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制造业信息化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协同应用,06年还会被高估么? |
|
http://cn.newmaker.com
4/15/2006 10:09:00 AM
佳工机电网
|
|
2005年,协同应用闹得沸沸扬扬,结果不幸被《信息周刊》评为10大最被高估技术之一。
2006年,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孩子又长了一岁,他还会被高估么?
《信息周刊》给协同应用的评语是:"尽管协同应用确实已经开始在一些企业内部署,但实际上协同应用并没有像软件厂商和媒体所期待的那样,成为应用热门"。
在这里,我首先想澄清的是,到底谁在高估协同?是厂商?是用户?是专家?还是媒体?
厂商心知肚明,他们清楚协同应用还远没到开花结果的时候,但有利可图所以不妨顺水推舟;用户很多人还搞不清协同是什么,当然不会高估;专家承担了介绍最新技术和思想的角色,对什么新东西出来都瞎闹一番。
那最后的嫌疑就落到媒体身上了,不错,个人认为对协同的高估主要是因为媒体的炒作和跟风。虽然媒体是一个中立的平台,但是他的导向力量巨大,当他把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集中的、连续的报道的时候,不管这种信息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把协同给抬起来了。
根据协同应用系统的发展现状、中国用户的信息化现状来分析,我们存在技术和需求的双重瓶颈。可以肯定的说,协同应用只是处于初级中的初级阶段,06年的协同应用仍然不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06年不是"协同年"。
一个时代的光临源自两种力量,一是技术推动,一是需求拉动,他们可以是单独作用,也可以是互相作用。前者典型如WINDOWS系统,按照我们的需求,现在用WIN95就足够了,但是现在大部分人在用XP,这就是被人家推着走,因为我们并没有主动前进的愿望。而在协同应用领域,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同样重要。
先说需求,这是协同应用的基础,虽然协同应用是未来信息化应用中绕不开的一个课题,但现实情况是,这只是潜在的需求,而非现实的需求,因为我们还远没达到这个阶段。
没有达到这个阶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有的专业系统还不够普及且标准化,二是对这些系统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企业信息化大致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第一阶段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二阶段是专用系统的建设,第三阶段是整合应用的建设,也就是协同应用。
目前,我们国内的绝大部分企业仍然处于第二阶段,很多企业在这个阶段都是磕磕绊绊、甚至步履维艰,很多系统或者功能都处于闲置状态,怎么可能马上上升到协同应用?难道低的做不来,高的就能做?
再说技术,对于已经达到第三阶段的少数企业来说,有限的技术又成了一个瓶颈,可以说国内的软件公司还无法很好的解决跨系统的协同问题。即使是ORACLE、IBM、BEA、微软等这些技术大鳄,对第三方系统的协同也是一个难题,而且他们复杂的技术、漫长的周期、巨高的费用也不是谁都能够消受得起的。
所以,我认为对协同的应用不可能盲目躁动,只有循序渐进,方能水到渠成。正所谓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06年的中国企业还将继续在ERP、OA等专用系统上下功夫,用好、用精,并继续加大对IT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完善。协同应用只会在小范围、小系统之间开始逐渐拓展。
目前业内对协同的介绍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重结果、轻过程,对于如何实现协同轻描淡写,所以这么长时间了,仍然让很多企业用户感到茫然。这就像提出了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却不知如何实现一样。反倒是新思创OA一直在坚持喊"易用成就协同"的口号,这个来自中国软件外包基地--大连的OA软件可能是受到了国际风化,讲究务实和细节,总试图以易用为基础,说服大家先用好OA,再实现协同。在闹哄哄的业界,这种理性的呼声和实际的行动显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有趣的是,去年评出的10大高估技术中,还有两项与协同应用相关,那就是SOA(服务导向架构)和知识管理。SOA号称是建设协同应用系统的最先进的架构,知识管理也是协同应用中经常被提及的字眼,他们都在被一些厂家所推崇。但是据调查,这两种技术在短时间内还不会马上得到部署,即使在少数商业科技领先的企业中,也只是作为试点在搞,而实际效果并不那么乐观。
即便是《信息周刊》2005年"商业科技100强"的上榜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中应用得最多的还是传统OA,内容管理、协同管理等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应用并不普遍。
|
对 ERP/制造业信息化 有何见解?请到 ERP/制造业信息化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