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工机电网 在线工博会 我的佳工网 手机版 English
关键字  
  选择展区 >>
您的位置: 首页 > 管理咨询/认证展区 > > 新闻 > 正文 产品 会展 人才 帮助 | 注册 登录  
管理咨询/认证
 按行业筛选
 按产品筛选
本产品全部新闻


市场动态  投稿 发布新闻
市场动态  |  企业新闻  |  技术动态  |  培训信息  |  新闻评论
05年福建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http://cn.newmaker.com 4/1/2006 10:13:00 AM  福建省统计局
2005年,福建省工业企业紧紧围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个主题,积极应对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努力克服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不利因素,工业经济总体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工业经济总量稳步增加,大部分行业和设区市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主要产品产量增势较好,产销衔接正常,工业企业效益有所好转。2005年全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869.57亿元,增长14.2%,占GDP的43.7%,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4.0%,拉动GDP增长6.1个百分点。

一、工业经济运行的成效与特点

(一)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2005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128.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增速比上年回落5.8个百分点。在经历2003、2004两年快速增长后,2005年全省工业仍然保持20%以上较快增长,特别是4月份以来月产值均在600亿元,12月份当月产值达到792.87亿元,为历史新高。这标志着全省工业经济月度总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构筑了工业产值高速增长的平台,表明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稳定性不断增强,实现速度、效益、质量的统一。

(二)主要行业和主要工业产品增势较好

2005年,福建省37个工业大类行业,有36个行业的产值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达到两位数增长的有35个行业。增长在30%的行业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47.3%)、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38.6%)、木材加工业(36.8%)、化学纤维制造业(36.3%)、非金属矿采选业(36.0%)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0.9%)。

福建省列入统计的288种主要工业产品有206种保持增长,占71.5%。主要工业品产量快速增长,如基础工业产品:原煤10.0%、焦炭35.1%、生铁29.2%、钢材29.5%、铝材24.2%;电子产品:移动电话机27.1%、传真机13.9%、彩色电视机31.4%、激光视盘机17.2%、微型电子计算机25.9%;机械产品:发电设备87.6%、农业运输机械50.0%、金属切削工具33.8%;梭织服装、纱、棉布、皮鞋、家具等消费品也分别增长40.4%、18.5%、110.5%、16.9%和15.7%。

(三)轻工业增速快于重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
2005年,福建省轻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93.9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4%,增长25.3%。重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435.0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4.6%,增长17.3%。轻重工业的结构比例由2004年的43.5:56.5调整为45.4:54.6。

轻工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24.73亿元,增长27.9%。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9.68亿元,增长23.9%;食品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8.98亿元,增长28.2%;饮料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8.34亿元,增长21.1%;烟草制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7.73亿元,增长10.8%。糕点、饼干、液体乳、罐头、软饮料产量分别为3.91、9.86、15.24、78.57和111.28万吨,增长26.4%、32.1%、35.3%、20.1%和27.9%;啤酒15.73亿升,增长8.6%;卷烟604.99亿支,增长8.6%。

(四)各种经济类型全面增长,“三资”工业产值所占比重近六成

2005年,福建省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增长。其中“三资”企业依然是全省工业经济的领头羊,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776.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占全省的58.8%,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3%。股份制企、的其它经济类型企业分别增长27.2%、20.9%。

(五)销售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内、外销共同拉动工业增长

2005年,福建省完成销售产值7912.34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实现内销产值5300.41亿元,增长26.0%,对销售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7.0%,拉动工业销售增长14.1个百分点。在人民币升值以及贸易摩擦对全省工业出口的影响下,全年仍实现出口交货值2611.93亿元,增长12.0%。

(六)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

2005年,福建省累计实现产销率97.34%,连续四个月保持在97.0%以上水平,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从设区市看,有五个设区市的产销率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分别是漳州(98.63%)、厦门(98.60%)、三明(98.27%)、龙岩(97.89%)和莆田(97.56%),此外泉州、宁德、南平和福州等市的产销率也在96%以上的较高水平,分别为97.00%、96.78%、96.07%和96.50%。

(七)工业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

2005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6.13,比上年下降0.69个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虽有小幅回落,但仍在高位运行。

2005年实现利税总额65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实现利润377.53亿元,增长5.4%。“两金”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比重继续回落,12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和应收账款净额达1284.19亿元,增长17.5%,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比重为39.1%,比上年降低1.2个百分点。

2005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7676.94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分经济类型看,增长速度最快为股份制企业,增长29.9%,国有企业增长速度最低,仅为17.3%;占全省销售收入总量最大的“三资”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4498.01亿元,增长18.2%;分行业看,全省37个工业行业保持全面增长,其中增长速度高于平均水平的有23个行业,增幅在30%以上的行业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4.2%)、非金属矿采选业(48.6%)、黑色金属矿采选业(45.2%)、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44.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0.7%)、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40.1%)、化学纤维制造业(36.4%)、金属制品业(34.1%)、家具制造业(33.5%)、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32.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32.7%)、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2.6%)、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31.2%)。

