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机械/橡胶机械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国产塑机:靠什么竞争? |
|
http://cn.newmaker.com
8/27/2005 10:46:00 AM
中国塑料橡胶 段庆生
|
|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塑胶行业也不例外。然而,迄今为止,中国塑胶工业面对的最大问题仍然是低档次产品占据市场主流,高档次产品严重短缺,产品同质化严重,资源、能源成本高昂,而核心技术明显不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内产品的竞争优势仍主要表现为价格优势。要扭转这些不利因素,唯有积极创新,建立核心竞争能力,并将资源、环境放在发展的首位。
笔者在今年4月底于新加坡举办的Aseanplas展会上走访了部分展商,对于其中两段关于国内塑机工业状况的谈话,至今仍然耿耿于心:
一家台湾塑机公司的总经理,当谈到对中国塑机市场的看法时,他说:“中国内地很多厂家,哪里是在卖设备,简直就是在卖铁。因而,尽管中国内地市场确实很大,但我们宁愿去开拓国外市场。我们卖的是设备,里面包含着相当多的技术含量、环境的代价和能源的代价,我们不可能以‘卖铁’的价钱去竞拼市场。否则,市场迟早要被搞垮。”也许这样的看法有失偏颇。
另外一个采访对象是Berstorff公司亚太区的一位高层主管,在谈到国内双螺杆市场时,他说:“中国科亚、瑞亚等许多双螺杆企业都很厉害,技术不错,价格又相当便宜,很难与他们竞争。”另一方面,当笔者问及Berstorff过去一年在中国市场是否有双螺杆售出时,他表示有,而且销售的机型也以中小型机型为主。而中小型双螺杆挤出机正是中国企业最具实力的机型。
事实上,近几年中国塑机工业的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内地市场,中国塑机出口同样在高速增长。然而,面对“卖铁”与自身“实力机型”进口的状况,中国塑机工业在不断高速发展之馀,是否应该深思?
利润与代价
中国机械出口,包括其他产品的出口,常常以成本或性价比为竞争的最大的优势所在。笔者相信,中国塑机工业就算是在“卖铁”,也应该有其利润。否则,我相信赔本赚吆喝的事情傻子也不会做。在机械行业有一种说法:国外设备价格为国内价格的3-5倍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范围。有时,这一比例会高至8-10倍,甚至更高。那么这样的价格差异究竟由何产生?中国企业“卖铁”的利润究竟有多少?
一些专家分析的意见,虽然并不只是针对塑机工业而言,但是,反思塑机行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光明日报》在不久前曾发表一篇关于“警惕财富背后的发展代价”的报道,值得我们反思。当我们在分析财富的创造以及财富为我们带来的变化之馀,顾虑财富的风险决不仅仅是某一个企业或某一个人的问题。在2005北京《财富》全球论坛上美国经济学家赫南多‧迪索托坦言,中国经济发展和三个方面密切联系,包括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差距拉大,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以及生态问题,特别是水和土地的使用问题。财富究竟应该是什么?文章认为,“财富不是发展代价的同义词,而应当是社会发展过程的成果之一。社会发展,是以整体和谐为基本目的。因此,财富的积累,也是社会和谐的一种表达方式。”
中国经济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不但意味着财富的积累过程迅速而令人振奋,同时也意味着人们容易忽视财富积累过程中出现的隐患,或者把这些代价视为财富的必然衍生品。这种思想无疑是危险的,赫南多‧迪索托告诉我们,美国至今还在治理100年前大开发所造成的生态灾难。
中国塑机工业的竞争与出口虽然表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仍然只是体现在低价格与数量增长的基础上。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中国产品低价格竞争力?这样的支撑又能够维持多久?
