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认证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2006年中国经济运行态势综合分析 |
|
http://cn.newmaker.com
2/27/2006 10:16:00 AM
佳工机电网
|
|
2005年中国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期,GDP增速呈现“高位趋稳、稳中趋降”态势,整个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继续发展。同时,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企业利润增幅回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新问题。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
综合分析预测,2006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预计年经济增速度将保持在9%左右。2006年宜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深化关键领域改革,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打好“十一五”开局基础,努力延长这一轮经济稳定增长期。
一、对中国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
经济运行高位趋稳,稳中趋降,大幅下滑和明显反弹的可能性较小,但应更多关注下滑幅度。
从GDP、投资、消费需求与物价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动态看,我国经济运行已从2003年的增长高峰回落,进入相对平稳的增长阶段。主要表现是:
首先,GDP增速已连续五个季度稳定在9.2%~9.6%;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速在2005年上半年已分别回稳到11%和8%左右。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从前年的45.7%回落为去年1~8月的20.7%,这种下滑带有合理回调的性质,且比2004年初有小幅度上升。
其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04年一季度477.8%的增长高峰大幅度回落后,去年前9个月基本稳定在27%左右。投资结构继续调整,房地产、钢铁、建材、石化和电力等行业投资明显回落,机械加工、农副产品加工、采掘业和城市公用事业等领域投资增速加快。
第三,消费需求继续平稳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前八个月实际增长基本稳定在11%左右,略高于1996以来10%的平均增速。
第四,物价稳步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2004年7月5.3%的短期高峰回落到去年8月份的1.3%,去年1~9月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稳定在4.4%。
当前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态势说明,这一轮宏观调控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及时的、有效的。今年乃至以后几年,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潜力仍然较大。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除了消费结构升级势头强劲、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些新的因素:
一是国内民间投资日趋活跃。2005年1~8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达到27.4%,比年初回升3个百分点左右。但是,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投资累计增速只有11.7%,而上年同期是57.8%。此外,2005年1~7月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比上年同期下降3.4%。在这种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的总体增速并没有大的下降甚至还有回升,表明国内民间投资增速迅速提高,对保持投资稳定增长起到主要拉动作用。
二是区域经济发展速度有涨有落,出现一些新态势。
2005年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总体上快于沿海地区;而在沿海地区中,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总体上快于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区。2005年1~8月,中西部地区内蒙、江西、山西、安徽、河南、湖南、广西、四川、青海的工业增速都在20%以上。北部沿海的山东、河北、天津的工业与投资增速也大都高于南部沿海的广东、浙江等地区。虽有部分省市经济增幅回落,也有部分省市经济增速加快,总体上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
三是我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彰显。
即使面临新的纺织品配额限制和贸易摩擦增加,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在短期内仍将继续保持。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收缩性或不利因素,主要有:我国经济周期性收缩因素相继显现。根据统计分析,我国经济波动存在着企业库存波动引起的短周期、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引起的中周期,以及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中长周期。从我国经济波动的中周期(一般为6~8年)看,2004年应是最近一轮经济上升期的高峰,2005年已进入周期性收缩阶段。
考虑到2008年奥运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本轮周期的下降期可能延迟,估计2005~2007年GDP增速会高于8.5%。从我国经济波动的中长周期(约为11~12年)看,2006年将是这一轮周期的波峰,然后逐渐下滑,到2012将达到波谷。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为8.7%,估计2005~2009年GDP增速将保持在年均8%以上。
工业增长景气稳中趋降,景气回落的行业范围扩大。今年上半年以来,钢铁、建材、化工、机械加工等行业的增幅回落相当明显。同时,建材、电力、汽车、电子等行业利润下降较多,利润高度集中在上游少数几个产业。工业内部不同行业增速和经济效益发生分化,可能导致明年工业增速放慢。
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可能下降,进口需求会减少。受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等因素影响,主要国际机构纷纷调低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值。美国、欧盟、日本等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增速放慢的可能性较大。2005年上半年它们的进口增速已由2004年的18.4%降为14.5%,预计全年只有10.9%,2006年可能进一步下降。这对明年我国出口和经济增长会产生负面影响。
