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港口设备/海洋工程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中国造船业将超越韩日成为世界第一 |
|
http://cn.newmaker.com
5/19/2010 8:19:00 PM
中国日报
|
|
郑俊杓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来到中国工作。55岁的郑去年从韩国首尔来到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辽宁,担任STX(大连)造船有限公司、STX(大连)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
“我十分喜欢这里,不仅环境优美、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高,离我的家乡也很近。更重要的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2006年9月,韩国STX集团在长兴岛临港工业区投资建设造船海洋综合生产基地,成为第一个入驻这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发展区的外资企业。经过3年多的建设,STX大连集团已经成为STX集团三大核心造船海洋基地之一。
超越,大势所趋
郑的工作地点的转换,也恰恰暗合了世界造船产业的转移趋势。
大连海事大学船舶设计技术研究所所长刘寅东教授说,“中国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基地将是历史必然,这是由造船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造船业是知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造船技术已日趋成熟的前提下,劳动力成本低是世界造船业向中国转移的关键因素。”
世界造船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从2000年左右就开始了。近十年,中国造船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韩国,成为世界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我们在长兴岛占据了天时、地利和人和,这里将成为STX超越世界前三名造船商的最佳地点。”STX集团生产部长李相勋说。据他介绍韩国地域狭窄,好的造船地点都已经被占据。
本土造船业的跨越式发展
在外资造船企业向中国转移的同时,中国本土造船业也在迅猛发展。
从 2000年到2009年,中国造船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产量持续攀升,去年超过300万载重吨,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客户遍布丹麦、瑞典、挪威、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且自2005年起,大船集团手持订单量一直为世界十强。
而商业嗅觉更加敏锐的民营企业也纷纷上马造船项目。2004年许巨林从千里之外的湖北到辽宁创办了辽宁宏冠船业有限公司。企业从最初的700人,发展到现在3000余员工;年产值从10万载吨,发展到直逼50万载吨,这一切都只用了5年时间。
“环渤海地区是唯一未被全面开发的海域,发展空间巨大,”许这样解释他当初‘仓促的’决定。“此外,辽宁雄厚的技术人才储备,也是我选择这里的重要原因。”
时代的弄潮儿
敏锐地察觉大势并进而引导大势,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为迎接国际造船产业的大潮,辽宁省顺势于2005年推出了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战略,在历史上首次提出整体要面向大海发展,并把船舶产业的发展作为该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辽宁省在大连、葫芦岛、辽河入海口(营口、盘锦)建立三大造修船基地,并加快推进沿海六市船舶产业,建设十大专业化船舶配套产业园。
许选择的公司所在地——盘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节点,既是该战略的参与者,也是直接受益者。盘锦船舶工业园,在2006年被纳入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在该战略09年7月上升国家战略后,给许的船厂带来了“天地巨变”。
“首先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了。另外,园区内的配套设施也全都是国家级别的。这将使我们在未来的十几年都受益匪浅。”
辽宁省只是中国造船业崛起的一个代表。中国政府于2009年2月初推出《船舶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为国内造船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2009年全年中国船厂的新接订单量达2600万载重吨,首次超过韩国跃居世界第一。同时,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长超过40%,占世界船舶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挑战
虽然在“量”上开始领先,但在发掘内需市场、提升配套设备国产化率以及高附加值船舶建造三方面,中国船舶工业与韩国同行相比仍有差距。
据韩国主流媒体《朝鲜日报》,韩国一直非常警惕来自中国的竞争,很多企业采取了低价竞争策略,也对中国造船业造成很大困扰。
另外,外资造船企业涌入中国,也对中国企业形成了竞争压力,因为在造船技术相差不大的前提下,主要是人力成本的竞争。
许也感受到了这种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他表示,经济危机后,造船市场处在有市无价的状态。尽管手上握有订单,但是利润只有1%-2%,竞争非常激烈。
据许介绍,09年以前,宏冠的船全部出口至欧美、东南亚等国家。但是今年,他们开始瞄准国内市场。同时,在考虑控制规模,也开始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希望进入附加值更高的海工装备业。
|
对 船舶/港口设备/海洋工程 有何见解?请到 船舶/港口设备/海洋工程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