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机床/铣床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十二五”:中国机床的一次大考 |
|
http://cn.newmaker.com
8/16/2010 2:43:00 PM
佳工机电网
|
|
近日,有消息称,高端制造业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已接近尾声,预计9月底将形成草案。
有关学者认为,高端制造业的概念应该从行业和产业链环节两个角度来进行界定。高端制造业是指制造业中新出现的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强竞争力的行业;从所处产业链的环节上讲,高端制造业处于某个产业链的高端环节。
作为装备制造母机的机床行业,无疑被放在了巨龙之睛的位置上。那么,坐在世界第一大生产国交椅上的中国机床业该如何把握下一个五年规划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回顾第一个五年计划,适逢新中国成立初期,举国上下仅能生产不到1600台机床,而且基本是皮带传动的。在苏联提供的图纸和设计人员帮助下,快速建立起18家机床骨干企业(后称“十八罗汉”)和7个综合机床研究所,他们成为奠定中国工业化的骨干力量。1957年,我国已有机床品种200余个,年产量近3万台。此后,在“高精度机床战役”、“二汽装备战役”中,中国机床工业获得了持续发展。
二五时期,受当时“大跃进”的思想影响,机床行业出现了盲目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非理性时期”。1958年的机床产量是1957年的两倍,1960年是1957年的5倍。另外,重生产轻科研,重主机轻配件,重基型轻变型的“恶疾”渐渐突显。
直到1979年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机床业才坚定了“引进—消化—吸收”的核心战略。资料显示,从1980年到1995年,我国共引进机床技术近150项;累计开发数控机床品种近1000种。
然而,20世纪90年代,八五时期起,中国机床业开始在低谷徘徊。在历经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之间的技术断代之后,中国机床企业经历了凤凰涅?的洗礼。一位业内人士曾这样描述那段悲惨岁月:“那时候,用中国机床装备自己国家的梦想,眼看就要破灭了。”国外机床占据了市场70%份额,国产机床的数控化率只有5%。
随着时间长河流入新的世纪,中国也进入了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高速发展的经济给这些流落到“只能四处化缘求生”的“罗汉们”以翻身再造的机会。2000年,中国数控机床年产量仅1.4万台,且多为低端产品;而2008年,国产机床已经占领了中端市场,数控机床年产量为12.2万台,并为我国航天、造船、汽车、军工、能源关键领域部门提供大批“工作母机”。同时,经过兼并重组,以沈阳机床、大连机床、北一机床等18家规模性企业构成了“新十八罗汉”,他们是中国机床业的领军人物。在其身后,还有不少“虾兵蟹将”。
经管中国机床大军已经队伍庞大,各类零配件、整机厂大大小小有5000多家,可是问题却依然存在,机床企业众多却良莠不齐,“罗汉们”的大而不强,表现在“虾兵蟹将”们身上则是小而不专。一方面,机床行业需要出现世界级的大型国际集团和大品牌;另一方面,中国工业巨轮更缺少精、特、专的“小巨人”企业。
从整个产业集中度(排名前10位的企业产值占行业总产值)来看,美国是58.4%,日本是53.4%,中国只有7.5%。显然,中国没有真正的龙头企业,产业集中度太低。而同时,那些小虾米企业生产的零配件则暴露出质次量低,技术水平差距大的问题。
早在年初制定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时,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就指出,国家“十二五”规划很明确,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和掌握一批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技术和标准,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化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在装备制造业,重大成套装备和高技术装备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自主化率达到80%,基础配套能力,关键零部件、金属件自主化率也要达到80%。
这对于中国机床行业,显然是一次决定性大考。
|
对 数控机床/铣床 有何见解?请到 数控机床/铣床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