综合上述分析和模型预测,今明两年我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不易明显反弹;如果调控得当,大幅下滑的可能性也很小。预计2005年经济增速为9.2%,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投资增幅略低于去年,消费实际增长11%。预计2006年经济增速为9%左右,消费价格涨幅低于3%,投资增幅可能略低于今年,消费增幅会略有提高。从中长期看,经济增速将趋于下降,预计2006年以后将回落到9%以下,在2009年左右达到周期性运行的谷底,“十一五”期间年均经济增速仍可能达到8%。
二、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新问题
(一) 原材料行业产能过剩凸现,企业亏损增加
钢材、电解铝、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产能过剩尤为严重,引起价格和利润大幅度下降,亏损迅速上升。2005年1~9月工业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53.1%。目前工业企业库存水平上升过快,与1993年经济过热后的情况十分类似。从2004年3季度到2005年上半年,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速均在20%左右,6月份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已达到11549亿元的历史最高水平。这些情况说明,随着投资和工业增速回稳,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渐突出,一旦内外部需求继续回落,容易影响经济平稳增长。
(二) 中国应对国际高油价冲击的机制尚不健全
国际油价变动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普遍认为低油价时代已经结束,高油价时代已然来临。据分析,国际油价区间将从过去的10~40美元/桶上涨到40~80美元/桶,未来的长期均价会在50~60美元之间。2006年国际油价会继续保持高位,将以70美元为中轴,特殊情况下(如库存水平较低)可能涨到80美元甚至更高。
目前我国对成品油实行政府定价,国内油价大大低于国际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国际高油价向国内经济体系传导。如果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国际高油价完全传导到国内,必然会提高生产成本,带来通货膨胀压力,并导致经济增长减速。但是,如果国内石油价格长期扭曲,显然不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不利于增强整个经济应对高油价冲击的能力。
在国际油价不断走高的情况下,我国长期人为压低成品油零售价格,实际上积累了大量风险。这种定价机制已难以为继。同时,国内外巨大的石油价差也会引起国内石油企业囤积居奇,大量出口,人为加剧供求失衡。2005夏天,广东一度发生的成品油荒已经凸显了这个矛盾。根据入世承诺,2006年底我国将全面放开成品油市场,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已迫在眉睫。
(三) 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影响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粮价对农民增收的拉动力下降。2004年农民增收的314元中,有165元来自粮价上涨。2005年国内粮食继续丰收,加之近两年世界粮食产量稳中有增,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持续走低,会引起国内粮价下跌。二是农资价格居高不下。2005年上半年农资价格同比上涨10.4%,其中化肥价格上涨15.4%。按平均涨幅15%计算,全年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将多支出300多亿元。三是政策因素对农民增收的刺激作用减弱。2005年,免征农业税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为251.4亿元,仅相当于上年的56%。四是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仍很突出。近年来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是拖欠和克扣民工工资的现象却相当普遍。此外,农民融资困难,私人关系借贷仍是农村融资的主渠道,农民容易背上高利贷包袱。免征农业税以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面临难题,农民负担仍然沉重。
(四) 国际收支失衡成为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不稳定因素
2005年以来,贸易顺差大幅上升,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叠加,国际收支出现明显失衡。上年1~9月,出口增速高达31.4%,进口增速大幅回落,仅维持在16%,比前两年进口增速均回落20个百分点以上。9月底贸易盈余已达683.3亿美元,全年贸易盈余可能超过900亿美元。贸易盈余迅速扩大,加之资本项目保持净流入,引起外汇储备增加过快。到2005年9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7690亿美元,预计全年外汇储备将达到8200亿美元左右。
贸易顺差之所以迅速扩大,一是一般贸易出口增长强劲,而一般贸易进口放慢。二是跨国公司为降低成本,加大在中国采购力度,使加工贸易顺差扩大。三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主要由贸易顺差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会造成以下负面影响:一是短期的巨额贸易顺差加剧长期的国际贸易摩擦,从而影响我国对外经济乃至经济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二是巨额外汇占款导致基础货币投放过多,给货币政策操作造成困难。三是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利于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
三、对2006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议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打好开局基础十分重要。鉴于经济走势趋稳,宏观经济政策宜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政策力度既不扩张,也不紧缩,注意做好预调和微调。2006年宏观调控主要预期目标可定为:经济增长8%,消费物价涨幅控制在3%左右,保持投资稳定增长,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重视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同时,切实深化关键领域改革,着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发展的重点转到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上来。
