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整地机械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中国农机工业仍然薄弱 竞争优势重在创新 |
|
http://cn.newmaker.com
7/13/2009 4:23:00 PM
佳工机电网
|
|
在当前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宏观形势艰难爬坡的形势下,更加突显了中国农机行业加快技术进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紧迫感和重要性。加快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增强中国农机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必然选择。
2005年以来,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农机生产大国行列,农业机械化取得重要进展。2008年我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工业总产值超过1800亿元,我国机耕、机播和机收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分别达到61.8%、35.2%、32%,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5%。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240万台以上,小型拖拉机达1660万台以上,各种联合收割机达71万台以上。经济实用的小麦联合收割机技术装备的突破,使小麦种植收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水稻高速插秧和联合收获技术装备克服了水稻机械化作业的瓶颈。玉米收获技术装备逐步适应不同种植农艺获得重要进展。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研究,为农机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强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提供了前沿技术支撑。在过去的6年间,我国农机产品累计出口176.1亿美元,从2003年的近9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60亿美元。
我国农机工业还较薄弱
一是企业的基础研发薄弱。目前农机企业利润偏低,在自主研发方面投入有限,研发费用投入与销售收入增长不成比例。用于基础研究投入明显不足,企业很难形成基础性、前瞻性、共性关键性技术研究体系,新产品技术研发长期滞后于市场需求。
二是行业发展集中度不高。行业准入制度弱化,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布局无序、资源分散,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力弱。民族品牌逐步被国际品牌蚕食。
三是产品的整体技术不高。我国农机化区域发展不平衡,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产品品种不全、功能少,质量和性能不稳定。在产品技术水平、质量,企业生产规模、素质和产业结构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四是与国外技术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与国外液压、气动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应用的差距;与国外全自动、遥控、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差距;与国外大型、联合与复式农机作业的差距;与国外产品作业高质量和操作舒适化的差距;与国外激光切割、柔性加工等先进装备的差距;与国外金属、塑料、橡胶以及特殊钢材在农机产品上使用的差距。
寻求行业发展的新突破
这些问题反映出低端制造与高端制造的差距。大家熟知的郎咸平教授的“6+1”理论,在农机行业依然可以得到验证,而且愈来愈明显。近年来,以约翰?迪尔、久保田、克拉斯、纽荷兰、洋马、东洋、库恩等国际知名制造商,分别采取与国内企业合作或独资建厂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并以其先进的技术控制了国内高端农机市场的主动权,在竞争方式和内容上已经与国内企业拉开了差距。我们只有积极主动应对挑战,牢牢抓住技术创新这个推动行业发展、促进企业进步的核心,以国内巨大的市场为基础,以拓展国外市场为手段,在借鉴吸收国际先进企业产品技术、经营管理的同时,不断寻求行业发展的新突破。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行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是行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要促进农机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行业技术进步,推进我国农机化再上新台阶。要由过去注重作业面积、作业效率向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民快速增收转变;由过去传统的、简单的粗放作业向高科技的精确化、标准化作业的转变;由过去农机具结构功能单一、资源浪费、污染环境向多功能组合复式作业、环保节约型的机具结构的转变。实现由过去只注重农业生产作业环节需求向注重市场需求转变;由过去注重农产品简单再生产环节向注重农业产业化各环节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保鲜运销的开发服务上转变。注意农机化发展速度要与新农村建设速度相适应,尤其要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程度及规划相一致,避免造成新的不平衡不协调。
加快实施产业链改造升级,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要大力推进企业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在当前原材料和能源价格高位波动、人民币持续升值、人工成本不断增大、成本的可变幅度和利润空间日趋最小化的情况下,对成本“拧毛巾”式的线性思维正在失效,困守制造业低端终将被淘汰出局。要以研发体系、创新能力、重点项目为关键环节,正确选择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不断改进完善技术、工艺、流程,将研发、品牌融入到制造过程中,有效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使企业逐渐步入全球制造业的高端,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要积极探索企业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转型。传统农机制造业以产品制造为核心,价值链围绕产品的自产自销,以投资拉动企业的粗放性增长,业务内容单一,赢利空间狭小。在产品同质化加剧、经营环境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此种赢利模式步履维艰。必须顺应当今国际产业结构向知识、技术、服务密集方向调整的要求,围绕制造过程的各种业务、特别是前端和后端开展各项专业服务活动,利用服务增值转变企业赢利模式,积极探索企业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转型,主动加快企业国际化改造步伐。
