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工机电网 在线工博会 我的佳工网 手机版 English
关键字  
  选择展区 >>
您的位置: 首页 > 交通运输/海工装备展区 > 航空与航天设备展厅 > 新闻 > 正文 产品 会展 人才 帮助 | 注册 登录  
航空与航天设备
 按行业筛选
 按产品筛选
本产品全部新闻


e展厅 产品库 视频 新闻 技术文章 企业库 下载/样本 求购/论坛
  市场动态 | 技术动态 | 企业新闻 | 图片新闻 | 新闻评论 佳工网行业新闻--给您更宽的视角 发表企业新闻 投稿 
中国航天产业化进程滞后 相关收入仅占全球3%
http://cn.newmaker.com 6/11/2010 10:37:00 AM  中国青年报
中国航天产业化进程滞后 相关收入仅占全球3%本报记者 程刚

6月2日深夜,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中国人离拥有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梦想越来越近。

“拥有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就保障国家安全而言已是必须,民用商业也有极大空间。”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研究员周晓纪说。

很多人并不熟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但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已跟它紧密相关。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气象灾害预报、乘飞机驾驶汽车出行、轮船出海、蜂窝通信等等,都已离不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按规划,目前已进入卫星密集发射组网阶段,至2012年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首先提供覆盖亚太地区的定位、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至2020年左右,中国将建成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卫星组成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到那时,除国家军事安全能得到有效保障以外,人们也可以自由选择,使用GPS还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专注于“太空经济”研究的周晓纪看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是中国未来太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太空育种基地里的黄瓜直径可达一米

美国宇航局局长迈克尔·格里芬于2007年9月17日率先提出“太空经济”概念。他在纪念美国宇航局成立50周年的演讲中称,太空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所谓太空经济,包括各种太空活动所创造的产品、服务和市场。技术创新将成为太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主任王昆声看来,凡因人类航天诱发的经济活动,皆属太空经济,涵盖通信、金融、医疗、国防、太空旅游、太空资源开发和能源利用等诸多领域。“不仅仅只是摆在超市里的‘太空稻米’、‘太空蔬菜’,太空经济是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将从各个方面极大改变我们的生活。”王昆声说。该中心正酝酿与中国社科院合作成立一个实验室,专事太空经济研究。

研究显示,航天产业一美元的投入,将换来7至14美元的回报。“航天产业对技术的拉动和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远远高于我们的想象。”王昆声说,“比如发射一颗卫星,仅卫星研制和发射服务就涉及多个产业,加上卫星发射后的地面维护和运营服务,这是个庞大的产业链条,其价值不可小视。”

太空经济可简单分为“天上”、“地面”两大部分。其中,卫星研制、发射统归为航天工业,属“天上”部分。而地面接收设备建设维护、应用终端研制、运营服务,以及各类衍生品开发,则属于“地面”部分。例如GPS技术的各种应用设备和服务、谷歌公司开发的“谷歌地球”(GOOGLE EARTH),都是商业运营极为成功的典范。

如视野开阔一些,太空经济还包括太空资源开发和能源利用。“比如空间太阳能发电,欧洲和日本起步较早,尤其是日本,热衷于这个方向,投入相当大。”周晓纪说,通过返回式卫星进行太空育种,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前景也相当广阔。在一些太空育种基地,可以看到上千根黄瓜结在一根黄瓜藤上,也可以看到直径达一米的黄瓜。太空材料制造,更是一直在进行试验。

美国太空基金会于今年4月12日发布的《2010太空报告》称,尽管2009年世界经济遭受重创,但全球太空经济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太空行业经济收入总额为2616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近40%。这与传统产业增长陷入停滞甚至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据统计,2009年全球总共进行了78次太空发射,比2005年增长42%。在这些太空发射中,俄罗斯发射次数占37%,名列第一;其次为美国,占31%;第三为欧洲,占9%。该报告认为,造成太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太空事业商业化、全球化趋势加快,军事和民用太空项目不断发展等。数据表明,目前全球航天产业总收入中,来自商业部分的贡献已达60%以上。