(八)支撑工业发展的基础指标均保持较快增长,工业用电和交通运输紧张状况相对缓解

2005年,福建省发电量和工业用电保持较快增长。发电量778.25亿千瓦时,增长18.0%;其中火力发电486.88亿千瓦时,下降3.6%;水力发电291.00亿千瓦时,增长88.3%。全社会用电量756.47亿千瓦时,增长13.8%;其中工业用电537.80亿千瓦时,增长13.5%,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1.1%。由于实行用电有序开放和各种节电措施,改善电力供求关系,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有所缓解。港口货物吞吐量19521万吨,增长23.3%,集装箱吞吐量492万标箱,增长15.8%,与工业生产增速基本一致。交通运输的增长,对于2005年工业快速增长提供了较好的支撑作用。

二、2005年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优化投资结构

纵观福建省工业经济发展轨迹,投资拉动型特征比较明显,多年来工业投资占全社会的比重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今年以来各地紧紧围绕“以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一批产业集群和以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和提升一批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要求,重点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和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了全省制造业投资持续快速的增长势头。2005年,全省城镇以上制造业投资489.80亿元,增长20.2%,制造业投资占城镇以上投资的比重为24.7%。随着工业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新增工业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大大推动了全省工业经济的增长。同时全省积极发展国家鼓励和支持的产业,加强对结构调整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建设,支持了全省工业的较快增长。

(二)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宏观调控进一步优化了工业产品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企业改革全面推进,生产格局发生变化,劣势企业退出步伐加快,部分小规模重复建设项目退出市场,为大中型骨干企业优势的发挥提供了市场空间。2005年全省纯国有企业单位数仅548个,比上年减少37个,非公有制工业单位数达到12041家。一批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国有股减持、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形式,实现了产权多元化,这些企业成为全省工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456.1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4.8%,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6%。

(三)私营企业发展较为活跃,对全省工业的作用增大

近年来,由于政府大力倡导发展私营经济,工业准入门槛逐步降低,被激活的民间资本大量进入工业,有力地促进了私营企业的发展。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达464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345.40亿元,比上年增长30.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1.9%,拉动全省工业增长4.6个百分点。

(四)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增强

经过多年的发展,福建省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产值、利税指标均名列前茅,成为带动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2005年,完成产值在前100家的工业企业产值完成工业总产值2778.7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2%,比上年增长16.2%,总体保持稳步增长,仍然是全省工业的主要支撑。产值前百家工业企业中以戴尔(中国)有限公司、厦门华侨电子企业有限公司、翔鹭石化企业(厦门)有限公司为代表的35家企业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做出较大贡献。

(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新产品开发有新突破

大部分高技术产品生产量大幅增长。化工类产品:彩色照相胶卷0.37亿平方米,增长45.8%;子午线轮胎外胎933.34万条,增长10.9%。机械类产品:电动工具120.13万台,增长14.3%;汽车7.03万辆,增长9.7%。电子类产品:微波通信设备0.72万台,增长36.6%;手机1165.96万台,增长27.1%;微型电子计算机371.45万部,增长25.9%;集成电路1.39亿块,增长11.1%;彩色电视机373.90万台,增长31.4%;激光视盘机427.66万台,增长17.2%。

新产品开发稳定增长。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458.16亿元,比上年增长29.4%。新产品产值占现价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6%,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350.25亿元,占全省工业新产品产值的76.4%;农产品加工业新产品产值24.59亿元,占5.3%。

(六)十大行业带动作用显著

2005年福建省37个工业行业,中有36个行业产值保持增长,其中两位数增长的行业有33个,仅有石油加工业产值出现负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十大行业增长均超过20%,分别比上年增长28.8%、30.8%、27.8%、29.4%、27.9%、22.8%、31.3%、25.5%、28.6%和23.1%。十大行业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49.4%,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0.5个百分点。

(七)区域经济竞相发展,沿海城市群带动作用突出

2005年,福建省9个设区市规模以上工业均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沿海城市群支撑和带动作用突出。九个设区市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是宁德33.8%、莆田32.8%、漳州26.7%、泉州23.7%、龙岩22.7%、三明21.6%和厦门21.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是南平及福州,分别增长18.1%和12.9%。福、厦、漳、泉4个市完成工业总产值6634.47亿元,占全省的81.6%,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7.2个百分点。

