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重汽新型发动机将亮相 潍柴处境被动 |
|
http://cn.newmaker.com
12/19/2005 10:39:00 AM
佳工机电网
|
|
重汽集团(下称“重汽”)方面透露,潍柴反水的真正目的是MBO(管理层收购)。
重汽新型发动机呼之欲出
重汽表示,对此变局早有防备,其武器库中的一种重型炸弹已呼之欲出--重汽集团的新型发动机正在快速研制中。一旦亮相,重汽集团所用动力系统不仅足以自给,其优良的技术性能也将推动我国大功率发动机的技术提升,客观上对于潍柴动力(下称“潍柴”)主导产品的杀伤力不可低估。
知情人士介绍,重汽集团供应部门近年来总有一种“被戏弄、胁迫”的感觉。潍柴既是重汽门下,又是重汽的发动机供货方,可近年来,潍柴对重汽却时供时不供,缺口越来越大。你这里在急等用货,他很随意地打个电话说,“今天不供了哈!”,一会又说“再给你一点儿吧!”,导致重汽的装配线很狼狈,干部职工很窝火。提及此,重汽的某位负责人当时说过这样一句令人震动的话:“我们总不能被人活活掐死。”
重压之下,重汽集团决意开辟“第三战场”,充分利用中国重汽集团国家级重卡发动机试验开发中心的优势,提升发动机性能,发展延伸杭州发动机厂发动机性能的决策也由此开始,从此伏下这支奇兵。
当然,潍柴也自有其说。据有关方面介绍,收购 湘火炬对于提高潍柴动力产业链价值意义重大。而对于重汽集团与 沃尔沃签署合资生产沃尔沃发动机协议,潍柴认为是重汽给自己引来了竞争对手。
来自重汽集团的言论称,这些只是表面现象与对外托辞,潍柴的目的一是独立(其收入几近重汽集团的半壁江山),二是实现管理层收购。而问题的实质在于,不脱离重汽集团,潍柴施行MBO的愿望就难以实现。
新建基地代价不菲
一位了解重汽、潍柴之争的人士称,在双方裂痕逐渐扩大的过程中,重汽集团一直隐忍不发,决定研发新一代发动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虽然重汽集团在发动机技术、人才方面拥有诸多优势,诸如斯太尔发动机系列的核心技术,以及与沃尔沃合作的优势,并且旗下拥有杭州发动机厂、济南发动机研发实验基地等企业,但要建设一个一流的发动机基地,却也是代价不菲。
潍柴股东利益或受损
而对潍柴来说,不对重汽提供发动机,将失去每年4--5万台的巨大销售市场,损害了潍柴动力及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另外,据消息人士称,重汽集团改进后的重卡发动机已随整车出口,国际市场反应良好,潍柴的杀手锏未必能够得逞。
|
对 发动机 有何见解?请到 发动机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