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设备/水处理设备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200亿污水处理膜市场国内企业仅占2% |
|
http://cn.newmaker.com
10/12/2006 1:48:00 PM
佳工机电网
|
|
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对于水资源极度匮乏的中国来讲至关重要,据建设部统计,我国200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52%,污水处理的核心技术膜材料市场需求已达100亿元。经测算,到2010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将达70%以上,膜市场需求将高达200亿元,而且还将以年20%的速度递增。然而不容乐观的是,目前国内污水处理核心技术膜材料却几乎全是欧、美、日的“舶来品”,国内企业市场份额不到2%。专家呼吁:国内企业加速膜技术的研发投入,加速膜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推广。
2006年对于我国污水处理行业来说,是令人欣慰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里,国内市政、电力、石化、钢铁等高排放行业的节水减排消息频频传来:
市政:浙江慈溪市杭州湾新区采用双膜法完成50000吨/日的海水淡化。
钢铁:太原钢铁公司采用双膜法完成了72000吨/日的炼钢废水回用;
石油:辽河油田采用双膜法实现了4800吨/日的炼油废水回用;
电力:中国华能玉环电厂采用双膜法实现30000吨/日的海水淡化工程;
膜、膜、膜,到底是“膜”还是“魔”?怎么就像变“魔术”般,既能让海水淡化,又能让工业污水再生利用,还能制作纯净水?
污水处理“膜”当其冲
膜是一种高分子有机化学材料,既有分离、浓缩、净化和脱盐的功能,又有高效、节能、环保、分子级过滤等特征,由于它是有机材料,即使废弃后也可以降解,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它被广泛地应用于污水处理、海水淡化、苦咸水淡化、超纯净水等行业,尤其在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今天,膜技术已被公认为21世纪一项极为重要的新技术,并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全世界膜组件成套设备和膜工程的市场已达到数百亿美元,而且每年还以20%的幅度递增,膜技术因此也得到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国内膜市场,主要缘自于膜的三大应用:海水淡化、污水再生利用以及净化水。
海水淡化:按照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财政部2005年10月出台的《海水利用专项规划》规定,“十一五”期间,沿海地区在建的电力、石化、钢铁等重点行业,必须配套建设海水淡化水项目作为工业冷却水;已有的电力、石化、钢铁等重点行业必须对现有的供水设备进行改造,以海水淡化水代替工业用水;在沿海城市及其海岛建设一批万吨、十万吨以上规模,专门用于城市居民生活用的大型海水淡化项目,并且在规定里,对沿海建设海水淡化工程的城市、规模、时间都做了明确的规划和部署。按此规划,到2010年,我国海水淡化总量将从现在的4万吨/日上升到80-100万吨/日,总投资将达136-180亿元,其中膜及膜组件就占到总投资的30%-40%。
污水再生利用:2005年国家有关部委分别出台了《十一五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和《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明确指出要建立节水型工业,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实现“增产不增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够实现工业废水资源利用,让处理后的废水再回用于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工业用纯净水的又是膜技术。因此,“十一五”期间,工业废水回用是构成膜市场增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净化水:由于我国的自来水厂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处理工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飞速增长,供城市自来水厂的水系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传统处理工艺对水中的重金属、有机物污染根本无能为力。而膜分离技术却能去除水中的这些有毒有害物质,这也是为什么净水器、纯水机会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楼堂馆所的原因。