三、制约因素明显,发展后劲有待增强

(一)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增幅回落较大

从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品出口交货值看,2005年6月份以后累计增幅逐月回落(18.7%、18.3%、17.6%、17.5%、16.2%),全年全省实现出口交货值2611.93亿元,增长12.0%,是今年以来的最低点。从设区市看,主要是福州市仅增长4.7%,同比回落38.5个百分点,对全省影响最大。从行业看,主要受全省出口量较大的电子、纺织行业增幅减缓影响,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分别增长8.3%、11.4%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下降4.9%,增幅分别比上年回落40.0、21.2和35.7个百分点。

(二)三大主导产业增长放慢,带动作用弱化

2005年,福建省规模以上电子、机械和石化三大主导产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3557.2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3.8%,比上年增长17.2%,比上半年和三季度回落0.6个和0.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直接影响全省工业的增长速度,在主导产业中电子信息增长19.7%、石油化工增长12.7%,分别比上年回落22.7和6.2个百分点。

(三)大企业增速回落

2005年,福建省前百家企业增长速度与上年相比,一季度回落12.5个百分点、上半年回落16.8个百分点、三季度回落11.6个百分点,四季度回落9.2个百分点。其中75家企业产值保持增长,2家持平,福建省炼化有限公司、冠捷电子(福建)有限公司、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华映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23家企业出现负增长。

(四)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使中下游企业获利薄,甚至亏损

由于继续受成本上升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影响,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额为50.23亿元,比上年增亏47.7%。分经济类型看,“三资”企业亏损额最大,为27.20亿元,增亏70.2%;分行业看,亏损额在3亿元以上的行业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亏损额分别为8.83、6.51、4.17、3.93、3.13和3.05亿元,这些行业的亏损额占全部的59.0%。

(五)应收账款净额和产成品存货占用增长幅度过大,对后续正常经营不利

2005年末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和应收账款净额达128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应收帐款912.12亿元,增长16.1%;产成品库存额为372.07亿元,增长20.9%。

(六)企业负债上升,经营风险增大

由于“两金”占用偏大,企业需要贷款作为周转金,使负债上升。2005年,全省工业资产负债率达53.09%;财务费用支出比上年增长4.3%。这一方面反映了经济高涨时,企业融资环境相对宽松,较以前更容易从金融市场上取得企业所需资金;但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资产负债率已处于相对高的水平上,经营风险增大。

四、2006年工业运行走势展望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福建省各地发展经济的热情将会进一步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会不断涌现并巩固发展,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仍居主导地位。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需要,都对全省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从国际环境看

展望2006年,世界经济将保持“稳中趋缓”的运行态势,增速与今年大致持平或略有放慢。今年美国经济增长比上年有所放慢,但随着美国财政刺激措施逐步奏效以及灾后重建投入的增加,特别是制造业将会明显回升;美国财政赤字有所好转,美元止跌回升,使经济增长的环境明显改善。这些有利因素将使美国经济继续处于3%~4%的平稳增长期;欧元区经济则很难走出低迷。由于区内失业率居高难下,消费需求不振,加之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和欧元贬值,2006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仍然乏力;日本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随着日本银行业好转、信息技术领域调整取得进展,个人消费以及民间设备投资开始复苏,日本经济有望继续回升。但国际油价上涨带来的全球经济减速以及日元升值等,将会影响日本经济平稳增长。近日IMF对日本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测上调至1.8%,预计2006年日本经济将增长1.7%。总之,三大经济体的稳定增长将为我国出口增长提供较强的支撑作用,这也将进一步推动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二)从国内环境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全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根据这些要求,一是宏观调控效果将继续显现,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国家采取了“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防止经济向过热状态转变,城乡差距继续缩小,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冷热不均现象有所改观,投资结构有所改善。轻重工业增长更加协调,煤电油运瓶颈压力得到缓解。就业增加,物价上涨压力减弱。国内经济将会保持健康、良性高位运行。二是消费结构升级继续进行,消费需求将继续快速稳定增长。我国消费已经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阶段,随着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城市居民以汽车、住房、旅游、电子通信、文化休闲等为新的消费热点和家用电器在向农村普及为主的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继续进行,将会使消费需求稳中趋旺。三是投资结构改善,投资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虽然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但由于我国经济处于“内生性”的重化工业化阶段,装备工业和汽车工业等加快发展成为一种内在趋势。同时,城市化加快以及经济结构全面升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做支撑。四是世界产业梯度转移速度加快。由于劳动力成本、土地能源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2006年,世界的产业梯度转移的速度将会加速进行。世界产业梯度转移也将加速进行,除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研发机构也将加快向条件较好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速度。五是国家仍将实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继续加大对土地和金融监管,将继续严管土地,管好金融。政策上将更加强调社会的协调发展。六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实施工业带动,工业强省战略。目前,全省各地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加快工业发展,振兴区域经济的积极性很高,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仍将持续。七是随着对外开放扩大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工业经济自主性增长的基础和能力在逐步增强;近几年工业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为工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

