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与服务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首批成立的四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介 |
|
http://cn.newmaker.com
6/20/2007 12:21:00 PM
佳工机电网
|
|
6月10日,来自数十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主要负责人在北京签约成立了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标志着在国家六部委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的推动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现将首批成立的四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介如下,详见附件。
首批成立的四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介
一、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宝钢、鞍钢、武钢、首钢、唐钢、济钢六家大型钢铁集团(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25%),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大学三家钢铁行业主力大学以及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联合组建的新型产学研合作组织。联盟着眼于钢铁行业所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等巨大制约,保持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到今天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传统钢铁生产流程大量消耗资源与能源。现在中国每年进口的铁矿石已占全球贸易总量的40%,面临资源供给的巨大压力。钢铁工业的发展对我国水资源的有效保障和环境保护等也构成巨大压力,吨钢能耗比国际领先水平高出15-20%;一些高附加值产品仍依赖进口;与钢铁强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二是,尽管我国拥有非常先进的生产装备,但很多都是以重复引进国外技术和抑制国内研发和装备制造能力的提升为代价,民族产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氛围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当我们习惯并热衷于利用引进技术提升企业所谓“实力”的时候,国外竞争对手已经在超前技术与关键装备制造技术的研发和知识产权控制方面设下了更大的包围圈,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惨烈。如果不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采取相应的对策,将进一步拉大与国外竞争对手的差距,中国在国际钢铁界的民族品牌将很难树立,靠技术引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路子已经走到尽头!三是对于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的钢铁工业,战略高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开发仍属于国家行为。由于这些先进技术的理念超前,学科交叉,开发周期较长,单靠企业的持续开发可能会力不从心,可能会丧失有利的时机。尚需要国家引导和支持,需探索有效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开发。
可以看出,继续沿用传统钢铁生产流程组织生产,将很难支撑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重复引进国外技术的发展思路,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将进一步削弱国内研发和装备制造能力的快速提升。必须借鉴国外发展民族产业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新型产、学、研合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开发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大技术。联盟将从大型焦炉能源高效转换技术、超大型高炉系统工艺技术、全量铁水“三脱”预处理技术、大板坯高速连铸技术、冶金煤气干法除尘技术、高品质薄板生产技术及高品质中厚板生产技术等角度加强联合研究开发,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优化的界面技术以及新开发的先进工艺与装备,自主创新集成出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使我国钢铁工业实现冶金产品制造功能、能源转换功能、社会废弃物处理功能,解决资源、能源可供性问题,提高钢铁行业市场竞争力。
联盟以“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项目为龙头,以世界一流钢铁企业曹妃甸工程为依托,以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任专家技术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为人才梯队。经过联合攻关,将实现以下目标:
1.首钢曹妃甸工程采用5500m3高炉,利用系数达到2.3吨/m3·天;采用铁水“三脱”预处理新工艺,转炉、RH等生产工序的生产周期小于25分钟;大板坯铸机(铸坯厚度200-230mm)拉速大于2.0m/min。实现全线贯通的快节奏生产模式,年炼钢炉数大于15000炉,劳动生产率达到1600吨/人·年。
采用大型焦炉高效能源转换、煤气综合管理与发电、低品质余热回收、高效清洁燃烧和干法除尘等系统节能技术,把吨钢能耗降低到640公斤标准煤(到热轧材),实现全流程吨钢新水消耗小于4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大于99%,高炉粉尘排放浓度≤5mg/Nm3;转炉粉尘排放浓度≤15mg/Nm3。
2.探索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高炉炼铁新工艺,力争打通基于氢冶金的熔融还原炼铁工艺路线,建成万吨级联动中试生产示范线。探索开发炉渣干法粒化技术,建设万吨级炉渣干法粒化和余热回收的示范装置,在示范装置上实现余热回收率大于60%,干法处理的炉渣粒度小于3mm、玻璃体含量大于95%。在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上开发出典型牌号的取向硅钢。
