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通讯/办公文具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电子信息业转型:加强研发 走向高端 |
|
http://cn.newmaker.com
9/5/2005 10:51:00 PM
佳工机电网
|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邓寿鹏是研究产业基地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专家。他认为,从历史上考察,迄今为止世界上完成过三次产业中心的转移:第一次发生在17世纪90年代,德国从英国手里接过了制造业中心的地位;第二次发生在18世纪30年代,美国形成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业,取代了德国的合成化学时代;第三次发生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以机械电气为代表,包括电子工业在内,世界的制造业中心从美国转到日本。目前正在进行的第四次转移就是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国的转移,特别是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向中国转移。
“正是积极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使中国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大国。”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评价说。
但是,目前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制造能力向外转移的流向出现新的变化,向我国周边国家转移越来越明显,比如印度最近两年就加大了吸引外资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这使我国吸引外资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产业发展的国际环境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
产业链转移挑战创新能力
国际制造力转移首先看中的是制造成本的优势,但是由于我国发达地区的人工成本开始在升高,加上人民币的升值,过去的低成本优势不能再充分体现,从而使国际产业加快向中国周边国家的转移。
但是,这一轮新的国际产业转移也出现了另一个新趋势,就是在制造业转移的同时,研发、营销等也在同时转移,即整个产业链都在转移,这样无疑有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往产业链高端跃进。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群提出,“十一五”产业转移将呈现一个明显趋势,即产业转移中制造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商务部政策研究室杨正位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跨国公司大都自己开展主要业务,只是转移了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环节。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他们不但大规模转移生产制造环节,而且将转移延伸到研发、设计、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以增强核心竞争力。早先跨国企业那种加工、组装、制造等环节与研发、设计、品牌等环节空间分离的格局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改变。如微软、英特尔、富士通、西门子和诺基亚等全球500强企业纷纷在我国境内建立研发中心,投资额大多在500万美元到1亿美元,并且逐步由建立地区中心向建立全球中心发展,研发重点也由单纯的产品开发延伸到核心技术研发领域。“在中国推进研究开发和人才本地化已成为跨国公司实行其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跨国公司后续投资的理性选择。”王志乐说。
专家认为,近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快速崛起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大国,主要是凭借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智力资源等)、相当实力的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等综合成本优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以及应用技术的开发能力都达到了一定水平,但对于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还较弱,表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仍处在一般技术密集型阶段。而且我国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美、日的水平,也很难赶超韩国,下一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手段应该从技术层面上出发,增大技术和知识投入,提高产业发展的技术、知识贡献度。
“走出去”从制造开始?
商务部政策专家杨正位认为,国际产业转移是长期的,也是动态的。跨国公司把产业链往中国转移,希望中国在“软环境”方面进一步改善。比如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效率、行政透明度、政策的稳定性等等。另外,杨正位指出,一些地方竞相攀比优惠政策,也使外商感到中国政策不统一、不透明,让他们无所适从。还有,中国市场分割较严重,不利于发挥市场规模巨大的优势,资金在省际、市际流动困难,给投资和生产经营带来极大不便。
因此,中国要继续搞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软硬环境。同时,中国也有能力和必要把自己的制造转移到成本更低的第三世界地区。这样,一方面承接全球研发的转移,一方面把某些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第三国,“走出去”从制造开始成为一个自然的过程。
我国企业走出去往往是从跨国并购开始。TCL集团从收购欧洲施耐德和美国的GO-VIDEO入手,继而以绝对控股成功实现与汤姆逊公司的合资。联想集团以12.6亿美元收购IBM公司的个人电脑全球业务,从而成为世界三大PC生产厂商之一。研究跨国公司的专家王志乐认为,开展跨国并购,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快速建立海外优势地位;有利于企业在全球主要市场建立相对完整的产业架构,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并购成为跨国公司后,再把制造向成本低的国家转移,可能是接下来中国企业必走的路。
转型需要观念的再造
产业转型首先考验的是企业的观念和应变力。不久前IBM在对全球432位CEO进行访问后发表了一份报告,称CEO主要考虑的问题是,企业未来竞争最重要的领域不仅仅是产品,还有怎样让他们的组织可以更灵活,对外来的因素反应更快;同时公司需要不断转型,而且需要有人帮助这些企业完成这种转型。IBM中国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周伟认为,如何改变自己的业务模式,变成更灵活、快速对市场和客户做出反应,是中国企业下一步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他同时认为转型不光是中国企业需要,也是全球所有的企业最关注的问题。显然,中国现在面临着全球最大的企业转型时机。
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借用达尔文的话说,“那些能够生存下来的并不是最聪明和最有智慧的,而是那些最善于应变的”。放眼全球,企业转型已到了决定生存的时刻,以至有的企业把转型看成是一种压力、一种动力。硬件起家的IBM在发展中遭受到了激烈的竞争,选择了逐渐由硬件转向服务和软件的策略;一向被认为是全球性家电生产商的东芝已经完成了向IT业的转变,在IT相关领域已占到70%;韩国三星原来的身份是一家半导体厂商,而现在的业务范围从移动电话到数字电视、MP3、DVD播放机;索尼则是将原来的10个分公司整合为4块,即家庭网络产品、个人信息技术网络产品、计算机娱乐产品、关键技术及网络产品;TCL从家电到3C的转型等。转型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不二法门。
赵晓说,转型就是要应对一种环境的变化,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能力。他把这种在保持远景战略目标的前提下,适应连续、间歇性的变化能力称作“韧力”。
转型来临,电子信息企业需要挖掘自身的“韧力”。
|
对 电子/通讯/办公文具 有何见解?请到 电子/通讯/办公文具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