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原材料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剖析中国钢铁产业逆集中化现象 |
|
http://cn.newmaker.com
4/1/2006 12:44:00 PM
中国冶金报
|
|
正确理解钢铁产业集中度
1.产业集中度基本定义
产业集中度是产业经济学研究分析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针对特定产业而言的集中度,表示特定行业或产业的市场容量中最大几家企业的份额,是对产业状况、市场竞争形势及企业影响力分析的相对量化指标。一般倾向是以3-8家行业内最大企业在生产经营等方面所占本行业总量的份额来表示产业集中度。
2.钢铁产业集中度的范畴界定
一个产业究竟应具有什么样的集中度,其基础是科技进步、规模经济、充分竞争,其衡量标准是市场绩效,一个产业及其市场绩效高低主要表现为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和分配效率、技术进步率以及销售费用率等。现代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在一些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产业中,现代科技水平和特定生产经营的要素禀赋决定了企业规模、装置水平能力的扩大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即当企业规模足够大时,可以带来由技术、设备引起的生产的规模经济性,这也促进了生产经营的绝对集中。
从国际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看,钢铁工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其企业组织规模和企业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依存关系,其企业组织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导设备功率的大小和生产率的高低。按照国际标准,钢铁联合企业最低经济规模为年产钢300万~500万吨,最佳经济效益规模为年产钢800万~1000万吨。同时,钢铁作为一个国家的支柱行业,寡头垄断是钢铁产业技术条件、市场条件的客观需要。
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指标是以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为依据的,这也符合钢铁产业的工艺特性。在美、日、韩等钢铁强国,其较高的钢铁产业集中度是基于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对粗钢产量的控制,一些中小型钢铁企业更侧重于对钢材的深加工,并以此满足用户对钢铁产品多元化、个性化、高端化的需求。而中国钢铁产业从粗钢生产这一环节上就不集中,以小高炉为主体的钢铁厂数量较多,导致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偏低。由于在粗钢生产这一环节上没有实现规模经济,直接造成中国钢铁工业吨钢综合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5%-20%,吨钢耗新水比世界先进水平高8-10吨。
3.世界范围内钢铁产业集中度发展趋势
2004年,韩国仅浦项钢铁厂的钢产量就占全国钢产量的65%,韩国前3家钢厂的产业集中度为88%;日本前6家钢厂的产业集中度为81%;欧盟6家钢铁企业钢产量占欧盟整个钢产量的74%;美国前8家钢厂的产业集中度为73%。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全世界范围内的钢铁企不断并购重组和产业集中度提高已成为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1993、2003年,世界排名前30名的钢铁公司粗钢产量之和由27665万吨增至45209万吨,其占世界粗钢总产量的比例由38.0%增至46.86%。不过,从全球产业对比的角度看,尤其是钢铁产业上游的世界铁矿业和下游的世界汽车业的产业状况看,钢铁产业仍然是世界重要产业中集中度较低的产业。为了与上游已形成市场垄断的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强大的钢材用户在力量上形成平衡,国际钢铁产业还要通过全范围内的超大规模合并来建立大型钢铁集团,减少世界钢铁业的波动。
对影响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1.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与中国市场化进程相关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量的民营资本涌入钢铁产业,在同一时期,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新增钢铁企业的数量有如此庞大规模,新增速度又是如此之快。民营钢铁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进步都明显地快于国有重点大型钢铁企业,而且民营钢铁企业对产业生产规模扩大和满足市场需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尽管国家把大部分资源(如财政投资、银行贷款
等)投放在国有(控股)钢铁企业,但一些国有企业因受到体制方面的制约,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经营状况不是十分理想,其原有的市场份额被民营钢铁企业所拥有。基于此,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是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必然的现象。
2.钢铁产业集中度与产业的发展周期相关
