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工机电网 在线工博会 我的佳工网 手机版 English
关键字  
  选择展区 >>
您的位置: 首页 > 智能楼宇/安防设备展区 > 警用/国防装备展厅 > 新闻 > 正文 产品 会展 人才 帮助 | 注册 登录  
警用/国防装备
 按行业筛选
 按产品筛选
本产品全部新闻


e展厅 产品库 视频 新闻 技术文章 企业库 下载/样本 求购/论坛
  市场动态 | 技术动态 | 企业新闻 | 图片新闻 | 新闻评论 佳工网行业新闻--给您更宽的视角 发表企业新闻 投稿 
坚持军民融合战略 完善军工高技术产业群
http://cn.newmaker.com 11/5/2008 11:19:00 AM  中国工业报
欢迎访问e展厅
展厅
6
警用/国防装备展厅
警用/国防装备...
作者: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理事长 于宗林 来源:本报

系列措施推进我国军民融合体系建设

为了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新体系建设,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对国防科技工业的能力与结构进行全面调整、深化军工投资体制改革、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将职能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个方面。

全面调整国防科技工业的能力与结构

国防科技工业的能力与结构调整,是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在于从整体上调整国防科技工业的能力、结构和战略布局,使之适用于武器装备发展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创造条件。

经国务院批准,原国防科工委“十五”期间对国防科技工业的能力结构进行了调整:把国防科研生产能力分为核心能力和一般能力,按小核心、大协作的总体构架,调整优化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政府重点支持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以及系统集成、总装检测等核心能力,使之形成军品科研生产的小核心。原材料、零部件及中间加工制造等一般能力,在全国取得资质许可证的单位中择优安排,通过开展社会大协作来完成。经过调整,目前小核心、大协作、哑铃型的军品科研生产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

深化军工投资体制改革

以前,军工建设主要依靠国家投资。这种体制无法吸引民用工业参与军品研制生产,不改变这种体制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体系就很难进行。近年来,原国防科工委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国家投入的导向作用,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源参与军工建设的新投融资模式。经国务院批准,原科工委公布了《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意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进一步明晰政府投资重点,改革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二是引入社会资本,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以投资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军品价格、税收、保密等配套政策改革,创造公平合理的政策环境。

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

近年来,军工企业改革虽然不断深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多种原因,军工行业整体改革步伐缓慢,多数企业产权结构单一、机制不灵活等长期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严重制约了国防科技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提升国防科技工业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原国防科工委、国家发改委和国资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指导意见》。

《意见》明确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主要目标是:力争用几年的时间,使符合条件的军工企业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军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风险制约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确保国家对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的控制力。

对于如何进行分类指导,《意见》中明确:对从事战略武器装备生产、关系国家战略安全和涉及国家核心机密的少数核心重点保军企业,继续保持国有独资;鼓励军工集团公司之间交叉持股,经批准允许其主营业务资产整体重组改制。对从事关键武器装备总体设计、总装集成及关键分系统、特殊配套件生产的重点保军企业在保持国家绝对控股的前提下可以实施股份制改造。除上述两类企业外,对从事重要武器装备生产的其他重点保军企业,根据承制武器装备的重要程度,可实行国有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制改造。

推行军品市场准入制度

建立完善有效的竞争、监督、评价和激励机制,特别是军品市场竞争机制,是推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为积极稳妥地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规范有序地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原国防科工委发布了《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相关事项指南》,对从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的非公有制企业需具备的资质条件、审批方法、相关政策作了明确规定。

为使民用企业了解装备需求,熟悉军工行业情况,更快更好地参与国防军工建设,原科工委所属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咨询服务中心,负责对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军品研制进行积极引导。此外,原科工委还发布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面向全社会发放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

认真解决军民兼容问题

我国国防科技要实现自主创新和大跨度跟进、跨越式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国防科技资源。应该充分运用国家的整体科技资源,把全国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保证国防建设有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基础,才能保证军事装备获得迅速发展。基于此,原国防科工委已经采取的措施有:

———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已成为富国强军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和未来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此,原科工委把开发军民两用技术作为切入点,明确围绕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飞机、高技术船舶四大领域,重点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产业关键技术开发和重大产品研制;决定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具有军民两用性质的大型飞机、百万千瓦级核电国产化等重大科技专项为突破口,进行新体制机制的创新试点,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的融合。

———积极推进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国防科技工业在军品研制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一大批设计技术、工艺技术、集成技术等,有些可直接用于民品,有些经过二次开发后也可以民用。为此,原科工委安排了专门推进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的开发经费,并着手组织编制了《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技术开发“十一五”发展指南》,将新材料、新能源及资源综合利用、电子信息等列为重点支持领域。

———积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民用企事业单位(包括民营单位)与国防科技工业的有机结合,营造军民兼容的科技基础设施。原科工委发布了《关于加强国防科技资源共享的指导意见》,明确国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设施与仪器设备、科学数据与信息、标准计量与检测技术体系、科技成果等资源,军民间可实现互通互用与有偿使用等内容。

———在军工力量比较集中的地区着手建立若干国家级的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中心。营造军民两用高技术园区,开展军民技术相互转化的试点,探索建立一套适应军用技术转民用、民用技术转军用、促进军民技术互动的途径、方法和机制,建立起军民高技术相互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

———为促进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经济领域两种资源的优势互通互补互动,原科工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民用技术向军用转移的指导意见》,就加强民技军用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提出了明确意见。

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

寓军于民创新体系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上的,一切都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国防科技工业至今缺少一部完整的国防科研生产法规。在计划经济时代公布的与国防科技工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由于形势、任务的变化,已经不适应寓军于民的发展要求,有些甚至成为寓军于民发展的障碍。为此,原国防科工委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订国防科研生产法,以此来规范政府、军队、企业及军民各方面在国防科研生产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和相应行为。在国防科研生产法没有出台之前,原科工委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的要求对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努力为实现军民融合提供法律保障。

将职能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实行大部委制,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原国防科工委除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其负责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工作,为更好地统筹、规划军民建设,推进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更好地实现军民融合,从体制上创造了条件。

贯彻落实政策措施五项措施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经过一系列的军民融合体系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调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军民结合、军民融合式的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但也应指出,虽然已取得显著成绩,但与中央要求尚有一定距离。为更好地推进军民融合,除对已采取的政策措施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外,还应抓好建立决策机制、制定发展战略、营造竞争环境、消除技术壁垒、发展军民结合产业等五方面的工作。

建立有权威的高层决策机制

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首先必须从客观上破除造成军民分割的体制,进一步健全有权威的高层决策机制,为国防科技工业实现寓军于民提供体制机制保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之所以能把国防科研、中科院、民口工业部门、高校和地方科研五方面力量都统一组织起来,完成“两弹一星”等许多大项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个能够统筹军工科研生产和军口与民口科技发展的、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共同组成的、负责军民统筹的中央专委,负责对军队和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统筹协调。基于这一成功经验,应进一步强化目前的中央专委职责,使这种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的行政权力机构能真正担负起军民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统筹应用、军民技术相互转化及重大军民两用项目立项等方面重大问题的决策和统筹安排职能。

制定国家发展战略

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大型系统工程。为避免走弯路和造成重大损失,国家应尽快制订出以军品任务为纽带、利用全社会力量从事国防科技研究和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发展战略规划,搞好总体设计。在国家层面上,形成明确的发展目标、重大战略部署、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及必要的政策措施。

当前,应从进一步打破军民分割入手,对影响军用和民用工业的重要领域、重大项目和基础性设施破除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努力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军民两用技术研究、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建立起军民互动机制,形成军民高技术共享和相互转化的良好格局。

营造有利于竞争的体制环境

为加快推进军民一体化进程,国防科技工业今后应逐步面向社会建立总承包商—分承包商—零部件协作商的军品生产组织体系。

各总承包商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总承包商责任风险机制。在总承包商之下建立若干分承包商,然后进一步按照主次轻重依靠市场机制形成数量众多的零部件供应商。为打破垄断、促进竞争,对军品主承包单位竞争转包的范围或份额应进行强制性规定。

