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升降设备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200吨起重机成功出炉 徐重开创产业新高度
8/31/2005 4:15:00 PM |
|
“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吨级工程起重机的诞生,使中国装备制造业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随着中国第一台200吨全路面起重机研制成功的消息传出,中国传统装备制造业如何突破低水平的瓶颈,全速发展产业高新技术的思考也由此引发。
打造国产起重装备新标准
徐重推出的这台QAY200全路面起重机,最大起重能力达到200吨,主臂六节,起升高度达到61.5米,加副臂后最高达到98.2米,与国外同吨位顶级产品持平。而在徐重推出这批百吨以上全路面产品之前,国产工程起重机的最大起重能力只达到100吨,主臂起升高度均在50米以下。由此,徐重200吨全路面起重机给中国起重机技术开创了一个新的标准。
工程起重机是工程施工装备中技术含量最高、制造工艺最复杂的门类,每一次提高其主要工作性能,都需要系统性的先进技术来支撑。徐重在百吨级全路面起重机上的突破,就采用了一系列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技术。
徐重已经掌握并应用了油气缸悬挂技术,该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汽车式簧板悬挂,能够实现崎岖路面的主动调平和多桥驱动、全桥转向,爬坡度、越障性和通过性极佳,使六七十吨重的产品在通过各种复杂情况的路面时,比高级轿车还要平稳。
徐重首次制造出下大上小、椭圆型截面形式的吊臂,实现了关键工艺的一次新突破,在同样钢材使用量的前提下,起重能效比传统的四方型吊臂提升了25%。
徐重的百吨级全路面产品上安装了近十台微电脑,全面应用了PLC集成智能控制技术,几乎实现了产品所有动作的自动运行。产品到达工作地点,仅按一个键,整车就会自动完成从支腿支撑到车架找平的全部过程,精准地达到备战状态。同样,车上起重臂采用了当前国际最先进的单缸自动插销技术,只要在操纵室的电脑中输入工况要求,六节伸臂将计算最佳组合伸缩方式,并自动伸缩到位,代替了传统起重机的多缸绳排伸缩技术。
应当说,徐重QAY200全路面起重机,为中国起重机产业提供了一个先进标准的系统,它包括起重能力、起重高度以及PLC自动信息控制等众多标准技术配置,成就了整车性能与控制技术、结构技术以及匹配技术的系统概念。
引领起重机发展方向
徐重200吨全路面起重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产品,却不是中国第一台全路面起重机产品。而实际上,从2002年徐重第一台全路面25吨起重机诞生开始,业内人士对全路面起重机能否适应中国市场,中国起重机产业是否应该发展全路面产品,始终存在着很大争议。
一方面,业内的一些技术专家指出"全路面技术十分先进,但于中国市场并不适应"。"汽车式起重机将在较长的时期内主导中国市场","中国市场用户需要能干活的产品,不需要如此高端先进的产品"。
另一方面,一些市场营销人士提出"全路面起重机价格高出同级汽车起重机一倍","买全路面起重机还必须雇本科文凭的操机手才能使用",以及"汽车起重机一样能用,何必花大价钱买高端产品"的概念。一时间,业界对全路面的市场价值和前途产生了迷惑。
到底全路面产品是不是中国起重机产业的发展路线?