联盟的成立及后续科研研究,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按我国年产钢3亿吨计算,采用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每年可向国家提供3亿吨优质钢材,还可形成2100亿kWh的发电能力,大约相当于建设3个三峡电站;并可向社会提供9000万吨/年水泥,相当于减少国内近1亿吨矿石的自然开采量;可处理约1/5的国内废塑料,可以使(每吨钢)的能耗降到640公斤标煤以下,降低钢铁工业总能耗2700万吨标准煤,节约水资源16.2亿吨,减少CO2排放量1亿吨,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研究开发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确立高效化钢铁生产新工艺,提高钢铁生产流程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一代熔融还原炼铁技术是保证我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使我国钢铁工业迅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钢铁强国的必由之路。
联盟成员单位还就联盟内共同开发技术的知识产权签署了相关协议,该协议将约定联盟内所产生的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推广应用时的利益分配方案,避免联盟的知识产权和联盟成员单位已有技术的知识产权受到侵权。对开发的低污染、高效化生产、节能、降耗等共性技术,可向行业企业辐射和推广,充分体现国家利益。
联盟成立后,将充分利用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现有研究开发机构的科研条件,建立协作机制,提高钢铁工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经过3-5年的努力,争取基本形成行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开发出若干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共性技术并向企业推广,解决行业在资源、能源、环境的瓶颈问题,保证钢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我国是一个“缺油少气”、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已查明煤炭资源储量1万亿吨,居世界第三位。2005年煤炭产量22亿吨,占世界的37%,是世界第一产煤国。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耗总量的76%和69%。煤炭提供了75%的工业燃料、76%的发电能源、80%民用商品能源和60%的化工原料,中国的能源现状决定了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格局在相当时期内难以改变。
我国石油产量只占全球总产量的4.6%,天然气产量只占全球总产量的1.2%,我国将大力发展以煤替代石油、天然气的煤化工产业,据有关人士预测2020年我国汽车领域采用替代燃料、化工生产改用“煤头”可替代石油约7000万吨,化工用煤占煤炭总消耗量由目前的4.5%提高到约10%,煤化工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煤炭作为能源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在其利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我国煤产量的80%直接用于燃烧,相对落后的燃烧方式对大气造成了严重污染。全国SO2和烟尘的80%为燃煤产生,由此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压力,危及生态平衡与人类的生存。同时煤化工技术相对落后,资源浪费严重,引进技术多、创新技术少,科研成果多、转化项目少也是目前煤化工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大力开发新一代煤化工技术,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煤的清洁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势在必行。
组建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要求。联盟的组建,将紧紧围绕企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煤化工行业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需求、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按照开发技术的先进性,研发的前瞻性和在领域内的权威性的原则,聚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的68项优先主题之一——“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确定开发的中长期目标和近期重点工作目标,开展“以煤气化为龙头,以一碳化学为基础,合成各种燃料油和化工产品并向其他行业提供清洁、高热值燃气的煤炭洁净利用技术”的新一代煤(能源)化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煤的气化、液化、热解、制烯烃、等离子法乙炔、煤和生物质联合循环等方面研究开发前沿、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并形成相应的产业标准。对缓解因煤炭粗放利用带来的严重资源和环境压力,调整煤化工产业结构具有重大意义。
现代煤化工属于技术密集型和投资密集型的产业,具有气化技术多样化,产品繁多、产业链长,工艺过程复杂、技术含量高,开发阶段所需投入高、工业化生产规模大等特点,单个高校、研究单位、企业仅可开展其中某一环节或某一阶段的开发工作,难以形成全过程、多品种的产业链成套技术。当前,从企业的自身积累和创新到产学研互动创新,已成为技术创新的普遍趋势,发达国家煤化工技术不断涌现正是由于产学研密切合作的结果。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后,将按照工艺技术、工程技术、关键设备制造技术开发并重的原则,遵循机理研究—小试—中试—工业示范装置—大型工业化装置的技术开发规律,通过明晰成员单位的责、权、利关系,有效整合产学研的技术创新要素,统一规划技术开发任务,在技术创新链条的不同阶段进行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同攻关,形成联盟成员的非竞争性的“食物链”关系,以缩短新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周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工业化成套煤化工技术,提高我国煤化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联盟还将在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新技术转移和扩散机制、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经营和保护、人才的联合培养和交流互动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联盟的首批发起单位是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安徽淮化集团有限公司、锦西化工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博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煤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集团等10家单位。其中,我国的著名高校将通过原始性创新和前沿技术的突破,为联盟的技术创新提供持续的支撑和人才保证。国内一流的工程公司将通过工艺和工程技术的开发加速联盟内技术成果向产业化的转化。我国的煤化工龙头企业,将通过持续的发展需求和资源支持为联盟技术成果搭建产业化平台。具有先进制造工艺的装备生产企业,将通过其研发制造能力,为联名生产出新一代煤(能源)化工所需的关键设备。他们的有机结合和有效集成将对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目前,联盟成员单位中6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800多亿元,利税总额不足100亿元,联盟自主开发的技术得到工业化运用后,在五年内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将达到2000亿元,企业盈利能力将得到大幅提高。通过联盟对创新技术向行业的转移和扩散,为联盟成员的快速发展创造新的空间。
