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认证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日系产品兵败中国再思考 |
|
http://cn.newmaker.com
6/16/2006 4:42:00 PM
佳工机电网
|
|
《IT时代周刊》第104期发表了《偏着的企业文化让日本电器在中国迷失方向》一文,没有想到在读者中引起了那么大的反响.作为总编辑,我也相继收到了一些的读者来信,有的还是在日企工作的高级员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心灵痛处,我感到有些问题确实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这期的总编随笔,我不自觉的有了写一些感想的冲动。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人有以买到日本电器而自豪,彩电,冰箱,收录机,空调.它是质量,身份,品位的象征,日立,东芝,三洋,松下,索尼等,这些都是大多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牌子,虽然两国之间存在很多的历史问题.但改革开放的中国,在没有更多的选择的情况下,一下子接收了他们的产品.然而,好景并不长,也就是10年的功夫吧,随着欧美企业大规模的涌入,日系产品在中国可以说是每况日下。直到现在,几乎所有的产品线在中国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亏。
这是为什么?
全面的解答留给历史学家和管理学家。我只想谈谈日本企业给我的直观感觉。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有很多的机会和跨国公司的人打交道。
总体感觉,日本企业没有欧美企业开放,心胸也没有欧美企业宽阔。比如你有一个选题,想得到日本企业的帮助,你请求他们接收你的采访,或者给你提供数据的支持,你基本上不会有满意的结果(当然,你要是去报道他们的产品如何好,除外),他们会很客气的拒绝你,或者会告诉你需要一级一级的向上请示。几个月过去了,最后你自己都没有什么兴致了.而欧美企业不同,他们会积极的配合你,会解答你很多的问题,只要你的问题有深度,尤其象IBM,HP,MOTO.NOKIA,INTEL等.他们会以一种很大气的心态提供很多的第一手资料,有的甚至还会积极的帮助你完善选题.象诺基亚更是做得精细,每年都会邀请几批媒体的记者去芬兰总部参观.主动让大家了解公司的文化。
所以,有关日系企业的新闻基本上没有多少深度报道,有的也是负面居多,而欧美企业除掉产品新闻外,更多的是积极的深度报道,使读者感到,买这样的企业产品有更多的文化附加值。
记者采访都这样难,媒体的广告销售那就更难了,他们的市场部人员从来对你没有好脸色,也不会出来见你,负责广告的市场部人员基本上对中国媒体不了解,但他们很自负,他们委托的代理商也都是他们日本的广告公司。日本人只相信日本人。以至于日本企业的广告投放常常是用很多的钱买来的却是二流媒体的广告版面。有一家日本专门做信息系统软件的企业,他们在上海找的广告代理商公然向媒体索要回扣。谁家给的回扣多,就投给谁,使得这家软件公司来中国好多年,钱也用了不少,但市场至今没有起色.而欧美企业市场部人则完全不同,对新的媒体一定会抽出时间和你见一次,如果你有充足的理由说服他,他们会考虑和你广告合作,当然,你的媒体不行,下次再约他们也是很难,但起码人家能给你机会,能为自己的市场时刻寻找新的亮点。
总所周知,在日企,中国雇员大部分没有什么地位,他们永远是执行者,不管你在这家企业做多久,你永远没有决策权,总部会用10倍的工资从日本派一个不了解中国的人管理你。而欧美企业很多的高层用的是中国本土员工.
有的日企的中国雇员私下里和我说,我们的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有很多得罪媒体的地方我们只能抱歉了。
一个在高层圈子里流传了很久的故事至今难忘,一家很知名的日企,派到中国来的董事长已经年岁很高了。经常听汇报的时候打瞌睡,当中国雇员怕影响他休息停止汇报时,他又奇妙地突然醒来,睁开一只眼睛问,怎么停了?继续.很快鼾声又响起来了。
与欧美产品相比,日本的产品不但不差,有的还可能更好。但在中国,他们市场就是做不好。举手机为例,前几年,我的很多朋友都对我说过,日本的手机真的不错,性价比真的很好,但当我看到别人都在用欧美的手机时,我就再也不买日本产品了。
当年MOTO手机部的卢雷(中国人),这个手机的营销方面的行家里手,可能就是感到日本手机真的不错,毫不犹豫的跳槽到了NEC中国,担任通信总裁,卢在一年多的总裁生涯中,确实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可以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NEC的品牌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市场也在不断的被激活.但他的很多适合中国人的市场战略,始终得不到日本总部的及时有力的支持。最后,卢和NEC的合约不得不提前中终止,他本人也不得不黯然离去。
成功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失败者同样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作者曹健 系《IT时代周刊》总编辑)
|
对 管理咨询/认证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认证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