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与公路设备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中国重汽:重型汽车技术飞跃
2/6/2006 8:30:00 PM |
|
“刚引进斯太尔项目的时候,我们和国际水平的差距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很多技术资料我们看不懂。现在不一样了,虽然我们和他们依然有差距,但这种差距已经缩小到了名牌大学学生和普通大学学生之间的差距了,我们完全可以和他们对话了。”谈起20年来中国重卡的发展,中国重汽总经理蔡东感慨而自信。
与斯太尔项目同年进入中国重汽的蔡东对这段历史再熟悉不过了。为了解决我国汽车工业“缺重”的矛盾,从1983年开始,中国重汽的前身“中国重型汽车工业企业联营公司”与奥地利斯太尔公司签署了重型汽车制造技术转让合同,这个总投资达11.58亿元的项目是我国第一次全面引进国外重型汽车先进技术。从1989年第一批斯太尔上市到2005年引进项目宣告结束,中国重汽累计生产斯太尔汽车15万辆,斯太尔发动机51万台,“斯太尔”已经成了中国重卡的代名词,并在2005年荣获“中国重型汽车行业影响力第一品牌”的殊荣。无论产量还是社会保有量,斯太尔在中国市场都远远超过了它的故乡奥地利。“在斯太尔公司,即使是最好的年头,产量也只有4000辆卡车和5000台发动机。中国2004年销售了37万台重卡”
中国重汽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典型。“没有斯太尔引进项目,中国的重型汽车发展就无法达到现在的水平。”蔡东这样评价斯太尔引进项目的贡献。“斯太尔项目不仅有整车,车桥、发动机、分动器等关键配套件也非常齐全,现在的卡车公司已经不会生产那么多东西了,因此,引进斯太尔项目就等于引进了一个比较先进的重卡平台。”
“我们已经全面超过了斯太尔的水平。”中国重汽底气十足地告诉记者。中国重汽2005年在吸收消化斯太尔基础上自主研发的HOWO重型卡车,其驾驶室设计、车辆的舒适性、使用的方便性、油耗水平以及可靠性,都远远地超过了斯太尔的水平。可以说,在经历了漫长的消化和学习阶段之后,中国重汽终于翻过了斯太尔这一页。
从2001年到2004年,中国重汽以年均65%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2005年,在全国重型汽车市场下滑33%的不利条件下,中国重汽的销量依然与快速增长的2004年持平,并击败实力强劲的一汽、东风,首次登上中国重卡的冠军宝座,市场占有率从低谷时的4%迅速攀升到18%。目前,中国重汽保持着牵引车全国销量第一、300马力以上大功率发动机全国销量第一、10升以上发动机的重型汽车全国销量第一等多个头衔。
不仅如此,中国重汽在新进领域的突破更令业界惊奇。HOWO重卡当年销量就突破了万辆,并有4000多辆出口海外;中国重汽两年前才进军水泥搅拌车市场,如今已经占有这一市场30%的份额。如何保证新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呢?“我们有斯太尔的技术根底在这里,我们的研发人员对真正重卡的认识在国内处于最好的水平之列。”蔡东道出了中国重汽的秘密武器。站在斯太尔的技术平台之上,中国重汽无疑拥有了比对手更高更稳定的起点。
当斯太尔引进项目画上句号的时候,人们不由得替中国重汽担心:没有了斯太尔的技术支持,中国重汽如何解决技术升级换代的问题,又如何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呢?中国重汽告诉记者,后起的汽车企业想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首先要学会建立追踪平台。“和国外大公司相比,我们的研发投入没那么多,如果要求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独创的,一点别人的影子都没有,这是不现实的。当前我们和世界重卡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是电子化方面,通过开发HOWO重卡,我们在车辆电子化方面往前狠狠地迈了一大步,虽然和他们相比还是有差距,但我们已经拥有了这样的基础平台,知道人家到什么水平,将来就有了突破的可能。”
在技术开发上,中国重汽找到了既经济又有效率的合作开发方式。由于欧洲汽车市场趋于饱和,许多汽车设计公司、研发机构因此“吃不饱”,中国重汽看准机会,选择了联合开发的道路。“如果完全由自己养一支庞大的研发队伍,我认为必要性不充分。我们的做法是,自己先做,在接近任务书的目标的时候再和国外公司合作,进行改进和优化,这最后一步非常重要。这样一来,我们已经不再是消化别人的技术了,而是参与了整个开发过程,合作完成之后我们也能掌握这项技术了。”蔡东是这样解释技术开发的。
目前中国重汽登录国家公告的产品已达1200多个,成为国内驱动形式最全和吨位品种最多的重型汽车企业。重组5年来,中国重汽申报的国家专利达到600多项,其中30%是发明专利,成为整个汽车行业中专利申报最多的企业。
|
|
|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重汽集团)联系方式:
|
网址: |
http://www.cnhtc.com.cn
|
电话:86-0531-5582551 |
地址: |
中国·山东·无影山东路39路 邮编250031 |
|
|
对 汽车与公路设备 有何见解?请到 汽车与公路设备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