此外,应努力改变军品一个产品一个工厂、一个行业一个配套体系的过细分割和各自封闭的做法,努力扩大军品协作配套的范围,推进专业化生产,解决不必要的重复建设问题。对于技术上易于实现军民通用的分系统、一般军品及零部件加工和原材料生产等任务,军工企事业单位应尽量利用社会力量,不再进行重复建设。

提高产品通用水平发展军民结合产业

努力消除军民间的技术壁垒,提高军民产品标准的通用化水平。今后应及时对各种已失去先进性的军用标准进行修改,精简庞大的军用标准体系,逐步把国家标准转变为军民通用标准。

认真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必须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因为,寓军于民首先要求军民结合产业具备一定规模、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因为军民结合是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产业结合点。

国防科技工业战线上的广大职工必须深刻认识到,完成军品任务是自己的责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必须坚持以军为本。但也必须认识到,如果民品抓不好,不充分发挥军工优势把民品的局面打开,将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国防工业想稳定人才,提高自我积累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也都是困难的。国防科技工业几十年风风雨雨的教训表明,发展民品不仅是抗衡军品市场波动性的基础,也是增强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因此军工企业积极发展民品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字段0>=

充分利用技术优势 建立军工高技术产业群

要把军民结合产业搞上去,必须由利用过剩的生产能力转民向充分利用军工技术优势转民的转变,逐步建立起国防军工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规模、技术和产品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军工高技术产业群。

核能和平利用、民用航天、民用船舶、特种化工和光电子产品等是国防工业的优势所在,也是军工主导的军民两用(军民结合)产业,对军工经济发展的带动性很强,是民品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关键。必须集中力量推动这些军工主导的军民两用产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形成军工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形成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先导力量。

目前,军工主导民品产值很小、规模也很小,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还未真正形成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及对国家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即便在军工经济中也没有发挥出主体作用,尚难以支撑军品能力有效运行,一旦军品任务出现较大波动,军工企业有可能重新陷入困境。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与国外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和水平上,更体现在军民结合的能力和水平上。如2007年美国核电总装机容量达上亿千瓦,而我国仅为910万千瓦。假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军工主导产品也形成了巨大产业,民用飞机能挡住进口、满足国内需要,核电站不再买国外机组,拥有巨大市场活力的核技术应用和民用航天得到更大的发展,军工的现状绝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假若军工主导的这些产品都能像船舶工业那样参与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国防科技工业对国家的贡献和带动作用将会有多大?所以,今后的军转民,一定要把军工主导的民品放在头等重要地位,着力提高其比重,推动其尽快实现产业化。

除了要狠狠抓住军工主导产品的发展外,要通过产业重组和整合,促进已转产汽车、摩托车等民品尽快实现经济规模,提高研发水平,增强国防军工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要继续扶持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化工、光学、机电、医药等产业,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要充分发挥国防军工的高技术优势,积极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建设具有军工特色的新兴产业。

发表评论】【新闻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更多有关警用/国防装备的新闻:
·成就举世瞩目 军民结合型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10/30/2008
·中国国防科技产业基金有望年内成立 10/28/2008
·军民结合战略是内外因发展的必然趋势 10/25/2008
·美国海军授予Howard Lorenzen“电子战争之父” 10/20/2008
·[图]俄在范堡罗航展上宣布:五代战机产量将达千架 7/17/2008
·歼十、枭龙飞机震后全面恢复生产 6/3/2008
·完美组合 高端考验--中达自动化方案军工业精彩演绎 4/14/2008
·[图]国际预测报告:未来10年全球将制造2953架战机 4/8/2008
·军事工业的技术溢出效应 4/1/2008
·俄拟与AK-47生产国就专利使用进行谈判 3/22/2008
查看与本新闻相关目录:
·智能楼宇/安防设备展区 > 警用/国防装备展厅 > 警用/国防装备新闻

对 警用/国防装备 有何见解?请到
警用/国防装备论坛 畅所欲言吧!





网站简介 | 企业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English | Showsbee | 会员登录  
© 1999-2024 newmaker.com. 佳工机电网·嘉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