加强宏观产业政策引导,创造中国农机发展的良好环境。在中国农机化进入中级阶段的背景下,农机工业应对金融危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在需要农机企业自身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的同时,迫切需要政府提供进一步的政策扶持。一是加强宏观产业政策引导,支持大型企业自主创新和行业联盟技术创新。加大“扶优扶强”政策支持力度,选择研发实力强、竞争力强、成长潜力大的企业,重点扶持2或3个骨干企业核心技术研发,建立并扶持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主体的实力和水平。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先进技术引进模式。发挥技术引进过程中的政府主导作用,凭借政府采购项目集成打包的市场优势,吸引战略合作者,获取大功率拖拉机、大型复合农机具、大功率柴油机等产品的核心技术,依托国内优势企业建立拥有自主产权的技术平台,促进我国农机行业技术快速提升。三是调整农机工业产业政策,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以行业发展规划为指导,对农机工业发展加强调控、优化资源、合理布局;对涉及人身安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大型重点农机产品实行产业准入管理,规范行业竞争。四是大力培育民族品牌,扶持国内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大对国内优势农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国际性活动中集中推介民族品牌,提高中国制造农机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和快速发展的国内经济,为中国农机行业和农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尽管此次金融危机使行业进步、企业发展受到影响,但也为我们认清发展格局、把握发展规律、明确发展路径提供了难得机遇。凭借加强技术创新、实现技术突破,中国农机一定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尽展风采。
加快实施产业链改造升级,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要大力推进企业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在当前原材料和能源价格高位波动、人民币持续升值、人工成本不断增大、成本的可变幅度和利润空间日趋最小化的情况下,对成本“拧毛巾”式的线性思维正在失效,困守制造业低端终将被淘汰出局。要以研发体系、创新能力、重点项目为关键环节,正确选择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不断改进完善技术、工艺、流程,将研发、品牌融入到制造过程中,有效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使企业逐渐步入全球制造业的高端,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要积极探索企业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转型。传统农机制造业以产品制造为核心,价值链围绕产品的自产自销,以投资拉动企业的粗放性增长,业务内容单一,赢利空间狭小。在产品同质化加剧、经营环境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此种赢利模式步履维艰。必须顺应当今国际产业结构向知识、技术、服务密集方向调整的要求,围绕制造过程的各种业务、特别是前端和后端开展各项专业服务活动,利用服务增值转变企业赢利模式,积极探索企业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转型,主动加快企业国际化改造步伐。
加强宏观产业政策引导,创造中国农机发展的良好环境。在中国农机化进入中级阶段的背景下,农机工业应对金融危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在需要农机企业自身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的同时,迫切需要政府提供进一步的政策扶持。一是加强宏观产业政策引导,支持大型企业自主创新和行业联盟技术创新。加大“扶优扶强”政策支持力度,选择研发实力强、竞争力强、成长潜力大的企业,重点扶持2或3个骨干企业核心技术研发,建立并扶持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主体的实力和水平。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先进技术引进模式。发挥技术引进过程中的政府主导作用,凭借政府采购项目集成打包的市场优势,吸引战略合作者,获取大功率拖拉机、大型复合农机具、大功率柴油机等产品的核心技术,依托国内优势企业建立拥有自主产权的技术平台,促进我国农机行业技术快速提升。三是调整农机工业产业政策,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以行业发展规划为指导,对农机工业发展加强调控、优化资源、合理布局;对涉及人身安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大型重点农机产品实行产业准入管理,规范行业竞争。四是大力培育民族品牌,扶持国内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大对国内优势农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国际性活动中集中推介民族品牌,提高中国制造农机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和快速发展的国内经济,为中国农机行业和农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尽管此次金融危机使行业进步、企业发展受到影响,但也为我们认清发展格局、把握发展规律、明确发展路径提供了难得机遇。凭借加强技术创新、实现技术突破,中国农机一定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尽展风采。
|
对 耕耘/整地机械 有何见解?请到 耕耘/整地机械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