佳工机电网 在线工博会 我的佳工网 手机版 English
关键字  
  选择展区 >>
您的位置: 首页 > 管理咨询/认证展区 > > 新闻 > 正文 产品 会展 人才 帮助 | 注册 登录  
管理咨询/认证
 按行业筛选
 按产品筛选
本产品全部新闻


市场动态  投稿 发布新闻
市场动态  |  企业新闻  |  技术动态  |  培训信息  |  新闻评论
丁学良:衡量中国真伪经济学家的标准
http://cn.newmaker.com 2/7/2006 5:21:00 PM  佳工机电网
2个月前,一篇《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的文章将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推上了风头浪尖。

尽管此后丁学良特别强调自己的评论一不是出于个人恩怨,二不是有意伤害任何人,但他所提出的观点,外界评价仍然褒贬不一。

近日,丁学良在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举办的“上海发展沙龙”上再论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学家,他认为,用经济学方面的国际标准来做衡量,不失为评价真伪经济学家的好方法。

用经济学期刊评判

随着经济学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科,用经济学期刊作为标准来评价经济学家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在丁学良看来,经济学期刊的编辑委员会往往是国际委员会,他们能够客观公正、而非利用裙带关系选择稿件。

“经济学家群体对如何评判经济学家有很大程度上的共识。”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丁学良认为,最有资格评判某个经济学家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水平的,当数经济学家本身,而非其他学科的人士。

凭借经济学期刊来评价经济学家,有诸多指标,丁学良举例说,世界上有各种注册的经济学期刊800多种,其中有影响力的有160种,比较得到学术界尊重的有60种,被优秀的经济学家看中的有20种,被一流经济学家尊重的有12-15种。

衡量一个经济学家,首先看他在这些最好的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情况,其次看这些论文被其他经济学家引用的情况。

由于指标甚多,且有些变量,这种评价的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但在丁学良看来,经济学的评估,越来越像物理学和化学那样趋于精准。

“你不能通吃”

“你不能通吃,介绍自己之前,你要交代清楚,自己在什么机构做什么事情。”丁学良说。他感慨于美国的大学,对于经济学教授的要求之严格。事实上,“学而优则仕”的定律不仅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美国。美国政坛上不少风云人物曾是著名大学的教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但出任国务卿后,他的教授资格仅被保留两年。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副行长斯蒂格利茨曾经公开批评IMF和世界银行在1997-1998金融危机时期的做法,他毫不留情地宣称,美国最好的大学的经济系的最好的毕业生都不会去这两个地方,他们都在这些最好的大学的最好的经济系里。

斯蒂格利茨也曾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他从世界银行辞职后,选择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作为“顶级教授”重新开始教学和研究。

丁学良说,作为经济学家,你和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一样,可以从事任何与日常社会生活相关的研究,但是,“你不能通吃,介绍自己之前,你要交代清楚,自己在什么机构做什么事情。”

“既然做一个经济学家有名有利,那么你就要有规则。”他指出,经济学家是自己做的研究,还是拿了人家的钱做的研究,在发布之前要说清楚。

别“装模作样”

丁学良说,中国急需的是,把国际上经济学系如何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的方法引进中国,在中国的环境下找到很好的嫁接点。

“我不相信中国的大学就是完全拷贝,我相信能找到好的切入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他看来,只要方向是对的,着眼点高,成功的几率很大。

波兰的一位经济学家说,单位装模作样地给我们发工资,我们装模作样地给单位干活。丁学良告诫说,中国的经济学家要避免陷入这种怪圈中去。

他建议加大投入。在美国,最好的大学的最好的经济系的教授收入最高,最好的大学的最好的经济系的毕业生收入也是最高。“只要目标对了,投入越大产出越多。”

他对未来充满期待,“如果实施顺利的话,我们应该能有50所大学起到排头兵的作用,其他的学校再向这50所看齐。”

不久前,麦肯锡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每年有60万名新工程师诞生,比美国多出9倍,但仅有1.6万人拥有在外国公司工作的实用能力和语言能力。这份报告还指出,在未来10年中,中国将需要7.5万名拥有一些国际经验的管理人员,但目前中国只有5000多名这方面的人才。

“希望中国的毕业生不仅仅在量上进步显著,也在质上进步显著。”丁学良说。

发表评论】【新闻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更多有关管理咨询/认证的新闻:
·四川“工业年”扶持100个亿元项目 2/7/2006
·高新技术领域利用外资获重点推进 2/7/2006
·从戴尔败北看如何挑战苹果iPod 2/7/2006
·“蓝海战略”对国内塑机企业具借鉴作用 2/7/2006
·我国目前就业岗位越来越少的秘密 2/6/2006
·总部功能定位是集团公司管控模式关键 2/6/200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结全球科研七大特征 2/6/2006
·传统制造业转型不是革旧产业的命 2/6/2006
·从宏观经济环境看中国工具工业的发展战略 2/6/2006
·中国制造业经济仍处于增长周期 2/6/2006
查看与本新闻相关目录:

对 管理咨询/认证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认证论坛 畅所欲言吧!





网站简介 | 企业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English | Showsbee | 会员登录  
© 1999-2024 newmaker.com. 佳工机电网·嘉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