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机械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收获机械应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 |
|
http://cn.newmaker.com
4/20/2004 11:59:00 AM
佳工机电网
|
|
据了解,到4月初,尽管收获机械生产企业与经销商已备足了货品,铆足了劲,准备大干一场,但市场却仍无明显的启动迹象。那么,这种局面到底是一种市场暴发前的沉寂,还是显露出疲软的一种明确信号呢?
其实,许多业内人士在分析2003年收获机械市场火爆的表现时,就认为与上年相比超过一倍的增长只是一种在特定背景下、非正常因素作用下的结果。那种与实际消费能力有明显反差的消费行为,很有可能透支了相当一部分今年的市场潜力。
事实上,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对于收获机械行业乃至整个农机生产领域来说,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自然因素对产业的影响超过了产业主动导控市场的能力。大多数企业,无论是传统的国企"大腕",还是在产业影响力日渐增强的民营"新贵",无非是围绕着传统的"四大件"(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单缸柴油机、收割机)的几乎变动不大的市场份额杀得你死我活,却鲜有围绕农业产业结构变化而服务于新增装备需求的生产者。但是,长此以往,对于一个罕有新产品、没有人愿意引导和培育市场新的增长点的行业来说,即使是以往在行业中所向披靡的"跟随战术"也将成为无源之水。的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来说永远是第一位的。但要使一个产业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什么因素才是最重要的呢?
近10年来,也就是说当农用运输车与收割机逐渐发育成熟并与拖拉机、柴油机共同构成农机产业的主体产品框架后,各行业企业的产销量排名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市场份额的集中和转移的过程中,许多企业的名字被一笔勾销了,许多国有企业也被大量的民营企业所替代。但经过这种乾坤颠倒般的变革之后,人们很容易发现,农机产品依旧呈现出"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的局面。小四轮拖拉机、单缸柴油机多少年没有出现产品升级的迹象;在收获机械行业,一个新疆-2在10年里只是被变着花样般地炒来炒去。
显而易见,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三农"对于装备的需求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趋势,而装备提供者能动地适应并服务于这种变化的战略选择,将决定着企业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是否能够占据主动地位。但现在的问题是,谁将成为推动行业升级与进步的先行者和推动者?
4月5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请他就收获机械行业近来的整体情况,以及农机产业今后发展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谈了看法。
中国工业报:据了解,目前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企业的存货场都停放着大量的收割机,但市场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那么,您认为这种情况会有所改观吗?
高元恩: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显然与去年收割机的超前消费有关。但其中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投入对联合收割机的开发。直到新疆-2的出现并经过了10年的市场培育,才逐渐使小麦联合收获机械形成了产业规模。随后,由需求与企业培育的相互促进,水稻、玉米收获机械也初具规模。
目前我国收获机械保有量已达到28万台。可以说,小麦的机收能力已基本上可以满足;水稻的机收能力还有发展的空间,但具体情况相对于小麦来说会比较复杂。
现在,国内企业生产的全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发展势头良好,年产量约为1万台,而且产品的经济效益相对于农机行业来说也是比较可观的。据了解,其中效益较好的企业年盈利在2000万元左右。今后一个时期,全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仍会有良好的市场空间。对于主要由外商独资以及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来说,目前市场的保有量还比较有限,而且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发展速度会相对较慢。其主要原因,一是机械作业效率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发挥并不稳定,农民从有偿服务的角度购置相对比较昂贵的机械进行经营会存在一定风险。二是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技术含量较高,因此,从目前看实施大规模生产的条件并不具备。由于没有规模优势,产品成本也难以大幅下降,对于目前的用户来说,20万元的价格显得贵了些。尽管目前国内也有一些企业涉及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的生产,但在产品质量上还没有真正能够过关的。
玉米联合收割机市场还需要一个培育过程。从玉米的种植情况来看,并不具备像小麦那样可以跨区作业的条件,进行大规模的集中收割只可能是在东北或一些大型农场中实现。
可以说,收获机械今后的持续发展问题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期,而当前市场上出现的产品销售不旺的情况恰恰反映了行业必须进行结构升级,以适应需求多样化的要求。如果仍以传统思路来分析市场是有问题的。
中国工业报:最近国家财政拿出4000万元资金补贴农民购置农业机械,这对于启动市场是否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高元恩:当然会起到拉动作用。去年一部分农机产品的旺销就与政府的财政支持有密切关系。近来,国家为农民减负并鼓励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减征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等。这次财政拿出4000万元资金补贴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对于农机行业是一个实质性利好。如果仅从资金的绝对量上看似乎并不多,但考虑到地方的相关配套资金追加,其拉动作用就会相当明显。如果一位农民在购买大马力拖拉机时能得到万元的补贴,那会是很有吸引力的。
中国工业报:目前"三农"对于装备的需求已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而服务于这种需求对于农机行业来说不但是一种责任,并且有利于行业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服务能力的提高,对于挖掘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有现实价值。那么,目前的情况究竟如何?