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演化程度也与其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关联。当钢铁产业的规模、市场总量处于高速扩张时期,产业集中度有降低的可能性,而处于成熟稳健发展期的产业,产业集中度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实践证明,发达国家在其经济发展到工业化中后期时,其钢铁的消耗量在达到消费峰值后随国民生产总值增加而减少,如美国于1973年达到峰值1.37亿吨钢后回落,目前为9000万吨左右;日本于1973年达到峰值1.19亿吨钢后回落,目前为1亿吨左右。这两个国家在钢产量超过亿吨以上时,都曾经历需求不足-过剩-调整转向3个阶段。在调整、转向过程中,大量经营困难的钢厂被关闭,在调整转向完成之后,发达国家单位GDP的钢铁消费强度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与之对应的是钢铁新工艺、新装备和新产品的开发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新技术层出不穷,在这一时期,两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呈现出较为典型的寡头垄断型市场特征。
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看,当人均GDP处在1000至4000美元时,经济呈高速增长,钢铁消费旺盛,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为满足需求,生产规模也会扩大,通常产业集中度存在着下降的可能性。1901年至2000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消费的钢材情况为:美国为7l亿吨,日本为38亿吨,前苏联为56亿吨,但中国只消费了19亿吨钢。目前无论从钢材积蓄总量、人均消费量,还是从现在和将来的发展需求看,中国钢材消费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持较高水平,加之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差别较大,即使我国钢材消费不再增长,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每年的钢材消费量也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正是基于这个基本前提,从2000年起,尽管中国钢铁产业规模在快速扩张,但仍难以充分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因此在过去的5年中,钢铁产业中各个企业基本都在赢利,而且钢铁产业平均利润率远远高于其他相关产业,钢铁行业的高利润率和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为大多数中小型钢铁企业提供较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企业间的合并、兼并缺少动力与压力,钢铁产业集中度自然会降低。笔者认为,在中国钢铁消费总量达到峰值、产能过剩的深层次矛盾有了进一步突显之后,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将有一个根本性的提高。这也决定了充分竞争、淘汰落后产能是未来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3.产业集中度与产品消费结构比相关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一家企业要想进入某产业,必须克服一定的进入壁垒,如规模经济壁垒、资本壁垒、技术专利与销售渠道的绝对性费用壁垒以及行政特许权、政策、法律的壁垒等。当钢铁产品消费结构中低端产品占据较大份额时,该产业的技术及经济壁垒相对较低,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我国钢材消费结构中,我国工业(包括机械、轻工、化工、冶金、电力、煤炭、石油等)用钢材约占总消费量的38%左右,交通运输业(包括铁道、交通等)用钢材约占总消费量的6%左右,建筑业(包括基本建设、房地产开发、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等)用钢材占总消费量的55%左右,其他约占1%。从中国钢铁产品结构看,占总制成品70%以上的是低附加值、低档次产品,如线材、螺纹钢、中小型材、普通中板、焊管等;许多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钢材生产量小。应该指出的是,以长材为主的建筑用钢是经济发展特殊时期能够迅速扩张的短线产品,其较低的技术、设备要求,决定了其建设与投产的快捷性。因此当钢铁产业由于市场需求的拉动而具有较高的利润空间并带动低端产品也可以获取较为丰厚的利润时,众多小规模企业就能够轻易地越过较低标准的壁垒进入钢铁产业。笔者认为,随着中国钢铁市场需求结构的逐渐多元化、高端化、个性化,且建筑用钢比例缩小到40%以下后,中国钢铁业的产品结构将不断升级,那些生产低端产品的中小型钢铁企业将逐步退出钢铁产业或进行功能转换,钢铁产业的集中度随之将会有—个大的提高。
4.产业集中度与市场区域划分相关
从世界范围看,一个国家的钢铁市场区域越大、市场消费总量越大,其钢铁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如日本、韩国的钢铁产业,其所面对的国内市场从空间上相对狭小,而且交通发达,加之其产量的30%以上面向国际市场,为了应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其国内钢铁企业间存在着重组的必要性;而美国国内市场空间相对较大,市场消费量也比较大,其钢材进口总量大于其钢材出口总量,所以美国的钢铁产业集中度明显低于日本、韩国。
