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E/模拟仿真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协同仿真平台PERA的发布宣告了协同仿真时代的到来
11/11/2007 2:14:00 PM |
|
在这个时代,企业原本离散的CAE技术、数据、流程和知识可以综合起来,形成协同优势,完成以前无法完成的任务,支持复杂产品的优化与创新。仿真不再是分析高手的专利,通过对知识的封装,降低了仿真难度,更多的人能驾驭仿真技术,新手更早地进入了高产能状态。仿真不再是“黑洞”,它真正融入到企业协同大环境,进入产品生命周期的所有环节,更多的人愿意介入到仿真流程,从其成果中受益。
也许2007年是中国仿真年,这个年份发生太多关于仿真的事情,使得一向“酒香巷子深”的仿真和CAE技术从幕后走向前台。众多媒体对仿真技术兴趣盎然,对协同仿真的理念也刨根问底。在这些问题中,有一类问题很受关注,那就是什么促使了协同仿真技术的产生?CAE和协同仿真这样一个深层话题,也许需要从很多纬度探讨方能水落石出。本文作为这些纬度中的一个,就中国企业产品研发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从技术、应用以及现状的角度,探究协同仿真技术的时代背景。
从技术层面来看,企业产品研发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特点:
1.设计技术在趋同,仿真技术则在求异。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同一种CAD/CAM/PDM系统而达到企业级协同。但对仿真来说,没有一种仿真系统可以包打天下,每种工具都有其无法替代的价值。为数不多的几个通用CAE技术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但是企业及行业的专用程序却层出不穷,这些程序虽不强大却也不可互相替代。由于缺乏持续发展的机制,这些程序在不断失传,但新的类似程序又会产生,前赴后继。
2.仿真技术已经完成从单场、线性、静力、单进程求解到多场、非线性、动力学、多进程求解的进化,开始进入多场耦合、多学科优化以及以集群为代表的高性能计算时代。仿真世界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竞争,更需要的是技术合作。技术厂商之间的并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大量出现、集成与协同平台的出现,以及在局部市场集成厂商的出现就是仿真技术高度进化时代的特征。仿真世界从不温不火的状态中逐步走向燎原!
3.整合与分化的并存。大型通用技术在不断整合,但新型的专业化技术却在不断分化。ANSYS公司在整合世界先进的CAE技术,而许多分公司和代理在利用ANSYS的二次开发技术产生更多的行业专用软件。安世亚太公司研制的PERA致力于整合CAE工具、流程、数据和知识,但客观上又在分化着PLM。中国古语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现象,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使得一项技术在长度、宽度和深度方面都得到加强。
4.具有集成化、网络化特征的协同技术大量出现。现代通讯与交通工具使得世界越来越小,但是技术的进化使得各项研发信息化技术越来越细分,商业的进化使得业务单位越来越细小。因此,基于网络化与集成化的协同技术也应声而起,致力于对被细分的技术和业务进行协同与整合。
5.知识工程技术出现在几乎所有相对成熟的研发信息化产品中。软件提供商在技术发展到一定成熟度的时候,开始重视一件事情,那就是令其技术在用户企业中发挥重大作用。把知识工程技术融合到其提供的软件中无疑是一种正确选择。
从应用的趋势来看,企业产品研发信息化主要有以下特点:
1.对打通信息孤岛的需求和不得不选择多种技术及平台的矛盾越来越深化。技术与商业的进化产生一种必然现象,那就是技术和商业单元的分化,以提高其对技术和业务的开发深度。这种分化要求企业必须选择多种技术和平台,但这客观上导致了信息孤岛的大量出现。因此,企业一方面在采用深度开发的细分技术,同时又在选择使用协同技术来打通这些技术产生的信息孤岛。因此,企业对具有集成化、网络化等特征的协同化技术需求量猛增。这些协同技术打通企业中的信息孤岛,把各类研发技术整合形成集团优势,如同把游击队整合成集团军,提高作战能力,过去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得以完成。