(一) 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适应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趋势,2006年宜进一步强化稳健财政政策信号。可以考虑两种方案:一是大规模削减或停发建设国债,保持现有赤字规模,适度增加预算内投资。二是较大幅度削减建设国债,少量缩减赤字,预算内投资规模不变。无论采取何种方案,都需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注意控制政府投资和自身行政开支,增加政府用于公共服务的经常性支出,保证公共财政资源向贫困群体和亟待加强的社会薄弱环节倾斜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改革和完善税收体系,推进企业所得税并轨,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加快制定物业税、资源税、消费税、燃油税改革方案,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财权,逐步减少现行过多的财政层级,研究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缩小专项转移支付,拓宽规范的财税收入来源,满足各级政府正常的公共开支需要。
(二)货币政策应继续维持稳健基调,加快各项金融改革
为延长经济增长的平稳期,并考虑发展直接融资的需要,货币信贷宜保持适度增长,增幅不宜设定过高。如果2006年GDP预期增速为9%,通货膨胀率为3%,货币政策预期目标可以定为广义货币增长15%左右,人民币信贷增长2.6万亿元左右。
近期宜着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完善信用制度,以保证金融机构的安全和存款户的利益,激励贷款经营活动。同时,以发展企业债和企业短期融资券为重点,逐步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加快改革企业债发行审批制度,简化手续,并适度扩大债券利率浮动上限。
多管齐下,遏制外汇资金过快流入,并使外汇资金平稳流出。在遏制外汇资金过快流入方面可以考虑:一是在必要时对短期资本内流征收无息准备金,即对内流短期资本按照一定比例以定期形式不生息存在中央银行,以有效避免短期资本的过度流入。二是扩大外资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范围,可以要求这些机构将人民币投资收益,按照一定比例兑换为外汇,以减缓外汇资本流入步伐。三是加强对长期资本流入的产业导向。对高污染、高能耗、低技术含量等不符合产业导向的外商投资项目,运用行业准手段和税收加以限制。
在使外汇资金平稳流出方面,建议适度放松非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用汇限制,提高限额标准,减化审批手续。支持各类企业“走出去”,特别对购并战略性资源的项目,予以积极支持。
(三) 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大力促进农民增收
完善粮食市场稳定机制,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补贴规模宜维持在2005年的水平,并增加对良种、化肥、农药、薄膜、柴油的补贴。落实对重点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玉米出口,控制小麦进口的数量和节奏。整顿农资市场,防止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支持,以缓解县乡财政收支矛盾。
尽快制定分地区的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下气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突出问题,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切实保障农民的各项土地权益。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保障被征地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处置权等利益。
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开辟新的财政支农资金渠道,整合财政现有各项支农资金,优化投入结构。加快发展农村正规金融,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改革试点,加大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的资金投放,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
(四)加快改革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优化进出口结构
建议从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入手,逐步加快水资源、能源、矿产等资源定价和税费改革,以遏制滥用资源、低价出口倾向。在国际油价持续走高情况下,成品油价格改革时机宜慎重选择,但久拖不决可能代价更大。
在出口环节,对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密集产品出口,可继续下调出口退税税率和加征关税,在条件成熟时以加征出口资源税代替退税政策,加大对出口结构的调节力度。在进口环节,对国内已经具备生产能力的设备进口,应调整用减免关税鼓励投资设备进口的政策,以促进国内装备工业产品与进口产品公平竞争。另外,可考虑适度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以利于优化进出口结构,平衡国际收支,增强国内经济体系应对风险的能力。
为有效应对贸易摩擦常态化趋势,应尽快健全行业组织,加强维权和自律机制,可从出口企业集中的地方做起。
(五)加强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企业自主技术创新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协调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产业技术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大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在财税政策方面可以考虑:增加研发投入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减持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使之转向能够带动技术创新的重点高科技领域;对高技术企业实行加速折旧、率先实行消费型增值税;通过减税鼓励风险投资;发挥好政府采购政策对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
在金融政策方面可以考虑,降低股份公司设立门槛;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和公司债市场,开通技术创新企业和风险资本的进入、退出机制;积极稳妥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特别是地方中小银行以及合作金融机构;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明确创新导向和评价标准,特别应重视关键领域的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
|
对 管理咨询/认证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认证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