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载机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中国装载机行业应谨慎前行 |
|
http://cn.newmaker.com
3/5/2006 3:20:00 PM
佳工机电网
|
|
2005年工程机械行业进行着艰难的恢复工作,年末来看,整个行业略有好转,但仍旧不能走出严冬。在这一年中,宏观经济调控虽然抑制了中国装载机行业超高速的增长,但装载机行业总体市场运行情况比较平稳,且稳中有升,尤其是在市场调整、出口方面获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回顾2005年我们能够看到装载机市场仍存在危机,未来市场发展不会一帆风顺,2006年装载机应谨慎前行。
市场占有率集中行业出口快速增长
2005年继续的宏观调控使得装载机行业的市场调整进一步明显,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回顾装载机行业的历史,每次宏观调控之后,市场集中度都向龙头骨干企业集中。
数据显示,1989年-1990年和1993年-1994年的两次宏观调控,使得(如柳工、厦工、龙工) 骨干企业市场占有率每次都提高了3个百分点左右。2005年全年骨干企业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据统计,到2005年 10月为止行业三甲(柳工、厦工、龙工)的市场占有率增长到 51.21%,比2004年同期增加了3.28个百分点。市场在向龙头骨干企业集中,这是整个行业在向良性方向发展的表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福田重工,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在2005年末该企业各类型号装载机在市场销量超过3000台,一举进入中国装载机主要生产厂家之列。
2005年以来中国装载机出口增长率加快,中国装载机开始真正走向国际市场。
2004年柳工出口装载机突破了200台,比以前出口最多的年份翻了3番以上。到2005年10月,柳工的装载机出口已超过600台,是2004年的3倍,其中出口欧盟73台。
徐工到2005年10月也已出口装载机800余台。其他如常林、厦工、成都神钢(原成工)、临工等都加大了装载机的出口力度,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装载机行业新贵福田重工2005年也出口200余台,引起行业的注目。
生产企业众多行业产能可能过剩
前几年由于中国装载机行业超高速发展,且仍有一定利润空间,企业纷纷进入装载机行业。2005年以来各企业产能都有所提升,加速了产能过剩的危险。
汽车行业的宇通,农机行业的一拖、山东的常林等非传统工程机械企业不但进入装载机行业,而且已具备了10 00多台至2000多台以上的市场规模。另外工程机械领域的推土机行业、叉车行业、建筑机械行业、挖掘机行业等部分企业也进入了装载机行业,使装载机行业的产能迅速增加。
其次,2005年民营资本更加大量进入了装载机行业。到目前民营资本已占到行业的40%以上,还在继续上升。比如山东的泰安鲁能、肥城松特重工、肥城金城机械、临沐山东卡特重工,青州威猛、福建的厦门盖克、厦门天马、厦门大山、厦门金华、厦门厦强、厦门欣厦龙、三明厦宏等。
另外,这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向前推进,我国许多老牌的装载机企业大多数都将企业搬至城市外建新企,如此一来,企业面貌不但焕然一新,而且产能也大增。厦工目前在新区年产能已达2万台,还有临工、成工、徐装、泉州建德等产能也都有大幅增长。另外许多主要企业即或是未能搬迁的也都进行了大的技术改造,大大扩充了产能。比如柳工本部经过技术改造,装载机的年产能基本上可达2万台,在江苏镇江投资建"江苏柳工",其装载机的年产能也可达3000-500 0台。上海龙工经二期技术改造,装载机的年产能也可以比较轻松地超过2万台。
与此同时,通过近十多年来的激烈竞争,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国有装载机企业,如四平华银、朝阳工程、烟台工程、衡阳工程等逐步退出了装载机行业,在近两三年装载机市场相对红火的情况下,通过改革改制、收购兼并、破产重组等方式,这些企业更换门庭后,又重振旗鼓,以新面貌回到了装载机行业。比较典型的如四平华银,通过破产重新建立的"吉林恒业工程",产能不但在恢复,而且有所增加。
外资加速渗透逼近行业一线企业
中国装载机市场占据了世界2/3以上,令世界装载机大鳄们垂涎欲滴。2005年外国工程机械企业则开始通过向中国装载机骨干企业渗透来大举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他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将中国装载机的骨干企业收入囊中,这样很快就能控制中国装载机市场。目前,他们的目光转向了处于摇摆动荡的国内装载机行业第二层次企业,并加快了实施速度。到目前卡特已成功收购了山工、神钢收购了成工。第二层次的装载机骨干企业已岌岌可危。
|
对 装载机 有何见解?请到 装载机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