在看到有利因素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影响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深层次矛盾的制约依然存在,如2006年,随着我国“入世”派-过渡期的结束,全省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发挥后发优势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对外贸易将进入摩擦多发期,日益增多的针对中国的技术壁垒、反倾销等贸易保护主义将影响全省的对外经济。这对全省这样一个工业品外销比重较大的省份来讲,将是一个较大挑战。同时,石油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存在的变数,将直接影响原材料、能源购进价格的变动;资金、电力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但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旋律仍然高扬,预计2006年工业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平稳增长态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在16%左右。

五、2006年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006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之年,是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启动“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做好2006年全省工业经济工作,保证全省工业平稳、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建议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一)抓住机遇,狠抓工业重点项目建设

紧紧抓住全球产业转移和国家支持海峡西岸建设的难得机遇,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经济发展。要确保在建的工业项目按合理工期顺利建设,尽快发挥效益,为加快工业经济提供强大的后劲力量。同时,做好“十一五”重大工业项目的衔接,重点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够带动产业升级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保证经济发展的后续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不断保持和扩大投资力度的同时,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防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投产。

(二)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提升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

在产业集群发展上,要强化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拉长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内部关联聚集。一要把大项目做成大产业集群。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对地区带动性强的大项目落地,并充分预留产业链伸展空间;以资本为纽带,依托知名品牌,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产业关联度大、核心竞争力强、带动效应明显的大企业、大集团,增强其配套能力,发挥其带动效益,把大项目做成大产业集群。二要围绕主导产业中的龙头骨干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的原则,努力寻找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积极进行产业配套,上游带动下游,下游促进上游,双向推进,做长产业链。三要积极寻找与国外产业之间的合作和对接,引导外商向产业层次高、带动性强的领域投资,使集群效应随产业链的延伸而增强。

(三)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开展节约型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挖掘潜在增长点,真正把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工作重点,以最大限度地消化涨价等外部不利因素,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同时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完整结合,运用行政、经济手段,加快企业整合、重组步伐,降低物质消耗比,提高投入产出率,减少环境污染,以推进技术装备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全面升级。针对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较多,重点抓好亏损大户的扭亏工作,全面深入分析原因,引导企业深化改革,促进企业强化自身管理,内部挖潜,降低管理成本,增强市场应变能力。

(五)采取各种措施,盘活企业资金

要认真做好协调服务,一方面针对流动资金紧张状况,要继续搭建银企沟通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短期贷款投入,加强银企关系的沟通与协调,积极争取银信部门对企业的支持与扶持;另一方面督促企业诚信经营,增强企业资信度,改善银企关系,同时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盘活企业内部资金,按市场要求生产适销对路产品,降低产成品占用资金和减少应收帐款及呆坏帐,提高资金周转率,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积极培育重点企业,提高企业素质,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信用度;加强市场监管,优化金融环境,促进银企互动,实现良性循环。

(六)做好能源调配工作,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经济发展趋势看,工业对煤电油运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长期来说,加大煤电油运项目建设不容置疑。另一方面,当前全省工业发展已进入一个相对高的水平,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应提高工业技术准入门槛,适当抑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工业项目,大力发展高技术、绿色环保、原材料能源综合利用程度高、低污染的循环经济项目,以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

针对目前原油的供应紧张以及油价大幅上涨的现象,政府应尽快促进油品战略储备机制的形成,提高平衡油品市场供求关系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耗油量大的企业还可以考虑建立企业油品储备体系;同时结合全省的实际情况,从宏观上统筹全省的能源分配及使用,对于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企业应优先供应,并把油品价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减少企业风险。鼓励节约能源,通过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探索提高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

发表评论】【新闻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更多有关管理咨询/认证的新闻:
·[图]亚琛工业大学E4TC发布极具潜力的新研究:《工程4.0》 10/4/2019
·“十五”期间德州市机电产品出口业绩斐然 4/1/2006
·跨国公司纷纷扩大中国研发业务 人才战升温 3/30/2006
·造大飞机将推动中国工业升级 3/29/2006
·美国将与中俄爆发新冷战? 3/29/2006
·能源争夺战浮现 日本五大商社“厂商一体” 3/29/2006
·古铁雷斯强硬拯救美国制造业 紧盯中国知识产权 3/29/2006
·欧盟对中国彩电加征44%反倾销税 3/29/2006
·东盟成我国高新产品第四大出口市场 3/29/2006
·IBM咨询欲当中小外企“带路者” 3/29/2006
查看与本新闻相关目录:

对 管理咨询/认证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认证论坛 畅所欲言吧!





网站简介 | 企业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English | Showsbee | 会员登录  
© 1999-2024 newmaker.com. 佳工机电网·嘉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