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医疗器械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将扭转依赖进口局面 |
|
http://cn.newmaker.com
3/1/2006 1:50:00 PM
科技日报
|
|
医疗器械关键技术研究及重大产品开发,获得原始创新、二次创新及集成创新技术成果,对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扭转医疗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正在成为医疗器械设备需求大国,而医院里购进的大型医疗设备90%以上来自国外,国内品牌少之又少。研发跟不上、生产工艺差,以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的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在窘境中徘徊。
为了生存,为了大多数中国人能用上国产医疗检查设备,为了降低医疗费用,国家设立科技攻关项目———医疗器械关键技术研究及重大产品开发,历时10年,获得原始创新、二次创新及集成创新技术成果,对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促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跨越发展,提高我国医疗卫生装备水平,扭转医疗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具有现实意义。2006年1月份,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项目验收。
项目组的相关专家近日接受了采访。
重大突破
“通过‘十五’攻关,医疗器械领域有了突破性进展,”专家说,“我们不仅解决了某个关键技术,而且完成了样机开发,带动了产业发展。”
磁共振、多层螺旋CT是昂贵的医疗设备,多年前主要依靠国外进口,现在,我国已经能够独立生产。数字化是医疗器械设备发展的趋势,我国以前没有数字化X射线机,经过攻关,已经掌握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自主研发的多层螺旋CT打破了跨国公司的垄断,已经具有进入全球市场的竞争能力。
原始创新也取得重大突破,一些前沿性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申请了多项国家和国际专利。清华大学的脑机接口技术和装置、适于残疾人环境控制等新装置,天津大学的无创伤人体血糖浓度检测技术等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兼并、重组、降价,一系列动作证明了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自身的崛起对市场的冲击。经过“十五”攻关,我国医疗器械的出口增加,产品与国际水平逐步接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企业活跃,出口不断增加,产品和国际水平差距不断缩小,低附加值产品如注射器等,也已经逐步摆脱作坊式生产,向注重质量与品牌建设发展。目前,医疗器械已经成为我国出口新增长点。2005年1—5月,出口额为14.01亿美元,同比增长40%,稳定良好的势头说明国产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特别是我国研发的高科技产品得到认可。
医疗器械产业前景广阔
医疗器械产业与制药业被誉为产业界的“长青树”,一起构成健康技术产业的两大支柱。
在国外,两大“长青树”产业规模相差不多,而我国医药器械产业规模仅是制药业的25%,这意味着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现共有磁共振成像设备700多台,3/4是进口产品,2003年的数字显示,大型医疗设备进口增长迅猛,医疗器械进口额为25.54亿美元,CT进口数量增长55.9%,进口金额增长20.82%。核磁共振进口数量增长141.3%,进口金额增长54.31%。业内人士分析,进口国外昂贵的医疗设备增加了临床检查费用,这是目前我国医疗费用高速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必须走自己的路,研发自主医疗器械产品,打破跨国公司垄断,迫使国外公司降价,解决国家紧迫的实际问题。
这一点,专家们很有信心。十几年前,国外先进的家用电器质量大大优于国产产品,很多人喜欢购置国外先进的家用电器,但当国产家电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综合水平不断提高时,越来越多的国人选择了国产电器。目前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和十几年前的家电市场类似,专家说:“如果中国产品的可靠性、实用性可以满足需求,医院就会选择最适合的医疗设施。”
呼吁建立国家医疗器械研发基地
医疗器械综合医学、电子学、信息科学和材料科技等技术,是典型的高科技产业,它发展迅速,国际竞争激烈。大型医疗器械产品体现了高、精、尖技术的集成,与国家基础工业水平息息相关,是科技水平的重要体现。医疗器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性,决定它必须具备创新性。
我国医疗器械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投入不足;高技术产品竞争能力不足;没有建立行业标准体系等。推动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首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十一五”将通过关键技术和核心器件的攻关,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我国医疗器械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究与开发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突破医疗器械重要关键技术及设备制造工艺,研发一批高技术产品,大幅度提高常规医疗器械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使我国医疗器械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有所改善,扩大在国外市场的份额。
专家呼吁增加研发投入。医疗器械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与药物、疾病预防三分天下,在临床治疗中,医疗检查比例大,在研发投入中,医疗器械所占比例远远小于药物与疾病预防。
专家表示,医疗器械开发来源于临床需求,最终也应用于临床,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与临床结合。主管部门要有战略眼光,敏锐发现前沿技术,并使技术转变为产品。企业应成为创新主体,建立国家医疗器械研发基地,成为企业研发平台,否则将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
对 医疗设备/医疗器械 有何见解?请到 医疗设备/医疗器械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