该联盟是开放性的组织,联盟成立后根据需要将继续吸纳具有技术、资金等方面优势的单位加入联盟。相信通过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自主创新,将极大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国家在煤化工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常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现代农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家行业骨干企业,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江苏大学、东北农业大学4家大学,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3家科研院所共15家单位为发起人,涵盖了农业装备主要技术与关键产品领域。其中8家企业总资产313亿元,占全行业15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的33%,生产销售额570亿元,占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总额1300亿元的44%,利税16亿元,占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利税总额的30%。
联盟整合了行业的优势科技资源、先进制造能力和产业优势人才,以“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为宗旨,坚持面向市场、平等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旨在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在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基础之上的契约式协作机制和多样化、多层次的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并存的创新模式,构建行业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联盟将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提升持续创新能力;集成和共享科技资源,加强合作研发,共担风险,突破农业装备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瓶颈,搭建联合攻关研发平台,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和产业化难题;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建立技术转移和回馈机制,开展技术辐射,培育农业装备重大产品创制的产业集群主体,使联盟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产业走向国际化。
联盟以企业为主体共同筹集3000万元,建立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基金。充分发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现有科研条件和产业优势,结合产业重大技术需求,以项目为依托,重点开展农业装备共性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农业装备数字化建模、虚拟设计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可靠性强化实验检测、测控技术与仪器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装备可靠性技术研究,负荷反馈调控、故障诊断为主要内容的自动监测技术研究,提高产业基础技术素质;开展重大产品关键技术研究和重大产品联合创制,主要包括适合我国农业特点的多功能作业关键技术设备研究,经济型农林动力机械研究,125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作业机具研究,定位变量智能作业机械研究,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装备研究,全程品质保障为重点的农产品商品化处理技术研究,提高重大产品的供给能力;开展农业装备标准研究和制修订,推进先进技术的产业应用。经过3~5年的努力,形成行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联合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装备,使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10年,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装备技术支撑。
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是当前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其配套政策,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种尝试和积极探索,对于全面提升农业装备制造业水平、促进农业装备国产化,装备中国农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将起到重大作用。
四、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神华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上海交大、哈工大、煤科总院等十八家单位作为发起人。联盟将先期开展煤炭采掘关键装备本土化、神华煤电厂锅炉高效安全燃烧技术、神华煤炭转化技术三个项目的协同攻关和研发。
神华集团公司作为我国煤炭行业的领头军,2006年产销量达到了2.39亿吨,跃居全球第一位;其经济技数指标和安全指标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创造了几十项国际井工矿开采的世界纪录;开创性地涉足煤转化、煤化工领域,引领着该领域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潮流。神华集团公司牵头组建“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助于带动我国煤炭行业从资源规模型、增长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内涵发展型发展模式转变。