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定位是满足国内需求。从生产布局来看,中国绝大多数钢铁企业靠近原料产地,属资源内陆型布局。由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钢铁产业从其原科采购到产成品输出都需要较大的物流量,而且国内的钢铁物流基本是通过铁路来完成的,铁路运输的优劣决定了中国各区域市场能否进行有效整合,能否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大市场。美国国土面积与中国差不多,其铁路总长达到26万公里,中国目前的铁路总长只有6万多公里。交通运输上的不畅,使中国一些内陆型钢铁企业拥有较为稳定、局部垄断的区域市场,承受着较小的市场压力,这无疑不利于中国钢铁产业通过市场手段进行企业间的重组。笔者认为,单从交通运输及区域市场这一角度考虑,日本、韩国、美国的钢铁产业集中度指标与中国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我们不能以日本、欧共体、美国的钢铁产业集中度指标来要求中国钢铁产业。中国钢铁市场应按区域消费强度、交通运输能力的强弱进行区域划分,应首先对同一区域市场内的钢铁企业进行重组,在此基础上实现跨区域的钢铁企业重组。宝钢对上海地区的钢铁企业进行的重组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提高产业集中度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经济问题
中国钢铁业的逆集中化是一种暂时现象,我们不能根据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而给予过多的指责和批评。目前国内关于钢铁产业集中度的理论更多地聚焦在提高产业集中度意义、如何提高产业集中度、产业集中度高低的优劣分析等方面,而忽略了对产业逆集中化影响因素的研究,特别是忽略了对产业集中度这一表观现象背后的各种深层次产业经济问题,乃至整个经济运行环境中深层次问题的研究。从中国钢铁产业目前的现状来看,提高产业集中度至少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钢铁产业集中度的优化是一个与中国经济改革同步发展的过程。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不仅是钢铁产业自身的事情,一定要把它放在中国整体经济环境中进行统筹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中国钢铁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特殊的地位决定了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经济环境及政策息息相关。二是提高中国钢铁市场消费层次、整合中国各钢铁区域市场、控制钢铁产业发展总量、鼓励充分竞争,这是钢铁产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的前提。三是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涉及到钢铁产业科技进步、规模经济、产业整合、市场机制完善等多个方面。
2.要实现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化。设备的大型化体现了高效率的要求,体现了技术进步的要求,体现了节能降耗及提高钢铁企业竞争能力的要求,最终实现了规模经济。中国钢铁产业以有利于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化来制定本产业的技术经济指标和行业的准入标准,一是要努力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防止盲目投资搞重复建设;二是要鼓励优势企业在达到经济规模的同时实现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现代化和大型化,有效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快淘汰那些造成资源和能源浪费的中小型钢铁企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钢铁产业要努力形成新的生产格局,即大的钢铁企业集团控制全行业的粗钢产量和多种大规模化生产的钢铁制品,一些中小型钢铁企业更侧重于对钢材的深加工和延伸性服务。
3.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大型钢铁集团,提高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按现行中国产业规模,假设前4家钢厂的产业集中度能达到50%左右,则至少要培育4家年产钢4000万吨的企业;假设前8家钢厂的产业集中度能达到70%左右,则平均每家钢产量则应达到3000万吨至3500万吨。打造如此大规模的钢铁企业,就目前中国的实现情况来看,一是要通过技术进步实现钢铁企业的规模经济化,二是要进行企业重组。但由于国内大中型钢厂基本都是国有控股企业,其相对单一的产权结构对市场压力和成本压力的敏感性较差,缺乏形成联合重组的内在动力;而且重组的模式单一,基本是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之间资产的划拨调整,这并不是严格市场意义上的重组;在跨地区企业重组方面缺少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被兼并企业在税收分配、人员分流、企业债务转让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利益“博弈”。这还需要多方面共同协调。
4.建立有利于钢铁产业运行的经济环境。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产业的集中化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和结果。在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具体措施上,我们不能以牺牲市场有效竞争为代价,过多地采取行政性的“关、停、并、转”措施,而应把重点放在健全市场机制和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上,依靠市场竞争本身的“优胜劣汰”机制,促进产业的集中化。政府的干预应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弥补市场的缺陷;各级政府部门要减少过多的行政审批,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促使生产要素逐步向优势企业集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对 工业原材料 有何见解?请到 工业原材料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