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与服务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内生基础削弱 国内企业陷“囚徒困境” |
|
http://cn.newmaker.com
1/9/2007 11:55:00 AM
佳工机电网
|
|
在中国大力引资中所支付的巨大成本还包括:我们所给予外资的特惠政策使外资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势头凶猛,大片市场被挤占、国有品牌被消灭、众多行业被控制,技术引进和创新能力被挤出或弱化,国内企业提升和产品升级换代被遏制。
市场资源被大量分割本土企业失去成长机会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立强指出,企业生存的前提是产品要有销售市场。在资金、技术、原料等诸个发展要素中,市场资源名列榜首,任何一个企业要保证自己不断发展都得不断开拓销售市场。从宏观角度看,任何一个国家要保证社会不断发展都得保护已有的市场规模并采用一切办法,力争不断地扩大市场规模。为此,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不惜一切抢占世界市场,不顾国际舆论谴责大搞贸易保护来维护本国市场。
王立强提醒,在开放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最大损失还不是国外的订单,而是自己的市场资源,因为5%的市场流失对一国的发展就构成伤害,超过10%就构成实质性伤害,而超过30%就可以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据北方交大教授李孟刚、李文兴和商务部蒋志敏提供的《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统计,自1993年以来,外资产品在我国市场上的占有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到2004年已接近31%,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25%。以此推算,2005年、2006年外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应已超过40%,这样的市场占有率对我国的产业发展和利润生长实际上已构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王立强说,等到国门洞开市场大多被外企占领之后人们才知道,这只造成了一个发达国家进得来而发展中国家很难走出去的局面。结果是自己的市场资源彻底服务于发达国家的持续发展,而本国的可持续发展则受到极大遏制。
与其他国家相反,中国不仅没有保护本国市场尽量只面向本土企业开放,反而利用各种手段抑制本土尤其是本土民间企业,这使得本土企业无法充分利用本土市场所给予的宝贵的成长机会。以跨国公司为标志的全球化力量对中国转轨的深度卷入,在中国塑造了一种新的经济格局。一方面,跨国资本利用品牌和文化影响力占据中国少数富人和中产阶级的绝大部分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众多行业和市场中逐渐被挤出。
技术发展空间受挤压“以市场换技术”未能如愿
中国社科院王春法等人认为,所谓“挤出”效应,就是从产业和商业化角度来说,国外先进科技对中国国内以现有技术生产的产品所带来的摧毁效应,其结果就是要想跟跨国公司竞争就必须购买他们的技术。如此循环至今,我们始终在技术创新上难以有所突破,一些中国企业在与跨国公司合作过程中没有通过引进、消化、创新把这些技术转化为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今后获取先进技术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不少外企和跨国公司都试图垄断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的核心技术,以此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和利益空间。另外,随着众多国内龙头企业被外资收购和兼并,这些企业原有的科研基础也消失,科技研发的平台都不存在了,科技创新又从何谈起?因此,中国当地企业处在依赖跨国公司提供技术和不断引进技术的被动地位。目前已在科协调研部的王春法认为,这种“挤出”效应这些年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的吕刚分析,外资在中国并没有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跨国公司大多倾向于只向子公司转让技术,主动防止技术溢出以保持自身技术优势。中国加入WTO后外资企业的“独资化”浪潮加剧,这就更不可能引进什么技术了。同时,本地企业过度依赖引进现成技术,消化吸收投入严重不足,妨碍了技术示范效应的发生。
技术引进的目的是要把国外先进的工程技术、管理经验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本领,而不只是被动地引进一些生产线等,更不能像“邯郸学步”一样。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主任高梁以西北轴承合资案为例分析指出,在这种引进与合资中,我们一没有得到技术,连自己原有的产品都丢了;二没有得到税收,合资企业亏损,独资后也拿不到多少税;三没有增加就业,反而因外资裁员背上包袱。西轴顾了“大局”,让出了优势产品和品牌,留下了包袱,自己失去了绝好的发展机会。
《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指出,如果我国在部分地区出让市场、出让股权、出让品牌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获取了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那么这种交易还算是公平的。但在实践中,对外资方而言,技术是其在东道国的立身之本,因而自然会对技术产生强烈的控制意识,并会采取一切手段防止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外溢。从外资投资模式的变动趋势也可以看出,通过示范和模仿获得技术溢出效益的难度正在增加。忽略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和传导主体的阻抗,长期盲目地对外资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将会贻误我国产业发展的最佳时机,也让我们白白付出市场、股权、品牌。
从总体情况看,跨国公司投入或转让的大多是针对中国国内市场的所谓“适用技术”,但这些技术在国际上仅仅是二三流或已经过时的技术,真正的高新技术、上游环节技术、产品开发技术却很少在我国转让或投入。另外,国内受资方企业过于依赖跨国公司母公司开发的现成技术,自主开发动力不足,对促进技术进步也未能发挥太大的作用。
被外资控制或淘汰国内产业和品牌的隐忧
陕西财经学院教授高拴平指出,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原有的一些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纷纷被淘汰,而由外商的品牌取而代之。许多高新技术含量的产品,外商的市场占有率很高。如:传真机和摄像机外商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98%和99%,移动电话机占到80%,大中小型计算机占到75%,微型计算机占到60%,电子元件占到60%,轿车占到70%,数字程控交换机占50%。
《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显现的数据让人担忧,早在1995年,在我国517个小类行业中,外资市场占有率超过30%的就有133个行业,其中相当多行业的外资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50%~60%,而且大多是电子器件、通信设备、交换设备、录像机、摄像机、复印机、通讯终端设备、照相机、手机、小轿车等高利润行业。此后的10年,这种状况非但没有得到扭转,反而愈演愈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玻璃行业、电梯生产厂家,已经由外商控股;18家国家级定点家电企业中,11家与外商合资;化妆品行业被150家外资企业控制着;20%的医药企业在外资手中;汽车行业销售额的90%来自国外品牌。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电脑操作系统、软包装产品、感光材料、子午线轮胎、手机等行业,外资均占有绝对垄断地位。而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外资公司的产品已占据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
李孟刚指出,随着我国引资力度的加大,外资数量不断增加,我国产业对外依存度节节攀升,市场和原创品牌被外资所吞噬,产业控制力被外资所削弱,技术溢出效应未如预期,却越发凸现了产业安全隐患。追求双赢的目标,近乎陷入了被外资控制的“囚徒困境”。
我国在引入外资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市场份额,还有尚未成熟的民族品牌。在全球化过程中,它们大多只能选择接受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分工安排,放弃自主品牌,专为跨国公司做贴牌加工或者长期作为地域性的小品牌存在来寻找和填补市场缝隙。而那些少量具备成长潜力并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内品牌,又往往容易成为跨国公司兼并或收购的目标。
尤其是近些年跨国公司通过合资、兼并或收购,消灭了我国众多品牌,比如曾经活跃一时的国内知名洗涤用品美加净、活力28、白猫、熊猫、天津加酶等品牌,如今大多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则是奥妙、碧浪、飘柔等国外品牌。而常识告诉人们,市场和品牌代表着利润,在我们奉送给外资种种优惠和超国民待遇时,我们自己市场和品牌的丢失,却使我国损失着巨大的利益和发展前景,损害了我国的产业安全。高拴平分析,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过分地依赖外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资本及其参与,目前已出现“强对外依赖症”。我国许多重要的行业和企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外商资本及其品牌的控制,其市场不断发生萎缩甚至消失,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民族工业的生存和发展。
|
对 管理咨询与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与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