维持低价格的因素
加入WTO之前,中国企业的原有优势主要表现在几方面:第一,资源廉价。过去很多企业之所以赢利,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支付低廉价格就可利用高素质资源。例如,房地产开发商只要从政府手里拿到廉价土地就可以赚钱。第二,政府保护。有很多企业甚至是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之所以赚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政府保护,其中地方保护尤其严重。第三,吃苦耐劳。比如温州一些企业在国际上有一定竞争力,国际市场上很多小商品都是由那里生产的。温州企业靠的是员工吃苦耐劳,有的企业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一周工作7天。第四,成本较低。比如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使得其代理成本相对比较低。第五,产品独特。像中医药、中餐馆这些民族特色行业形成的优势具有一定特殊性。
加入WTO后,以上所列的很多优势已不复存在。当前,能源紧张,如水荒、电荒,民工荒、环境问题以及大量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等即是这些传统竞争优势所暴露出来的现实问题。
能源与环境代价
能源是构成投资硬环境的主要部分。从2003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基本上沿用了传统的两高一低,也就是说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2003年中国消耗了世界34%的钢材、40%的水泥、7%的原油、27%的化肥、28%的农药、9%的耕地,但是用传统GDP来衡量的产出,只有全球GDP的不到4%。同时中国的污染排放,像二氧化硫,占到全球的31%,二氧化碳占到全球的14%。
浙江省是中国塑机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04年12月8日,《浙江省能源状况白皮书》(2003年)发布,上面有这样一些数据:该省净调入电量15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7.2%,电力供需严重失衡,全省电力最大负荷缺口约630万千瓦,用电量缺口达200亿千瓦时。在着名的国际商贸城义乌市,市区有时每周正常供水仅9小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来自浙江省环保部门的统计资料表明,该省八大水系中,受污染的河道已长达1000多公里,占总河长的40%左右,很多地区出现水乡无水喝的尴尬局面。
当然,这样的环境问题并非只是由于塑机或塑胶行业的发展引起,也并不只是浙江省面对日益紧张的能源与环境压力,这些已经几乎成为中国每一个高速发展地区都难以忽视的问题。
劳动力低成本
低成本一直是中国许多地方招商引资的法宝。不少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谋求利润,以牺牲员工的合法权益为代价,拼命压低成本,其中压低工人工资是最简单、也是最奏效的方法。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成为中国制造业低价的主要支撑。
事实上,低工资低收入如今也已难以长期维持。当收入低得不足以维持劳动力本身的简单再生产时,劳工的供给就会出现问题,近年不断加剧的民工荒、招工难就是典型的例子。
频繁遭遇反倾销
在中国加入WTO的几年中,中国连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可谓遭致反倾销调查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国制造业尚处于产业链低端,国外的产业转移主要采用OEM方式进行,国内制造企业处于加工制造环节,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优势,以代理加工、贴牌生产为主,因此利润低下、竞争激烈,更受到国际贸易种种壁垒的限制。
当中国以成本优势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遭受反倾销之际,我们一直在探讨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第三方参照国的标准是否恰当问题以及如何去应对、应诉的问题。当我们付出昂贵的资源、环境代价以及低收入的人工成本换回高昂的“反倾销附加税”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一直在付出的是怎样沉重的代价?
