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建材机械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中国企业考量卡特彼勒新战略 |
|
http://cn.newmaker.com
3/28/2006 11:38:00 AM
中国工业报
|
|
一向视中国高端产品市场为目的的卡特彼勒公司,2006年初春,再次因向中国部分机械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发出合作意向而吸引公众。按照一些媒体的报道,卡特彼勒等跨国公司在"两会"期间已经因多位政协委员的提案而引发了关注,"恶意并购"与"垄断性收购"这样的字眼赫然在目。
其实最近两三年来,卡特彼勒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明显上升。佐证的事实是,其公司高管层访问中国企业的次数明显增加。无论是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还是其全球公司总裁、副总裁,以及其亚太区的领导者,频频出访中国工程机械包括主要部件---发动机制造商,而且造访次数之多以及来访规模之大,都是卡特彼勒进入中国市场30年来所未曾有的。
在卡特彼勒出访的一长串名单中可以看到,所涉及企业无一不是中国相关产品领域里的重量级制造商。这里有中国最大的装载机制造商厦工集团,有中国第一台压路机的制造单位中国一拖,有世界最大的10升以上柴油发动机制造商,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装载机发动机供应商的山东潍柴,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工程机械发动机供应商上柴动力,当然还包括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兵徐工集团和中国装载机领域最具实力的目前惟一能够生产载重8吨装载机的柳工集团。
毫无疑问,这并非卡特彼勒视线中的全部企业,但这些企业都是中国装备工业的"大腕",至少在某一产品领域有着领先业界和同行的明显优势。另一共同特点是,这些企业都是国有企业,面临着新一轮国企改制的考验。
熟悉卡特彼勒的人士说,这个公司在全球的收购方案中向来以行业第一或者第二为目标,其他概不考虑。
改变中国战略?
"同行之间的互访十分正常,但是卡特的意图让人很难理解。"几位企业人士不约而同地对记者这样说道。卡特彼勒要求被访企业提供的信息有不少是企业不易或不便公开披露的,比如利润结构、产品研发计划、研发费用、未来新品开发内容、技术人员构成等等。这让人很难相信是一家经营规范的跨国公司,并且是一家深谙信息披露规则的上市公众公司提出的要求。
两年前卡特彼勒收购山工,同业大多视为是卡特彼勒发出的一个信号,目的在于尝试在中国制造工程机械整机,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营销代理方案,从而解决包括卡特彼勒在内的一些跨国集团在中国市场营销渠道建设方面遭遇的困局。
这是卡特进入中国30年来,有限的几次收购行动。有消息证实,卡特实际出资仅为总评估价的30%,实际上却获得了山东工程机械厂的控制权。
但是随后进行的一系列谈判,似乎让卡特彼勒在中国的收购步伐放缓了,至少在上述的一些排头兵企业中,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展。
企业界人士介绍,卡特彼勒让中国企业最不能接受的有两点:其一是要求取消自有品牌;其二是要求绝对控股。
在这样一个基调上遇阻的卡特彼勒公司,不久前也调整了一下思路。据称目前与中国企业广泛接触之后的新条件是:第一,进一步加大零部件(当然是指关键部件)方面的合作;第二,加强与对方主导产品的合作(指各个企业独具特色的产品)。
面对卡特彼勒频送的秋波,中国多数企业的反应是:可以合作。
作为一家全球建筑机械优势企业,卡特彼勒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但是保护自主品牌,在合作中获得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关注的首要问题。
作为同行,中国企业表示了解卡特彼勒,同时认为,合资合作、收购重组都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但是这些企业坚守的合作共赢原则,不会改变。
"通吃"行不通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设立北京办事处到成立控股公司,再到将大中华区办事处由香港移至中国北京,而后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重设中国投资控股公司,卡特彼勒在中国的发展战略经历过不同的阶段,特别是中国本土企业的迅速崛起以及近段时期国企改革进入新阶段的特点,或多或少改变了卡特在中国市场的竞争策略。
|
对 工程机械/建材机械 有何见解?请到 工程机械/建材机械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