该联盟本着自愿平等、利益共赢、风险共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构建了煤炭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将大大提升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效益。
构建联盟是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战略的需要:目前,我国煤炭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约占近70%。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煤炭仍然是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主体。由于大量煤炭消耗直接和间接地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给我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状况也一直不容乐观。所以,煤炭的安全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是煤炭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满足国家能源战略需要的重要方向。
构建联盟是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的需要。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多以某一专项课题或项目为纽带,结成短期、非持续性的合作团体,不利于产业发展和研发成果的转化应用。另一方面,又由于在产(即企业)这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调动不够,也导致产学研链条未能有效地延伸。而以某一产业技术为聚焦点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立则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特别是以企业(尤其是技术和装备使用的龙头企业)为主体牵头构建战略联盟,可以将“市场”这个最重要的因素转变成产学研链条的链接点,有效地激活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构建联盟是推动企业和行业技术进步的需要。以企业牵头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利于调动产学研各方面的积极性,对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难题和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更有利于推动类似于神华集团公司这样的中央企业率先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使他们发挥技术和装备使用龙头企业的导向及引领作用,从而带动我国相关行业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联盟的技术开发任务包括三方面:
1.煤炭采掘关键装备本土化研发。这已经成为提高我国煤炭行业技术水平,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契机。号称“东方新煤都”的神东矿区是神华集团公司最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也是我国首个产量超亿吨的现代化矿区。这里创造了我国煤炭产业井工矿开采的许多“神话”:矿井原煤年产量最高达到2110万吨,综采工作面原煤产量最高达到1075万吨,矿区全员工效达到了124吨/工,上述指标均为世界第一;而百万吨死亡率则一直保持在国际最先进水平的0.03以下。取得这样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引进了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效率的世界最先进的采掘装备。但长期大量的成套设备进口不仅大大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而且对神华乃至中国煤炭工业的未来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神华集团公司2004年开始采掘关键装备的本土化研发,先后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郑州煤机集团等采用各种合作方式进行攻关,现在已经研制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掌握核心技术的各类采高的液压支架,完全打破了该类产品的国际垄断。2006年,仅神华集团公司采用本土化研发的液压支架这一项,就节省设备投资30多亿元。去年底,曾培炎副总理对此项工作做出了重要的批示:神华集团采煤机械国产化形成的经验很具代表性,值得在其它装备专项实施中借鉴。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各方面积极性调动好,加强使用单位、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集中力量攻关,完全可在一些重大技术装备上有所突破,从而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培炎副总理的一席话,让我们看到我国煤炭行业摆脱增长粗放、资源浪费、事故频发的落后面貌,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春天已经到来了。
2.神华煤电厂锅炉高效安全燃烧技术。这是安全、高效、洁净的燃用神华煤、推动我国电力产业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的重要保障。神华煤是我国最大的动力煤种,也是公认的低灰、低硫、中高发热量的“绿色煤炭”,但其存在的灰熔点低、高钙高铁的特点也使燃用神华煤的电厂锅炉易出现结焦积灰等问题。如何更加安全、高效、洁净的燃用神华煤也成了摆在我国电力行业面前的重大课题。而作为主要燃用神华煤的神华企业——国华电力分公司则成为了这项技术应用和检验的主战场。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稳步发展,总装机容量1500万千瓦的国华电力分公司供电煤耗324g/kWh,为国内最先进水平,以同年全国平均366g/kWh的供电煤耗计算,就节省标煤289万吨。
3.神华煤炭转化技术。重点是煤的直接和间接液化。2000年2月,国家批准神华集团公司投资建设第一个工业化的煤直接液化厂。煤直接液化这项只有德国在二战期间曾部分进行工业化生产的技术从一纸技术设想变为现在投资过百亿的示范工程,这是神华集团联合有关单位十几年卧薪尝胆和技术攻关的结果。神华还在积极地探索、推进煤间接液化与煤化工项目的进展。2010年,神华集团公司煤液化与煤化工产品生产能力将达到380万吨,2020年达到3000万吨。这将打开我国煤炭清洁开发利用新的产业之门,对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
对 管理咨询与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与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