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工机电网 在线工博会 我的佳工网 手机版 English
关键字  
  选择展区 >>
您的位置: 首页 > 管理咨询/认证展区 > > 新闻 > 正文 产品 会展 人才 帮助 | 注册 登录  
管理咨询/认证
 按行业筛选
 按产品筛选
本产品全部新闻


市场动态  投稿 发布新闻
市场动态  |  企业新闻  |  技术动态  |  培训信息  |  新闻评论
“中国制造”该往何处去
http://cn.newmaker.com 7/9/2006 1:54:00 PM  佳工机电网
站在北京市东城区一家人才市场的招聘告示牌前,魏凤茹对自己的前途感到了担忧,她说:"心里总感觉压着一块大石头"。

魏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她是今年涌入就业市场的413万大学毕业生中的一个,她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今年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大约在167万人左右,这意味着在3个大学毕业生中就可能有1个找不到工作。

对很多大学毕业生来说,这也许是一个灰色的7月。今年中国劳动力的供需缺口将达到1400万人,中国的第三次就业高峰不期而至。此时,另一个缺口也在显现,在高成本的逼迫下,中国制造业正试图从低端走向高端。这需要更多高素质劳动者置换传统产业工人。

今天在就业压力下奔走的大学生会成为中国制造和服务业竞争力改良的主力吗?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机会。

就业高峰年

"找工作太难了!"这是魏凤茹奔波了大半年之后的感慨。这位大学二年级就过了英语六级的学生形容自己像"面试机器"。她的理想是去外贸公司工作,但是她发现更多的企业需要的是计算机、文员和销售员。而且,其中很少有她想去的那种大公司。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学应届毕业生韩星拒绝了唐山水泥集团的合同,他想留在北京。因为同样的原因,希望员工可以在各地工作的飞亚达手表公司最终也放弃了他。从3月份考研成绩出来后,他就一直在投简历。实际上他最想去国家机关当公务员。因为"国家机关稳定,而且在各个方面都有保障"。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中国大学生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国家人事部的调查数据显示, 2006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长了22%,但是实际需求要减少22%。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市场与信息处副处长侯莹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还是很大,今年感觉就比去年严峻多了。

而且,2006年还只是就业高峰的开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人士说,2007年以后,每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500万人以上。十一五期间总共将有2500万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

很多人把高校扩招看作问题的根源。根据国家教育部2005年的统计公报,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504万人,同比增加12.7%;毕业生307万人,同比增长28.3%,而在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280万人。

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副所长姚裕群说,自从扩招以来,中国高校人数增加到原来的四倍,而中国的产业发展根本不能应付四倍大学生的增长。

供需矛盾正在压低大学生的工资水平。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最近发布的调查报告说,月薪1000元已经成为毕业生的求职底限,46%的应届毕业生表示低于这一收入宁愿待在家里。

与大学生的就业窘境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持续上升的劳动力价格已经成为威胁中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的一大因素。尽管许多地方相继提高了最低工资水平,但是找到合适的产业工人并不容易。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所副所长杨伟国说,一份材料显示,印度的劳动力竞争力比中国更强一些,而且中国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更低劳动力成本国家的竞争。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说,最低工资的提高会抑制某些低端制造业的竞争力。

供与求

两年前,北京科技大学的30个学生到唐钢集团实习,第一天,他们对企业的装备和环境非常认可,第二天开始谈待遇,领导们商量了一下说每人可增加200到300元,达到每月工资1200到1300,结果第三天人全走了。

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中国的钢铁业也开始了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与装备竞赛,并开始对经过高等教育的普通劳动者产生了强烈的需求。

"我们非常需要大学生到厂里做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但现在看来还很难",7月6日,唐钢集团的一位中层干部说。

国际上大部分先进的钢铁设备现在都在中国,有些新设备对劳动者的要求很高,不会电脑不行,看不懂英文说明书也不行。因此,唐钢集团有一个副总专门去各大院校招聘学生。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郭汉杰副教授说,这几年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特别快,地方的大中型钢铁企业特别欢迎我们的毕业生。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张俊燕也说,现代大型钢铁企业的现代化程度都比较高,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有用武之地。学生对工资的接受水平一般在2000块钱左右,有的更多。

但是像唐钢这样的企业根本招不到人。郭汉杰说,现在的问题是,不少学生宁愿在北京边打工边考研都不愿意到地方企业去,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北京又没有什么钢铁企业,连首钢都搬出去了。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冶金工程系034班学生任大为说,现在我们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工资越来越低了,过去三四千元,去年月薪1500元的都有。任大为和他的同学都希望能够留在北京工作,或者去像上海那样发达的城市。但首钢已经搬出北京,所以宝钢成了他们最理想的选择。据说,武钢去年来学校招人,月工资给到2000元,才去了七八个学生。

