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皮革/制鞋机械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水稻将实现收获和种植机械化“双突破” |
|
http://cn.newmaker.com
11/19/2005 9:59:00 AM
佳工机电网
|
|
日前,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收获及场上作业机械分会在广西南宁召开“‘十一五’期间收获机械行业发展”研讨会。会上,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所长梁建就我国水稻机械化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演讲,他认为,在即将到来的“十一五”期间,我国 水稻机械化将实现收获和种植机械化的“双突破”。
水稻机械化底子薄、程度低
梁建在演讲中说,截至2004年底,我国机动水稻插秧机保有量5.95万台,机动水稻浅栽机1.48万台,专用水稻直播机0.31万台,稻麦联合收割机28.3万台,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0.52万套。
国内自主开发的水稻生产机械,尤其是插秧机的技术性能与日本、韩国等国外产品的先进技术相比差距较大,还不能完全地满足生产要求。特别是机具的可靠性差,作业质量不够稳定,总的状况是“能用、易坏、故障多”,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尽管目前我国水稻生产过程的主要环节耕整地、育秧与种植、田间管理、收获等机械化已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各主要作业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差异大,从高到低依次为灌溉、耕整、收获和栽插,特别是栽插的机械化水平亟待提高。地区间差异也很大,发展的基本态势是“北高南低,东高西低”,黑龙江水稻插秧机械化程度已达到34.3%,耕收机械化程度达到了57%;江苏省水稻机械化种植程度达到了12%,收获程度达到了80%,耕种收机械化程度达到了58%。而我国水稻主产区的南方相当一部分省市的种植机械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省份甚至是基本空白。
水稻机械化面临良好发展机遇
梁建认为,目前,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程度在7%左右,收获机械化程度在30%左右,估计到“十一五”末,种植机械化程度可能会达到15%~20%、收获机械化程度可能会达到50%~60%。也就是说,“十一五”期间我国可能基本解决水稻机械化收获问题,而种植机械化将处于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他说,这得益于国家将加大对农业和水稻机械化的投入。特别是许多水稻重点生产省市在制定“十一五”农机化发展规划时,都把发展 水稻机械化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为水稻机械化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机遇。可根据区域确定发展方向
梁建在演讲中提到,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有明显的差别,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可尝试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分区确定各区域发展的重点、支持推广的机型。
我国稻区大体可划分为四大稻区:华东稻区、中南稻区、西南稻区、东北稻区。
华东稻区:以机械插秧和机械直播技术并重;以田间集约化育秧技术为主;插秧机目前以手扶插秧机为主,逐步发展四轮高速插秧机,在农时季节可以满足的地区应逐步推广四轮底盘配套机型水稻直播技术;收获机械宜发展半喂入和自走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开发系列化水田四轮通用底盘,为水稻种植机械提供配套动力底盘。
中南稻区:以移栽为主、直播为辅;联合收获为主、分段收获为辅。两湖地区以发展小型水田耕作机械、手扶插秧机、小型直播机和割晒机为主要特色;两广以田间集约化育秧和工厂化育秧相结合;经济发达地区以发展四轮高速插秧机为主,兼用手扶插秧机;在山区和深泥脚田地区应采用简易联合收获或分段收获方式,发展割晒机和手扶式联合收割机。
西南稻区:以移栽和直播并重,联合收获和分段收获并举。平原地区应采用田间集约化育秧和机械移栽技术,农时季节能够满足的地区优先发展机械直播技术;收获采用小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山区采用分段收获,发展小型割晒机。
东北稻区:以发展水稻毯状苗和钵体苗机械移栽技术为主,机械直播为辅;田块面积较大的水稻产区以发展四轮底盘插秧机、移栽机、直播机为主要方向。一般地区由现阶段的独轮底盘插秧机和手扶式插秧机为主逐步向四轮乘座式插秧机过渡。其他地区应发展手扶插秧机和小型直播机。收获以中大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为主要机型,以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为补充机型。技术是实现“双突破”的保证。
梁建说,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所包括的耕整地、育插秧(直播)、田间管理、收获及烘干5个环节中,其中最重要、最关键、实现难度最大的是育插秧和收获。这两个环节所要求的技术含量很高,也是“十一五”期间我国水稻机械化能否实现“双突破”的核心重点,因此,要解决好以下方面问题。
一是要实现插秧机国产化。在引进技术基础上消化、吸收和基本实现国产化,形成系列化,将产品成本降低到我国市场能够承受的限度,为水稻插秧提供先进实用的装备。
二是开发精少量水稻直播机。直播被普遍认为是节约生产成本的种植方式,应当在适宜的地区大力推广。虽然国内已有多种机型,但在播量控制方面不尽人意,必须研究开发精少量水稻直播机,其关键是研究开发先进实用的精少量播种部件,与小型水田通用四轮底盘配套。
三是完善水稻联合收割机。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通用性强,但在南方多熟制地区湿脱湿分离问题突出,动力消耗较大,夹带损失偏高,要有效解决夹带损失问题。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收获水稻适应性强,但结构复杂,成本偏高,效率偏低,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梳脱式联合收割机动力消耗小,效率高,成本低,但适应性较差,特别是对倒伏作物的顺向收割难以适应,需尽快解决适应性问题。最后,梁建强调,提高我国水稻机械化水平,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创新模式,完善机制,政府重在引导,通过资金扶持体系、技术示范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实现水稻收获和种植机械化的两个突破。
|
对 服装/皮革/制鞋机械 有何见解?请到 服装/皮革/制鞋机械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