高元恩: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加速,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在许多地区,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农民种粮致富的重要途径。这种变化在装备市场上表现为对大型机具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最典型的是50马力以上拖拉机近年持续旺销。当然,客观地讲,这种亮点产品并不多。主要原因恐怕是企业对产品的开发速度没有跟上市场需求变化的节奏,或者说,企业对于潜在市场的拓展能力严重不足。这也是农机行业今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隐忧。
目前,行业中大多数企业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市场规模较大的产品之中,而对新产品开发没有人愿意下本钱,花力气。民营企业如此,国有企业也不例外;小企业没有能力,大企业同样舍不得。这种状况的结果只能是使一些新的装备需求拱手让给国外跨国公司。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牧草机械。前些年,美国克拉斯公司曾进入中国市场经营牧草机械,但受当时农业结构的影响,牧草机械规模很小。克拉斯败兴而归。但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畜牧业的发展,在部分地区实施了退耕还草,饲草业也由于高于粮食作物的附加值而大量增加了面积。在北京昌平就进行了类似的大规模调整。种植结构的变化使牧草机械的市场需求迅速转为现实。当克拉斯公司在国际农机销售统计资料上注意到美国迪尔公司、意大利纽荷兰公司的牧草机械已经在中国市场上高歌猛进时,立即重新进入中国市场。但国内企业却由于没有能力生产这类产品,而完全丧失了市场机会。
中国工业报:据了解,目前国内的一些小型铡草机和粉碎机的市场情况也相当不错。
高元恩:的确如此。但国外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农机市场走的是高端战略。他们以差异化的产品在细分市场上取得了压倒性优势。比如10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机动插秧机、采棉机、割草机、打捆机、粮食烘干机等。
中国工业报:那您认为影响农机企业投入研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高元恩:情况比较复杂。首先,目前在农机市场上成规模的产品不多,而大量企业密集于这些产品的生产,使得竞争异常激烈,市场占有率被视为惟一的追求目标。有的企业就提出宁让效益不让市场的口号。由于行业竞争强度极大,且产品同质化严重,使价格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这在一定意义上封杀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使许多企业长期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没有积累自然无力搞开发。其次,农机产品服务的对象是消费能力不强的农民,这就使整个行业无论在政策导向上还是在现实的市场中,只能以微利的状态运行。对于投入巨大、市场化的开发多无力承担风险。因此现在的开发只能是在诸如增加机械马力上做点文章。第三,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严重缺失。长期以来,我们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非常薄弱。一个耗费多年时间、大量财力、人力开发的产品,一旦上市,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大量克隆,开发企业几乎没有可能通过产品的市场销售收回开发成本。这样的环境只能使企业相互观望,不愿轻易地进行实质性的产品开发。第四,目前我们的整个工业和工艺水平也是一个制约因素。此外,行业经营者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
对 收获机械 有何见解?请到 收获机械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