核心技术缺乏是大问题
在大量资源消耗带来低利润的同时,核心竞争力缺失也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价格上不去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同质化严重、高端市场缺乏竞争力为其主要市场表现形式。
这里有一组关于2003年中国塑机业进出口的数据:2003年,中国塑机出口量达到1.08万套,价值48.21亿美元;同期进口塑机2.14万套,价值325.51亿美元。也就是说,进口产品以不到两倍的数量获得了6.75倍的价值。2004年这一数值的差额更大。
再从目前国际市场渐趋流行的全电动注塑机来看。中国海天集团是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塑料机械生产企业之一,去年销售额达到32.8亿元,占中国塑机行业总销售额的20%以上。然而,在海天公司,去年有一份总价值达1500万美元的电动注塑机订单,最终却不得不放弃了。原因是其中的核心技术国内尚未掌握,实在做不了。
长期以来,中国塑机产品主要走仿制的路子,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塑机业内有一种说法,国产塑机产品如果抽掉进口的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剩下的就只是一堆钢材。国内很多塑机企业走的恰恰就是以量取胜的路子,而把技术创新撇在了一边。
精密注塑机、一步法注拉吹成型机、大口径实壁管和波纹管生产线、大型双螺杆混炼造粒设备、精密挤出机等,国内都很少有企业生产。
以技术创新创建竞争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过技术发展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似乎不是一个问题,但我们很遗憾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少企业缺乏日本、韩国企业在赶超时期那种对技术的重视和执着。事实上,无论是不是一个技术型企业,靠单纯模仿都无法维持竞争能力。
前不久,被誉为影响世界经济的50位大师之一的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中国之行时,曾经被问及一个战略取舍的问题,中国在OEM与发展核心技术之间应该如何选择?大师的回答非常明确:中国要想繁荣,就必须走发展技术的道路,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许多年前,我们就开始走上“以市场换技术”之路,但这条依靠与外资企业合资进而转移技术的道路走得异常艰辛。在很多合资企业当中,即使中方提出强烈要求,最核心的技术仍然保留在外方手中。中外合资企业当中的技术转移与技术互动的可能性事实上非常小。前GE全球销售总裁德尔伯特‧威廉姆森曾一语道破天机:“中方想要的是得到全部的技术,而我们所想的则是保住我们投入巨大财力开发出来的这些技术”。
技术研发有效提升竞争力
对最终客户而言,他并不关心产品背后的技术,而更关心产品能否给自己带来独特的价值和收益。
从研发来看,近十年来,世界着名跨国公司技术研发表现出这样一些趋势:第一,传统的漏斗式研发更加注重效益。以前的企业研发模式,就是从投入研发的很多项目中选择最有价值的几个来发展应用,被称为漏斗式。这种研发模式现在开始更加追求回报率,研发周期也在缩短。第二,开放式的研发渐成趋势。过去企业都把研发作为自己的“掌上明珠”,对内容严格保密,即使外围的支撑也全部自己研究,一旦研发出来就很完整。而现在,一个企业往往只将技术聚集自己最核心的领域,而让其他企业参与其他部分。当越来越多的外部单位参与进来,速度就大大加快,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的相关群体都能消化这一成果,所以技术扩散也更快。第三,就是购买式研发,即当研发技术即将推向市场之时将其收购。
在这三种趋势中,漏斗式研发虽然可以产生核心技术,但是需要巨大投入。而开放式的研发模式,最值得中国企业借鉴。中国目前的研发人才培养体系已越来越完整,科研院所的研究实力也在不断增强,所以,中国企业的技术发展过程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整合这些能力。另外,购买式研发也可以效仿。比如,TCL收购汤姆逊的电视事业部、UT斯达康收购美国多家中小企业,都成功地通过企业的并购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专利或技术产品,为自身赢得很多技术升级改进的机会和可能。
能源与技术并重的发展战略
为了弥补核心技术的不足,宁波海天现今已经计划启动电动注塑机所需核心技术的研发项目。国内塑机企业也已越来越重视学习、借鉴国外技术以及与国外企业合作以提升自己的设备技术含量与竞争力。
但是在技术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环境与资源已经成为市场竞争最重要的因素。由于土地资源紧缺,“招商引资,土地先行”这一传统的惯性思维在浙江已被打破。从宁波、嘉兴到东阳,各地纷纷提高准入门槛。“零用地招商”(指不耗用工业用地指标的招商),把项目的科技含量、规模水平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条件,使引进项目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数据表明,去年前三季度,宁波北仑新区利用外资近8亿美元,同比增长4%,但企业使用土地却锐减至195万平方米,是上年度的1/3。
当前,中国开始形成面向全球市场的产业生态链或产业生态圈,部分地区正逐渐成为世界最理想的吸引全球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的制造基地。21世纪产业生态环境将成为比劳动力成本更为重要的综合竞争因素。只有不断完善产业生态环境,积极参与世界级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链主干企业以及其他主要世界制造中心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才能全面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中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
对 塑料机械/橡胶机械 有何见解?请到 塑料机械/橡胶机械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