中国航天产业收入约占全球航天业收入的3%

全球太空经济迅猛发展,与之相比,中国航天产业却显得有些步伐缓慢。“中国航天产业经济收入,占全球航天业收入总额的比例仅为3%左右。”周晓纪说。与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商业化的西方航天产业比起来,长期受体制、制度限制的中国航天产业,目前仅处于产业化阶段,远谈不上商业化。

比如卫星研制、发射,囿于多种原因,几乎全部靠国家投入,社会资本极少介入。“早年,曾有香港资本希望介入,但遭遇政策障碍,无功而返。”一位航天业人士说。

如将中国航天系统视为一个巨大的平台,这个平台上蕴藏的资源极为丰富,包括众多高端人才、各类成熟技术等。在很多人看来,在保证国防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商业化的转让平台,将那些可转化的资源转为民用商用,将对中国企业的产品技术升级、结构转型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长城电脑、匹克、国内最大的燃气具制造商广东万和,均有强烈愿望,将用于航天的相关成熟技术引入企业,实现升级。

“但目前既缺统一规划,也缺集中的转化平台,只能靠有需求的企业自己去碰。”上述航天业人士说。这与军民结合、国家投入和企业投入等方面皆有良好制度设计的欧美国家相比,相去甚远。

航天业人士指出,中国航天产业产业化进程滞后,源于几大因素。首先是未解决社会资本如何进入的问题;其次是尚未形成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应用体系;其三,则是国际竞争激烈,西方国家出于安全原因设置种种限制等。

另一饱受诟病的,是卫星资源条块分割严重。气象、国土、海洋、减灾救灾等多个部门,受自有需求,都申请发射卫星。一旦卫星上天,各部门分割使用,互相之间缺乏共享和沟通。与卫星使用效率低下相对应的是,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理、维护等都需国家财政投资,成本高昂。“事实上,之所以形成这种部门分割使用的现状,不排除有部门利益冲突的因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航天人士说。

在周晓纪看来,中国航天产业要迅速完成产业化,走向商业化,更大的障碍来自现有体制弊端,宜尽早破除之。

目前,从“天上”到“地面”,从卫星工业到终端应用,缺乏总体规划,也就是航天人所说的“天地一体化”。在美国、欧盟,通常是市场对某种产品和服务有了强烈需求,终端应用开发后,形成了良好的商业模式,方才发射商业卫星。“但我们正好相反,通常是先发射卫星,再考虑商业化应用。”周晓纪说。

周晓纪表示,卫星研制、发射等环节一时不宜开放,而属于“地面”的终端应用和运营服务,政策对社会资本几乎没有限制,中国航天产业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不妨从鼓励终端应用和运营服务的商业化开始破题,倒逼体制变革。

欢迎访问e展厅
展厅
8
航空与航天设备展厅
直升机, 无人机, 航空发动机, 航空材料, 飞机座椅, ...


发表评论】【新闻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更多有关航空与航天设备的新闻:
·[图]u-blox定位技术助力破纪录无人机秀的实现 11/5/2020
·Lynx和Teledyne e2v缩减了安全认证PowerPC系统开发的时间和风险 12/26/2018
·俄罗斯联合发动机制造股份公司在中国展出了俄罗斯最新飞机发动机 11/12/2018
·日本东丽提高美国预浸料产能已满足波音787的需求 2/10/2014
·中国通用航空技术与装备论坛在沪举行 5/30/2010
·昌飞公司交付A109型机转包产品 5/30/2010
·新舟600飞机获民航型号合格证 5/30/2010
·[图]Ameco借助健康管理系统AHM提高机队管理水平 5/27/2010
·波音787碳素纤维结构未达标 再度推迟零部件交付 5/26/2010
·GE TechX涡扇发动机将首先取证 5/24/2010
查看与本新闻相关目录:
·交通运输/海工装备展区 > 航空与航天设备展厅 > 航空与航天设备新闻

对 航空与航天设备 有何见解?请到
航空与航天设备论坛 畅所欲言吧!





网站简介 | 企业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English | Showsbee | 会员登录  
© 1999-2025 newmaker.com. 佳工机电网·嘉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