2.对知识积累与重用的需求在加强。企业意识到知识积累与重用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过去重视应用先进的研发工具,现在发现在使用工具过程中产生的知识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知识可以降低研发信息化技术的使用门槛,同时推动这些曾经只有专家们才使用的技术及其成果让企业更多的部门享用。因此,各企业逐步开始将这些知识整理出来,进入企业的知识库,在今后需要的时候直接调用,提高未来工作起点,提升效率。
3.对研发阶段决定产品性能、质量、利润及成本的观念在强化,产品的创造和创新的利润空间显著高于产品的简单生产与制造。企业对仿真技术作为企业研发发动机的认识逐步深刻,仿真技术及其从业人员得到空前的重视,该技术在研发过程中采用的比例也大幅增加,仿真技术的使用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产品研发的必然阶段。人们在谈论DESIGN相关技术的时候,其背后隐含的内容更多指向的是仿真技术(CAE),而不是设计技术(CAD)。仿真驱动产品研发的理想在许多领先的企业经成为事实,并得到显著回报。
协同仿真平台技术在中国起立,虽然必将走向世界,但是国家对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深厚期望以及国内企业研发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状,是催生协同仿真技术的重要动力之一,我们需要认证对待。目前中国在产品研发方面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1.观念落后于方法,忽视了应该重视的领域与环节:重生产不重设计,重工具不重人才,重结果不重过程积累,重经验不重理论,重试验不重仿真,导致对产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象普遍。
2.自主研发的动力不足。代工和仿制在“中国制造”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中国创造”的环境在逐渐形成,但仍有较长的路要走。没有自主研发动力,谈不上对研发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应用,许多信息化工具的采购和应用出于面子工程。但我相信,走到前面的那些企业,将成为未来的行业领导者。
3.大中型企业在其“求异”的仿真技术状态中苦苦求索。中国的大中型企业在仿真技术的选用方面不亚于国际现状,在各学科的技术应用方面也具有相当的高度与深度。但是太多的仿真技术带来的“孤岛”问题越来越严重,协同问题沿用 “通讯基本靠吼”的原始方法解决。
4.中小仿真技术的采用不够充分。仿真技术的最大的作用是支持产品的优化与创新。在产品研发的流程中,越早地采用仿真技术,越能发挥仿真技术的优化与创新作用。但是在大多数中国中小企业只是把仿真技术作为产品检验工具,在产品研制的后期,甚至在产品试验过程或产品使用阶段发现问题之后才进行分析,这错过了产品优化与创新的最佳时机。
5.知识工程的实施方法落后。很多企业缺乏对知识进行积累和总结的机制、工具和人才,放任知识的流失而无计可施。研发信息化技术厂商利用技术优势对企业进行引导,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以企业为主体的知识积累才是长远之策。
在PERA发布会上,杨海成教授指出,“协同仿真技术从需求的角度专注于企业产品设计性能优化,把优化分析和仿真密切结合;同时,又能使各专业之间能够进行功能和性能信息、业务流程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为产品的性能综合优化提供符合企业当前发展的平台。这样的平台,对技术的有序提升和适度提高,以及满足当前企业发展需求都是比较合理的、合适的选择。协同仿真平台推出恰逢其时,满足当前企业发展的要求。”
《数字军工》对协同仿真技术的评论说:“仿真技术的协同化之路,今天看到的仅仅是开始,我们不仅期待这项技术向更高发展,更期待这项技术的应用巅峰到来。”
用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及数字军工领衔专家及专业媒体的评论来结束本文,可以帮助我们聆听关于协同仿真时代背景的更多声音!
|
|
|
安世亚太(PERA Global)联系方式:
|
网址: |
http://www.peraglobal.com/
|
电话:86-010-65388718 |
地址: |
中国·北京·朝阳区西大望路甲1号温特莱中心A座6层 邮编100026 |
|
|
对 CAE/模拟仿真 有何见解?请到 CAE/模拟仿真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