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与服务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张曙教授:知识和战略改变中国制造业 |
|
http://cn.newmaker.com
1/2/2011 2:51:00 PM
雅式工业专网
|
|
张曙先生被誉为中国制造战略研究和先进制造技术宣导者和先驱者之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美国、日本、德国三个制造强国,同时也是三个最强的经济体。世界上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80%都是集中在制造业或制造业有关。
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在其《制造业与强国梦——从国外经验看中国发展》一文指出,大国的兴衰印证的是制造业的兴衰,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有经济大国和强国。因此,中国在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选择上,应当毫不犹豫地把振兴制造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采取多种措施,坚决把制造业做大做强,这是实现经济强国梦想的必由之路。
如今,中国成为当仁不让的全球制造大国。中国政府不乏政策支持,中国企业也不乏资金和设备,相反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然而却依然被排除在制造强国之外。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路在何方?张曙教授认为,中国是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毋庸置疑。但现状是,中国制造业是赶而不能超,引进而不能消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企业的视野扩大到了全球,但是还不能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和品牌。对此张教授的观点是,要把握和利用好“两化融合”的关键点,充分认识到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可能带来的重大变革,制定战略,储备人才,用知识和战略来改变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知识经济对制造业的影响
在张曙教授《产品创新和快速开发》一书中关于知识经济对制造业的影响表现总结为:对产品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在物质形态中注入了更多的知识形态)、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及网络化、经营和制造活动的全球化和虚拟化3个方面。
张曙教授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对知识经济带给制造影响的理解还不够。中国的企业往往更多地关注“物质”的表面,而忽视了“知识”的内心。中国的企业买机床只买硬件不买软件,只买机床不买刀具,只卖机床不卖软件。而国际上知名的德马吉、马扎克、阿奇夏米尔、米克朗等,却充分将“软硬结合”的营销模式演绎得淋漓尽致。张教授认为这就是中国企业竞争力不强的一种体现。
制造业发达的欧盟在其《制造未来》战略中就曾明确地提出,欧洲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在于以知识为基础的制造。欧盟认为要维持高生活水平、高工资、有限的资源,就让那些以付出环境为代价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工作让中国去做。
一个目光短视,一个高瞻远瞩,这就是看得见的差距。
别人赚走了我们的钱,我们戴上了GDP两位数高速增长的光环,同时付出了环境的代价。张教授强调,如此下去,虽然短期内对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就明确指出,“未来的低碳经济对中国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解决技术问题解决降耗、减排方面的问题,迫在眉睫。”可见,中国制造业付出环境代价后,未来必须接受“再改造”的现实。
着名经济学家郎咸平的“6+1”理论阐释的更加明白:中国制造业更多的还处于低端水平,多数企业尚处于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底部。也就是说,中国制造业更多地还是在为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做嫁衣,中国的产业工人更多的还是在为发达国家创造利润。发达国家占据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六大流通环节,拥有巨大的利润,而中国则只能处于低端的制造业,不仅附加值低,还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人才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
198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J.P. Womack等发表了《改变世界机器》的报告,总结了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精益制造”的重大历史意义。报告认为:日本企业成功的关键是充分发挥了人的潜力、智慧和积极性。在这里,人的作用被无限放大。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决胜千里的关键因素。
发展中国制造业,需要将技术为中心向人为中心进行转变。张教授认为,发展和推广先进的制造技术、实施先进的制造模式,人才将起到决定作用。
近年来,中国政府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投入到制造业发展,为将来知识型制造打好基础。但是,制造业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相对较少,人才量大而不精。
针对目前人才培养的困境,张教授分析其原因认为是社会过于功利化。当贫穷的社会向相对富裕的社会转变,人只看到金钱的作用。再加上社会的分化,生活差距过大,社会的两极分配不均,人们对金钱的追求便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人才对工作的理解,由“未来事业”转变为“赚工资”。而发达国家目前处于一个相对富裕的社会,劳动者的工作得到重视,在这种环境下,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由“让我干什么”就变成了“我希望做什么”,而不仅受金钱的驱动。
