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认证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长三角制造新困局 |
|
http://cn.newmaker.com
10/21/2005 1:34:00 PM
佳工机电网
|
|
长三角地区正在打造新的世界制造业高地,然而,重复建设造成的低质竞争却成了“长三角制造”成长中挥之不去的梦魇。今天纺织品所面临的窘境,明天会降临到哪个行业的头上?
水泥:僧多粥少
“现在水泥行业的情况是一群小伙子分吃一个包子,还不断有壮汉要挤进来。”苏州市水泥协会秘书长李荣山苦笑着说。
以苏州的吴江市为例,在过去的几年中,这个小小的县级市曾经历过一股“水泥狂热”:从2003年到2004年初,由于水泥行情火爆,吴江的水泥生产企业开始大量上马。
好景不长,从2004年的第二季度开始,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水泥产能激增的影响,全国的水泥市场开始供大于求,价格一路下滑。现在,每吨水泥跌至220元左右,如果算上设备折旧,许多企业已是亏本经营。
为了占领上海周边市场,安徽的海螺集团在苏州的太仓、张家港以及长江对岸的南通都建立了大型粉磨站,规模分别达到280万吨和320万吨,还曾计划在苏州吴江建立一个320万吨的粉磨站,这样,它在紧邻上海的区域就形成了1000万吨左右的产能;全国水泥行业的“老二”湖北华新水泥接盘苏州老牌的“金猫水泥”,为自己“东进”埋下伏笔;后起之秀山东榴园水泥在苏州吴中区的大型粉磨站也正在建设中……
这一切,都让当地及附近的中小水泥企业如坐针毡。
实际上,巨头们的日子也不好过。据张家港海螺的一位员工透露:他们今年的开工也只达到60%左右,虽然远高于附近中小企业仅仅1/3左右的开工率,但仍然吃紧。
钢铁:未敢翻身已碰头
今年7月,德国《商报》撰文称:根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的钢铁产量预测显示,中国今年钢铁总产量将达到3.48亿吨,但钢铁需求实际只有3.05亿吨,产量过剩4300万吨,相当于德国所有钢铁厂一年的产量。据称,目前中国港口积压4000多万吨铁矿砂。
2001年以来,我国钢铁工业产能高速增长,2000年钢产量12850万吨,以后4年,分别年度新增产量2213万吨、3122万吨、4009万吨和5011万吨,2004年钢产量达到27245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25.8%。
应该说,我国政府对此是有所预见的。2004年开始的新一轮宏观调控,就是以江苏常州的钢铁项目“铁本”开刀的。曾有人认为:这个号称要超越宝钢的项目技术先进、规模庞大,并不是通常所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然而,对照现在钢铁行业不期而至的“过剩”阴影,就会发现,“重复”才是它真正的“原罪”。
沿长江而下,从马钢、南钢,到沙钢、宝钢,再到铁本等大大小小的钢铁厂,在三角洲地区确实积聚了过于庞大的钢铁产能。再多出一个宝钢,这个行业就积累了过大的风险。
化纤:“剪刀差”加大
目前长三角拥有上海化学工业区和南京化学工业园两大国家级化学工业区,加上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区、中国精细化学工业江苏泰兴园区,以及位于浙江省上虞市的杭州湾精细化工区、宁波石化工业园等,在长三角就集中了近10个大型化工区。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宏观调控和过度竞争,化纤企业效益急剧下降,成为工业行业中效益下滑最突出的行业之一。
一面是产量的高速增长,而另一面却是利润的急遽下滑,这是目前浙江化纤业的“剪刀差”现象。浙江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4年浙江省化纤产量同比增长29.7%,利润却同比下降14.2%。今年一季度化纤效益继续下滑,同比下降62.6%,在33个制造业中降幅处在第3位。
目前,浙江几乎所有的化纤企业都面临着较严峻的生存压力,整个化纤行业“关、停、并、转”正在加速,许多小企业纷纷倒闭,大企业也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水泥、钢铁、化纤,仅仅是“长三角制造”的一个代表,在经济数字不断攀升的长三角,面临“过剩危机”的产业绝不止这3个。腾飞还是折翼,走纺织品的老路还是跨越式发展,“长三角制造”面临抉择。
|
对 管理咨询/认证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认证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