开发出第一台国产25吨全路面的徐重没有参与任何争论,而是一头扎进新技术的钻研之中。每前进一步,每积累一项技术,就会增加一笔昂贵的研发经费,在徐重技术系统一次次成功或失败的创新的同时,徐重总经理张玉纯在行业内落了一个"痴迷技术"的名声。
随着技术的日臻成熟,从2004年开始,徐重一口气推出了50吨、130吨、160吨直到200吨产品。自主产权的掌握,系统匹配的深入,工艺水平的保证,徐重产品的可靠性不仅日益完美,产品的成本与售价也仅比同等吨位汽车起重机高出20%左右。
2005年7月底,徐重200吨全路面正式移交用户。
"随着我们承接工程施工技术要求的快速提升,我们对国产的大型、先进装备的需求越发迫切。打破以往那种大型起重装备为国外进口产品所垄断的局面,对专业施工企业来讲,是加快提升业务水平和竞争实力的良好契机。"购得徐重第一台200吨全路面的崔姓业主在产品交接仪式上说。至此,在汽车起重机市场上已经多年占据50%份额的徐重,年内新推出130吨、160吨、200吨整个系列产品已经全部实现了销售,全面进入市场,在全路面起重机领域内率先走出了一步。
新品竞赛风起云涌
2005年上半年工程起重机市场下滑了27%。
由于技术复杂,市场总量也不大,起重机产业在1999年以来的一轮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并没有出现恶性的竞争,这个产业需要比其他产品更大的利润空间以支持在技术研发和工艺装备的投入。
市场竞争是残酷的,宏观调控使不断增长的市场开始回落,产业赖以支撑的巨大需求开始消退,市场从卖方主导转入彻底的买方主导,产品技术含量和性能价值成为行业竞争的关键。许多厂家走出行业快速增长的情况后才发现,产业内各厂家的技术已经拉开了很大的差距。加快技术提升成为各个企业的重点,又一轮新品竞争也拉开了帷幕。
从2004年7月至今,全行业新近推出和首次销售的产品多达17种,若加上老型产品的改进换代,则达到近30种,几乎每家都有新品推出,每个实力型厂家目前都有数个项目在紧张研制,一时间,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系统硝烟四起。
竞争能促进发展、带来繁荣,但目前不规范的竞争也频频出现。
业内急功近利的行为明显增多。在发展大吨位甚至百吨级产品的趋势中,有些企业系统技术的难关无法突破,却强行发展,从而造成整车匹配缺陷。例如,有的企业生产的桥荷分布难题没有解决,造成用户在使用中爆胎频频、故障多发,无法正常工作。
混淆视听的做法也广泛出现。国家规定起重机的宽余度,在3米幅度必须通过额定起重机25%静载荷试验,一些企业就借着当前吊装用户专业知识有限的空隙,混淆动、静载荷的概念,声称完成某种改进,在原产品的基础上将整车最大起重能力标高数吨乃至10吨,甚至进一步强调超载能力,影响了行业安全理念的维护。
当前最新出现也最令人担心的做法就是剑走偏锋,推出所谓差异产品规避竞争。许多厂家没有加大基础研究,没有努力在系统先进性上下功夫,而是鱼目混珠,目的是为了获得短期利益。例如吊臂短,产品竞争力差,就想尽办法再加一节臂;25吨级产品竞争力差,就推出26吨级、30吨级产品。靠这种手段来抢夺暂时的"先机",放弃整车系统的进步与提升,放弃了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工程起重机行业的新品竞赛非常混乱,在奋进与激情交织的背后,究竟有几家企业能靠实力坚持到最后还难以判断。
单从产品的角度来看,著名的木桶理论在此应用也颇为恰当。行业厂商都在力求用自己手中的资源打造一个最大的木桶,以盛下更多的市场份额。但决定木桶最终效能的是那块最短的板,所以产品系统的优势与先进,就是决定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当下许多企业在产品研发上的着力点偏移着实令人担心,毕竟随着这个行业产品不断向中大吨位发展,企业要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在基础研究和产品系统上积累多年的国际强手。
从企业竞争力的整体来看,产品竞争力的背后是企业制造体系的支撑。对于大型工程机械制造业来讲,精良装备和精深工艺是竞争力的根本所在。近3年来,除了徐重新增投入的近5亿元的技术改造以外,整个行业几乎没有大的投入。徐重在2003年市场占有率从18%提升到50%,又连续3年持续展开技改投入,1.38亿元的国债项目、2.4亿元的省属重点工程,加上企业自己的重点投入,目前已经完成了从设计手段到试验检测,从下料成型到结构加工再到整车装配的全过程现代化改造,各个关键工序均应用了国际上精良装备,装配过程全部达到了流水线作业。也正是因为有了强大的制造体系,徐重才能如此快速地推出200吨级的全路面产品。
"200吨研制成功的意义不仅在于我们发明了多少新技术、创造了多少新方法,更在于这种技术或产品是否有市场,在于我们能否看准发展目标并坚定不移地予以实现。能够跟随中国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步提供国产装备,使我们更坚定了继续加大高新技术投入的信心,尽管这种投入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徐重总经理张玉纯这样说。
的确,"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后面隐藏着"中国装备,装备世界"的责任,在当前的国际化竞争下,中国的起重机企业还任重而道远。
|
|
|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联系方式:
|
网址: |
http://www.xcmg.com/
|
电话:86-0516-7739106 |
地址: |
中国·江苏·经济开发区工业一区 邮编221004 |
|
|
对 起重/升降设备 有何见解?请到 起重/升降设备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