张教授认为,德、日之所以能成为制造强国,值得借鉴的还有认真做事的态度。中国的工人做事情,一般以“合格”为标准,而德、日则主动精益求精。
要完全改变人的做事方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张教授对此给出的建议是从教育入手。对在校的学生就要培养认真做事的态度,以成为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标准要求他们,不能单纯地以灌输知识和培养动手能力为主。
未来2020年制造业的蓝图
张曙教授在推动中国制造进步的同时也一直关注着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发展。他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要想在2020年成为制造强国,必须了解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要学习研究别人的发展战略,特别是产品发展战略,吸取其中适合中国国情的精华,将其包含在我们的发展战略之内。”张曙教授为此特别介绍了美国2020年制造业的愿景。
美国国家研究署组织专家对2020年美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进行研究。专家们一致认为以下几点是对未来制造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政策和经济因素:
‧企业必须应对因信息技术而加剧的市场竞争和挑战。
‧在工业发达的国家中,以大致相同的价格定制特色产品大于对标准产品的需求。
‧不仅是创新的特色产品重要,制造企业全方位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将是更加重要的竞争优势,价格因素将退居其次。
‧全球生态系统面临恶化,提高对产品的环保要求。
‧如何有效和迅速获得促进创新和快速响应市场的各种信息和知识,并掌握加以应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加速决策过程,将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
‧新的有竞争性的生产技术和资源(包括熟练劳动力)将分布世界各地,不再集中在某个区域,这将成为促使制造业企业组织变革和全球化的关键因素。
2020年的制造企业不仅是生产组织,也是一个学习组织,它将迅速有效地把新的思想和改革观念引入到生产过程。个人和组织都要不断地、快速地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基于计算机的通信技术和基于网络传播的新知识,将改善企业处理业务的过程和联合外部环境的渠道,网络联盟企业将愈来愈普及。技术将通过人和组织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2020年的制造业继续是人掌管的企业,并非完全无人化的自动工厂,生产自动化仅局限于物料的加工过程。
未来将出现新的制造业合作体系,它将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企业是把原材料转换成各种零部件或新材料的“新材料和零部件”企业。另一部分是把新材料和零部件装配成最终零部件的“产品配置”企业。
同时将会出现能够综合或形成新材料和产品、极小规模的生产板块,如只有几个人的“实验室型企业”或在几平米内的微型工厂。这是因为,微机电系统和纳米制造过程将从实验室里的珍品变为现实生活中的商业化生产过程。
此外,生物工程新应用,将导致新的生物合成产品和基于生物的制造过程的出现。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
纵观中国制造业,对技术、创新和保护法则的认知相对不足,中国政府需要参考欧美的制造发展战略,结合中国国情,在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建立国际网络及国家和地区的制造技术发展平台,以高新技术为未来知识制造打好基础。
张曙教授认为,中国的策略应该是吸收、消化国外新的制造技术和生产模式的具有共性的实质内容,结合中国制造工业实际,提出适合中国自己的生产模式,而不是简单跟某个国家的概念。要特别重视结合国情的战略研究,深入分析知识经济对制造业的影响,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要防止生搬硬套,一哄而上。其次要大力抓人才的培养,培训、培训、再培训,普及先进制造技术的知识和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观念,把技术创新看成是可管理和可训练的过程。最后才是根据企业的资金、组织机构和人员素质的承受能力,引入具体的新产品,采用相应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张曙教授认为,改变中国制造业落后的现状,应该重视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供应链,创新管理、知识管理和变革管理,跨企业的系统集成方法和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四个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张曙教授认为,制造战略的关注重点应该是产业中长期的发展远景,引导企业如何应对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的挑战,而不仅是开发某种产品。应该是从产品导向转变为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
针对中国政府制定的有关制造业的规划,张曙教授的评价是,中国有关制造业的战略规划大多以产品为主线,以发达国家现有的标准为目标,对“突破点”和“下一步战略”关注度不够。张教授认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例如,我们不仅要生产出西门子一样的数控系统,也要预测西门子的下一个新品和战略重点是什么?
遗憾的是,中国大多数企业只是企图通过降低成本,通过引进、合作或并购加快技术创新,逐步突破技术壁垒,来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
针对这种现象,张曙教授强调,一味通过合资和引进技术来解决落后的局面,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中国仿造能力之强,发达国家有些担忧,于是越来越多的技术壁垒构筑起来,国外政府对技术输出的干预也越来越多。
张曙教授呼吁:企业家也要有远见。经济全球化,竞争就在家门口。中国的制造企业也要紧紧抓住“两化融合”这个关键,利用这一契机提升自我的创新能力,不断改革,从传统型企业转变成为创新型的企业。没有意识到危机才是最大的危机。只有能驾驭市场变化,提高对市场风险的防范和应对能力,才有可能成为明天的赢家。
|
对 管理咨询与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与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