他说:"很多钢厂来我们这边都招不到人,有的学生宁愿不工作也不去。"

拐点来临

韩国浦项钢铁中国公司人事部的张先生说,在中国的钢厂中,一线工作的大学生还不是很多,这和很多年前的韩国一样。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韩国的本科生是不会去一线工厂工作的,连教师和公务员都不愿干,觉得工资待遇没有在公司里做事好。而到了后来,普通劳动者中有90%的中学生都被本科生取代了。

正是在那个时期,日本和韩国的钢铁开始伴随着国内制造业的发展而迅猛发展,尤其是日本取代了美国和苏联,成为了世界钢产量第一的国家。

韩国和日本的故事会在中国重演吗?现在,中国的钢产量已接近四亿吨,成为产量占世界钢铁总产量近三分之一的钢铁大国。但是,相当一部分高附加值钢材中国还需要进口。

拐点正在来临。德意志银行7月5日发布的报告说,中国制造业正在向高端发展。报告列举了电信设备、软件服务、造船、高端机械、高科技电子零部件、汽车配件和汽车等行业,并预期,中国高附加值出口在未来3至5年间将以30%-40%的年增长率强劲发展。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的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说,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些领域中的全球市场份额的起点低、与竞争者相比拥有巨大的成本优势,以及其生产率的快速提升。

在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环保标准不断提高等外部因素的压力下,中国低端制造业,如鞋类、服装和普通家电产品的利润率已经被挤压到2%-3%左右。但是,高端制造业的利润率高达16%。

首钢股份董秘章雁说,首钢在曹妃甸的新厂,在各项技术上都是世界领先的水平,这样的工厂在招人时,肯定要的是知识型的年轻人。中国的GDP增加到一定程度,就要靠技术的提高。工业化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抛弃以往的粗放式经营,转而重新重视技术人员。

德意志银行的报告说,在高端企业中,生产率的提升足以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这意味着中国制造得以在相对低的人力成本下完成产业升级。

而且,中国高端产品在全球市场份额很低,这为中国出口的成长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中国经济季刊》执行总编阿瑟·克劳博也看到了这种趋势。他认为,中国劳动力的主要竞争力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有必要明白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不仅仅包括纺织、鞋子和衣服,还包括服务业和知识产业。在中国,技术的飞速传播发展表明即使传统的制造产业也会蓬勃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知识产业也得到飞速提升。

他说,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的华为公司。华为大约有10000名员工在深圳的研发中心工作,这些员工的工资并不高,但是创新不断,那些微小的技术进步就能够使华为的产品保持国际竞争力。

但是他感慨,在中国,像华为这样的公司太少。

上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士认为,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才30%,西方国家一般在70%以上。只有我们从低端制造业转向高端制造业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才能吸收和消化大学生。

但是,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认为,现在的问题恰恰是劳动力的技能水平达不到需求的要求,大学生也一样。"人才紧缺抑制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阿瑟·克劳博说,中国大学生的问题是他们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与他们要工作的世界没有关联,在发达国家,大学课程也与工作的实际需求没有关系,但是,除了功课之外,他们还要学习对于现代公司至关重要的诸如解决问题和具备团队精神这样的能力。

"相比较而言,中国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精神意识较弱,他们必须在工作中学习。"他说。

而且,大学生们似乎也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前程无忧的调查显示,2006年企业在销售方面空缺的职位企业有3万个左右,但大学生中却只有5000多人愿意干销售。

韩星最终还是如愿去了北京市海淀区的一个政府部门。他的同学有一半考取了研究生,还有1/3打算继续考研究生。魏凤茹目前和一个朋友在北京合租了一间房子,从内蒙古来到北京有半年的时间了,全部开销都是花家里的钱。

"我将来肯定要留在北京的,小城市没有发展前途",这个内蒙古女孩调皮的一笑,重新对未来鼓足了信心。

发表评论】【新闻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更多有关管理咨询/认证的新闻:
·西门子进一步扩展 Xcelerator 解决方案组合,新增企业级质量管理系统 2/9/2021
·[图]Lefae获得爆炸性环境测试资质认定 12/10/2020
·[图]亚琛工业大学E4TC发布极具潜力的新研究:《工程4.0》 10/4/2019
·中国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工作正式启动 7/8/2006
·自主创新关键:规模化知识型企业融资 7/8/2006
·RoHS指令不明 中国企业面临检测难题 7/8/2006
·节约型制造工程科技论坛在京举行 7/7/2006
·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有五项政策优惠 7/7/2006
·不能靠“口号”阻击外资并购 7/7/2006
·沈阳装备制造业等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7/7/2006
查看与本新闻相关目录:

对 管理咨询/认证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认证论坛 畅所欲言吧!





网站简介 | 企业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English | Showsbee | 会员登录  
© 1999-2024 newmaker.com. 佳工机电网·嘉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