然而,在国内炙手可热的巨大市场面前,一位膜材料业内权威却不无感慨地说:“中国的膜市场几乎全是舶来品,2005年膜市场高达100亿元,但国内企业仅占到2%左右。”
国企低迷原因何在
水处理领域应用最广的反渗透膜,其原材料被国外化学巨头所垄断,目前全球被美、日、西欧等少数国家垄断,国内市场主要被美国陶氏化学、科氏、海得能、日东电工、日本旭化成以及日本东丽等几家公司瓜分,国内从事于反渗透膜的企业有一两家,但目前还没有一家能形成产业化,性能和国外的膜无法相比。目前国内市场超滤膜已经逐渐替代进口,中国蓝星水处理、杭州水处理中心、汇通源泉以及天津膜天等企业能够生产,并且在许多重大工程中成功应用,但这种超滤膜和反渗透膜的市场以及应用领域相比,相差甚远。
我国从事膜材料、膜组件、膜与水处理工程的企业大约有600家左右,其中生产型企业只有10家左右,具有一定规模的工程公司不到20家,不管是生产型的还是工程型的,销售额过亿元的不到10家,大多以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居多,和国外膜工业相比,我国膜工业呈现技术水平低、膜品种少、产业规模小、应用领域窄、行业管理薄弱等特点。
这么薄弱的队伍又如何能应对国际大公司的竞争呢?其处境可想而知。
因此,今年春夏,有三家企业选择了走捷径,另找“奶妈”,把企业做价卖给了国际大公司,引起了业界不小的震动。这三个并购是:美国陶氏化学收购浙江欧美;德国西门子收购北京赛恩斯特;美国ITT收购上海恒通。被收购的这几家企业都是膜与水处理的龙头企业,产值基本都过亿,业绩也不凡,为什么还要卖掉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总沉重地对笔者说:“业界都认为我们做的很好,工程多的做不过来,但实际的情况是工程愈多,我们压力越大,包袱越重,从政府那又得不到资金支持,卖给老外实属无奈啊!”这位老总又说了一句伤感却又令人深思的话:“谁会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养呢?”
扶植国企势在必行
看来,资金是制约膜与水处理企业发展壮大的一道坎。
水处理工程不管是工业废水回用,还是海水淡化,投资额少则1000万-2000万,多则几个亿,目前,绝大多数水处理项目发包方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基本采用“1.8.1”、“2.8”或者“3.3.3.1”付款方式:即签合同先付总额的10%用于启动资金,工程完工再付80%,设备运营一年,运行平稳、出水正常再付剩余的10%。试想,一个一亿元的水处理项目,水处理工程企业只能拿到1000万启动资金,用于全部的购买膜材料和设备,其余的90%就只能等竣工后方可拿到。而不管是海水淡化还是污水处理工程,一般工程企业的利润在15%左右,那么一个亿的项目仅成本就需80%--90%,也就是需要动用8000万-9000万的流动资金,才能使整个工程顺利完工,这对于我国现有水平的一个中等规模的膜工程企业来说,如同过“鬼门关”,承接这么一个项目多少带点赌博性质,否则根本无法完成。另外,污水处理企业近几年才出现前所未有的井喷现象,即使规模最大的企业也没有太多的资金积累。正因如此,在国内目前5000万元规模以上的大中型污水处理项目的招标中,最后竞标几乎全成了国际大公司即“洋人”之间的角逐和竞争。
政策倾斜当务之急
目前,国内膜与水处理的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甲方掌控资金。政府不断加大污水处理的投资,但投资的方向永远都是需要水处理的发包方,即用于地方政府的市政水处理或者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废水回用,不可能把资金投入到工程公司,即施工方。而在发包方和施工方的合同洽谈中,往往付款方式由甲方即发包方来敲定。
第二,重科研轻产业。长期以来国家在膜与水处理领域的科研经费只倾斜于高校和院所,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并没有很大的投入。
第三,重国有轻民营。不管是国家发改委还是国家科技部设立的膜与水处理课题,多年来,基本都投向国有院所或者国有企业,而我国的膜产业队伍却是以民营和股份制企业为主力军。
第四,重眼前轻长远。相对于国家在电信、电力、石油等这些能够给国家创造巨大利润领域的投资,国家对膜与水处理领域的投资明显偏少,因为膜与水处理是一个短时间看不见效益的行业,虽然它能使我们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但它创造的利润相比上述产业却少的多。
令人欣喜的是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计划纲要》中,已经将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利用、综合节水、海水淡化列为优先发展主题,其中把膜技术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另外,代表着国家膜与水处理科研和应用最高水平的“国家环境保护膜技术工程中心”也成立了,并且以国内膜与水处理龙头企业中国蓝星为技术依托单位,相信这一系列行动,会加快我国膜产业的发展步伐,早日赶超世界水平。
|
对 环保设备/水处理设备 有何见解?请到 环保设备/水处理设备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