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用/国防装备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军民结合战略是内外因发展的必然趋势 |
|
http://cn.newmaker.com
10/25/2008 12:30:00 PM
中国工业报
|
|
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理事长 于宗林
国防科技工业实行“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必然,也是国内外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国防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国防科技工业实行“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战略,是为了适应国家安全环境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军事革命的要求。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是在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抗美援朝战争急需武器装备,但国家工业基础无法满足武器装备研制的需要,只有依靠苏联援助来启动现代化武器装备制造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在冷战时期的国际环境和全面照搬苏联经济模式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制度特点是以提高大规模生产制造武器装备的效率为出发点,按照武器装备最终使用产品的技术构成来构造生产体系的。由此,在国家的工业宏观管理体系中,逐步形成了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两个互相分离的平行体系。民用工业虽然在我国武器研制生产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配套作用,但其管理体制与国防科技工业的管理体制是互相独立的。
在很长的时期内,国防科技工业的生产模式是建立在一个工业部门尽可能生产本部门最终产品所需要的各种零部件的基础上。因此,每个军工企业尽可能进行从材料、毛坯开始的全过程生产,甚至包括自制生产所需的辅助材料、工装、动力和制造设备。同时,国防科技工业各部门之间不是从专业化出发,而是从最终产品出发设立以服务自己产品的研究所和生产企业。
由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这种制度安排,造成国防科技工业逐渐从整个国家的工业基础中独立出来。大量本来能由国家工业基础承担的工作内容都列入了军事工业之中,使国防科技工业又大又杂,形成摊子大、力量散、结构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国防科技工业这种全能、封闭的生产模式,虽然过去对迅速生产武器装备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弊端日益明显,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上述问题虽然进行了几次调整,并取得很大成绩,但上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使国防科技工业不适应武器装备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防科技工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国防科研生产技术水平同现代战争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要求国防科技工业必须树立科技强军的观念,尽可能加快研制现代化的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在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上实现大跨度发展,为军队提供先进顶用的克敌制胜武器。我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近年来虽然有很大提高,威慑能力和实战能力大大增强,但在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国防科技工业要加快发展、缩小差距,必须增加投入,但在和平时期,采用长时期大幅度增加军事科研经费的做法显然已经过时。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都将面临着维护国家主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战略性任务,都将面临着国防科技发展对经费的需求与可能的矛盾。在我国经济尚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不可能以牺牲经济发展的办法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因此,不断改善军用和民用两种工业基础间的融合度,从而扩大和增强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未来军事需求,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它不仅关系到国防科技工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国防现代化建设能否早日实现,也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全局。
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技术和产品本无所谓军与民,用于军事目的就是军品,用于民用目的就是民品,因此军品和民品在技术、产品和产业层面本身是相通的。为了战争的胜利和夺取军事优势,最先进的技术往往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这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部门有溢出效应,可以提升整个国家工业基础。可以说,国防科技工业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源头,将军用技术转为民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如历史上正是因为军事需要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后来带动了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产业革命;美国出于军事目的开发的全球定位系统和组织实施的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建设(NIT计划),带来了今天GPS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业的飞速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也必须看到一般民用科技工业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也越来越强,而且不少民用高科技也体现出军民两用的特征。许多技术突破本来由国防科技工业部门引发,但后续的改进与应用却大都发生在民用部门,这种完善了的技术创新在军事领域的潜在用途也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科技进步加快,各行各业都形成了新的生产和技术优势。而由于各方面的主客观原因,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反而相对较为落后,民用工业的高科技能力和装备在某些方面已强于传统的军工部门。
在这种形势下,将民用工业的高技术能力与装备应用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完全是必要而且是可能的。特别是一般制造能力完全可以利用,或者稍加补充即可承担军工任务。因为,这不仅可以减少投资,而且可以解决由于军品订货的波动性造成的供求矛盾,平时生产民品,战时可迅速扩大生产军品,这是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的表现。
国内外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从国外情况看,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充分利用全社会力量发展军用装备,比如日本的“以民掩军”搞得十分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日本的战败国地位,日本国防工业的发展一直受到牵制。所以日本的科技、经济在战后便完全由军事化经济转为以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为中心的轨道,强调和实行“以民掩军”。它的国防开支占GDP的比重很低,主要依靠民间企业发展武器装备。由于没有设立专门的国有军工企业,日本的许多民间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都从事军工生产活动。日本三菱重工、东芝、日立、日产汽车、日本电气、日立造船等十几家大型企业承包了防卫厅大部分的装备研制和生产任务。日本的武器装备具有较高水平,而且有较大军事潜力。如日本的航天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日本的核技术潜力也很大,他们扬言有能力在3~6个月内研制出原子弹。
相反,前苏联为了同美国争霸,将国防放在了突出的优先地位,国防投入占GDP比例长期高达12%~15%,使前苏联在国民经济总量不足美国一半的情况下,获得了与美国抗衡的强大军事实力,其军工规模居世界之冠。但由于采取军民分离的做法,国防工业完全由国家财政投入,庞大的国防投入拖累了国民经济发展,民用产业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这是最终经济被拖垮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外军工领域有实力的大公司,绝大多数都是军民结合的。这反映出“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更符合国防科技工业自身的运行和发展规律。
从国内情况看,长期以来由于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两个体系相互分离、自成体系,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浪费。目前,我国的国防预算难以达到占GDP比例为2.7%的世界平均水平。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都将面临着国防科技发展对经费的需求与可能的矛盾。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不可能也不应该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实现国防现代化,更不可能单纯依靠国防经费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国防科技工业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转型到以整个国民经济基础为依托上来,必须把国防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这样,可以排除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相互隔离所造成的制度性障碍,使得国防建设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同时,这也使得国民经济能更好地为国防建设服务,使一项资源投入可能产生平时和战时、军用和民用两种效益,一项产出也往往可能同时具有军用和民用两种功能。
现代高技术战争对资源需求呈现出数量大、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等特点,仅仅依靠国防工业部门已经难以适应其发展要求,必须依托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党中央正是把握住了国内外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与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要“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创新体系”的要求。西方一些大公司,既生产民品也提供军品的一些有益经验,值得我国认真加以借鉴和运用。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体制环境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财税、金融、价格、投资、外贸、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改革也都在全面配套推进。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各行各业都必须适应这一新的环境。国防科技工业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是整个国家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受制于国家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所以,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必须在反映出国防科技自身运行特点的同时,适应国家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运行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分割的状态也是这种经济体制的产物。目前,我国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已步入市场经济的新轨道,在市场已成为整个国家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时候,国防科技工业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也必须进行根本性调整,必须按经济规律与科学规律办事。如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发挥市场在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国防经济资源及整个国家经济资源产生出最大的效益。
江泽民同志指出,为建立和完善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制,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相应地进行变革,以适应新体制的要求。因此,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体制就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
对 警用/国防装备 有何见解?请到 警用/国防装备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