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粉末冶金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路径生变 |
|
http://cn.newmaker.com
7/11/2008 4:17:00 PM
佳工机电网
|
|
2007年,中国钢铁产业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发挥各自优势,探索我国钢铁行业重组的模式及方法。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统计月报》2007年12期统计数据,前15家钢铁企业2007年粗钢产量为2.23亿吨。假设这15家钢铁企业没有发生兼并重组事件,则前15家钢铁企业在2007年的粗钢产量调整为2.067亿吨,二者相差1630万吨。在剔除兼并重组因素后,2007年粗钢产量前10家钢铁企业占全国粗钢产量比重为33.44%,前15家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占全国粗钢产量比重为42.24%,均低于2006年的34.85%和43.4%。从中可以看出,兼并重组对前10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提高的贡献率为2.3%,对前15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提高的贡献率为3.35%。
可以肯定,当前提高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基本路径已发生转变,即更多的优势钢铁企业已由通过设备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的方式转变为通过兼并重组方式实现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中国钢铁产业在努力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的同时,努力做到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品结构、实现钢铁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进而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
如果从产权结构、企业组织模式、企业管理等角度,对2007年我国钢铁企业重组事件进行分析,可归纳出如下几个特性:
第一,跨区域企业重组已成为企业重组的主要潮流,这说明各级政府作为国有钢铁企业出资人,在推进钢铁企业资本整合方面发挥出了决定性的作用。如宝钢对新疆八钢的重组,得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宝钢以69.61%的股权控股八钢,新疆国资委仅保留15%的股权。重组后,宝钢采用了拷贝模式对八钢进行全方位的支撑,仅2007年就有1400多人次前往八钢进行管理输出和技术指导。
第二,多数企业重组是基于产权层面的整合,即重组企业通过控股的方式对被重组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实质性掌控,这使钢铁企业重组逐步走出联而不合的怪圈。重组后的新企业在企业行为上更具有一致性,维护了企业利益的整体性,从而达到了1+1>2的效果。如宝钢、沙钢、攀钢、华菱集团、中钢集团、中信泰富、马钢都对被重组企业拥有控股权。
第三,参与企业重组的主体有国有企业(如宝钢、武钢)、民营企业(沙钢、建龙钢铁等),同时国外著名钢铁企业如安赛乐米塔尔公司等也开始尝试通过资本市场对中国钢铁企业进行重组。
第四,基于产业链整合模式的企业重组在中国钢铁业中出现,如中钢集团、五矿集团开始涉足钢铁生产环节。
第五,钢铁企业间合作投资的模式开始出现,此模式体现出钢铁企业间的战略性合作。如宝钢集团与邯钢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各出资60亿元成立邯钢集团邯宝钢铁公司,合作建设邯钢新区;宝钢集团与包钢(集团)公司签订战略联盟框架协议。首钢、鞍钢、太钢在此方面亦有所作为。
第六,中国优势钢铁企业集团已开始考虑通过资本重组的方式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中的资源布局和市场布局。如攀钢依托钒钛资源对西南地区中小型钢铁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在对西南地区铁矿资源进行高效整合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攀钢在西南地区钢铁市场的份额,也进一步优化了西南地区钢铁产业的集中度。
第七,被重组企业相对重组企业而言,在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工艺水平等方面处于劣势,即重组的基本模式是大吃小,尚没有出现强强联合造就一个更为强势的钢铁企业集团的重组模式。
|
对 钢铁/粉末冶金 有何见解?请到 钢铁/粉末冶金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