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造机械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蓄势西迁 纺织业运营模式或生变 |
|
http://cn.newmaker.com
6/26/2008 12:14:00 PM
中国工业报
|
|
在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生产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土地供应吃紧,纺织服装产业继续发展已经举步维艰。反观广阔的中原地区,不仅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而且市场空间不断扩大,辅以中部崛起战略的重拳出击,种种迹象都在昭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向西迁徙已经蓄势待发。
面对新的历史机遇,中西部承接区域及其相关企业究竟应该消极等待,还是主动出击?是盲目承接还是有规划地接纳产业转移?
为探寻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西迁的有效路径,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专家齐聚中国纺织服装郑州论坛,希冀助推我国纺织工业的结构升级进程。
必须直面国内外三种挑战
在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西迁的进程中,中西部地区不仅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而且必须迎接来自国内外的多重挑战。
首先,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成本压力和资源环境约束也将伴随而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微提醒,较之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虽然目前尚且拥有一定的生产要素和环境成本优势,但是这种比较优势正在逐渐缩小。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同样认为,中西部地区应该在涵养生态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为防止出现私人污染成本社会化和企业污染成本外部化的局面,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并提高环境方面的准入门槛。
其次,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也将遭遇区域内部竞争的挑战。为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国家不仅制定了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而且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此外,在中原地区内部,除了郑州之外,武汉城市群在加快发展,成渝经济圈目前的发展态势也十分迅猛,这些都是中西部地区在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获取更多发展要素过程中必须要直面的现实。
不仅如此,中西部地区还必须承受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特别是一些低成本国家和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越南和孟加拉国等。
发挥比较优势主动承接转移
毫无疑问,中西部地区在产业布局、土地成本等方面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惟有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做好主动承接东部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准备。
就全国产业布局而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能过于集中在沿海地区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化学纤维产能约占全国的65%,纺织服装的生产能力达到全国的一半,其中,纱、布和丝绸产能分别占到28%、40%和62%。
在吕政看来,今年初应对南方突发雪灾事件的经验表明,我国现阶段亟须解决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分工问题,“除了疏通道路等环节,更重要的是推进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以及劳务输出大省转移”。
土地供给无疑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过程中不容回避的焦点问题,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也的确正在遭遇土地供应不足的尴尬。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2006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平均地价水平是2019元/平方米,相当于134万元/亩;而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的平均土地供应价格仅为10万元/亩。
吕政坦言,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的土地价格要低得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部地区的土地就能够敞开供应,“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土地集约化利用原则,比如不需要安装重型设备的轻纺工业要腾出厂房,以及减少花园工厂的空地和绿地面积”。
产业投资软环境尚需改善
“不能因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宽松的政策环境,就消极坐等产业转移机会。”王微表示,为避免重走东部当初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弯路,中西部地区必须坚持产业转移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致力改善产业投资软环境。
第一,根据产业运行和发展规律主动承接转移。产业发展不是简单几个工厂的集聚,产业生态尤其是完善的相关配套体系是成功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
第二,力争实现集约、集聚式发展。依托工业园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和集约化利用,利用产业集群方式尽快形成产业规模,进而提升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第三,依托核心环节和龙头企业的带动机制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速度。一方面发挥专业批发市场在整合商品、信息等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快核心要素的融合进程;同时选择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企业,通过直接投资,收购兼并等方式,带动产业转移的高效进行。
第四,采取多种方式为产业转移提供资源整合平台。事实上,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正在从简单的依赖专业市场走向资本化市场,一方面借助企业上市、引入风险资本以及收购兼并等途径,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另一方面通过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对接,使纺织企业直接进入部分国际品牌企业的主流营销渠道,甚至建立自己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
第五,正确发挥政府的引领和导向作用,通过加快政策调整,培育区域品牌以及激励机制,培育更好的自然资源和企业发展生态环境。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提醒,在承接纺织服装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中,国内纺织企业需要眼睛向内看,无论是组织结构、资源配置,还是降本增效,都要具备开放的思想。
二手订单成为西迁明显信号
置身生产成本和人民币汇率双双高企的尴尬境地,我国东部沿海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举步维艰。中国工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凭借在生产要素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大量被沿海遗弃的海外订单已经开始转变为中西部纺织服装企业的二手订单,这俨然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西迁的明显信号。
河南太可思服饰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乐于承接沿海二手订单的中原企业代表。该公司是郑州最大的服装生产企业,拥有1300余名员工,年产值达到1.3亿元,其中60%来源于以贴牌方式开展的外贸业务,近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对企业自营出口利润的影响幅度已经达到3%左右。
太可思副总经理毛如舟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考虑到承受能力,当外贸接单利润率降至3%左右时,东部沿海企业也许不会放弃这些订单;然而,一旦外贸接单利润率仅为1%时,沿海纺织企业极有可能被迫放弃这部分外贸订单。
对于以太可思为代表的中原纺织服装企业而言,他们完全有能力承接来自东部沿海的二手订单,“现阶段,太可思承接东部沿海转移而来的纺织服装更新订单约占公司接单总量的一半。”谈及面临的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历史机遇,毛如舟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该公司承接东部纺织服装转移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拥有50多年的历史积淀,二是具备成熟的管理体制和完整的生产工艺链条,三是郑州地处中原,制造成本优势比较明显。
他表示,太可思希望通过广交会、博览会等各种形式的展会积极推介自己,大力开拓潜在的市场客户群,以期充分吸引沿海地区先进的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借助与沿海企业合作或互相参股方式支撑公司继续做大做强。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一种沿海接单、内地加工,国内外市场相结合的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运营新模式将应运而生。
相关链接: 中原或将成为纺织产业物流中心
经过30年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经集聚了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在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方面拥有比较优势,而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自东而西的转移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据统计,2007年我国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3%,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
也许有人会问,东部沿海的纺织服装产业缘何选择内地而非海外作为迁徙目的地?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一方面,从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纺织服装制造业总体上还没有达到向国外转移的程度。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出现制造业大规模转移,是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阶段,而2007年我国人均GDP只有2600美元。
另一方面,与海外国家相比,中西部地区拥有和东部相似的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从而降低了纺织服装产业投资风险。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市场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纺织服装外贸增速远远高于内地销售规模的增幅。直至2007年,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增速已经下降到约20%,而内地消费市场增速则相应提高到20%左右。
范剑平预测,纺织服装外需和内需的均衡增长或将使中原地区成为衔接我国纺织服装内外市场的重要物流中心。
相关报道
吕政:纺织工业比较优势尚存
针对业界关于中国纺织行业核心竞争力是否已经丧失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认为,在短时间内,越南、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很难复制中国在纺织品服装领域的比较优势。
吕政认为,从目前的情况分析,大多数海外买家已经主动接受了中国出口纺织品涨价这一现实,并没有出现国内订单大规模转移的情况。这主要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制成品出口国,其他地区尚无法替代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同时,中国企业仍然在配套能力、规模生产、工人整体素质以及生产技术上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事实上,在人民币升值势头不减的情况下,尽管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平均下调了2%,但并没有引发纺织品出口增速的明显放慢。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棉纱线、棉以及服装出口同比分别增长4.8%、..8%和6.6%。
吕政指出,在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的情况下,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拥有广阔的国际和国内市场空间,“中国不可能像日本、中国台湾、韩国那样在生产成本上升的时候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全部转移到生产要素成本更低的国家,其根本出路在于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
对 织造机械 有何见解?请到 织造机械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