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电力设备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知识产权:中国节电产业别无选择 |
|
http://cn.newmaker.com
3/7/2006 12:05:00 PM
佳工机电网
|
|
中国电力供应短缺催生了全民节电意识的觉醒,节电业迅速兴起成为近年来中国经济领域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无论是中国企业悄然崛起,还是外国企业纷至沓来,都意味着中国节电领域从技术到市场全面的竞争升级。伴随节电产业技术与市场升级而来的是国际化趋势、政策和企业层面的调整与应对能力,中国节电行业正经历着强大的冲击和考验。
电力危机考验中国能源战略
各种数据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电力消费第二大国。据统计,一方面,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继续增长,2005年在6000万至7300万千瓦之间,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5亿千瓦;另一方面,电力短缺现象仍然严重,自从2002年6月一些地区陆续拉闸限电起,到2005年,发生大面积拉闸限电的省市已经发展到27个。此外,在增加电力供应的同时,“电能效率低下”这个词汇也在媒体上频频出现。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提高电能效率是突破电力瓶颈的另一解决途径。
据了解,以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为代表的中国电力消耗大户,其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约40%。居中国能耗之首的是石油和化工行业。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两行业用电占全国发电量14%,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4500亿千瓦时。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能源利用效率要比国外低15%,这是由于受到我国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制约。
与此同时,国内外长期致力于能源节约与可持续利用的科技企业对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在日前召开的中国节能协会节电与绿色电能委员会主办的节电行业知识产权研讨会上,美国能源科技企业英福特公司总裁雷永明确表示:“中国的电力有70%是由工业系统消耗的。我们的年度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终端用电设备的总节电潜力约为20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两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通过英福特在中国的调查测算,节约1千瓦的电力需投资2000元,不到建设1千瓦的发电能力投资的1/4,而这还不包括对设备使用寿命延长和对环保的促进等方面带来的好处。
知识产权节电业发展的战略抉择
据美国专业能源机构的研究预测:中国有可能在近几年内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电力市场的最大买家。
“2003年开始的能源紧缺已经引发了国内对节电产业的投资热情”,中国节能协会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近几年国内涌现出的节电产品生产厂家已经达300余家。”然而,中国节电行业从开始就存在先天不足,由于市场行业标准与维持其健康有序发展的法规并未出台,盲目投资、缺乏核心技术、不重服务甚至假冒伪劣导致国内节电产业无序竞争愈演愈烈,“这不仅损害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更为整个节电行业蒙上阴影。”
有关专家认为,全球化趋势已经开始改变中国市场环境,以短期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发展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中国节电行业应当了解新形势下的新方式,变短期盈利目标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且,在与垮国公司同台博弈时,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筹码。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谁就拥有竞争的话语权。知识产权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节电产业的战略抉择。
新政方针体现中国智慧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在第一章第四条就明确指出: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
党的十六大也明确指出: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办和国家统计局也下发通知:从2006年开始实施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
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十一五”期间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已经明确。
诸多政策和措施的出台都表明了中国政府对于推动中国经济从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模式转变的决心。“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新型工业化难以实现。”正如专家预测,政府新政实施力度正在逐步加强,2006年中国节电行业即将迎来历史性转折。
|
对 其它电力设备 有何见解?请到 其它电力设备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