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机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风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有待加强 |
|
http://cn.newmaker.com
6/24/2009 1:40:00 PM
中国工业报
|
|
6月15日,正值国际风能日,由中丹专家合作开展的“风电场微观选址”专项培训活动在北京开幕。
所谓风电场微观选址,即通过对风电场风资源数据的分析,将最合适的风机安装在最佳的位置,以实现最大的产能和效益。其准确与否,与风电项目的成败可谓息息相关。
“尽管中国风电产业近几年发展迅猛,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风电场选址所必需的可靠的风资源数据匮乏。”丹麦维斯塔斯公司中国区副总裁母冠华认为,掌握风资源数据并保证其准确性,“对风电场的投资回报至关重要”。也正是基于此,中丹风能项目办将风电场微观选址列入了“中国风电行业亟待改善的领域”,而培训主题也确定为“为中国风电项目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重要性日益凸显
据介绍,作为风电场建设前的关键一步,微观选址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风电场投产后的风资源利用率、风电场年发电量以及风电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微观选址要根据每台风机的布置及风资源的分布,预估风机产量,减少业主和供应商的风险。“而在做风电场效益分析时,风能资源的不确定性增加1%,就意味着项目风险增加1%。”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副主任杨振斌表示。
有业内人士透露,因微观选址出错而导致风机布置过密、发电量太低的“例子很多”。国内早期开发的一个风电场,其被认为产能最大的区域内,18台风机的发电量还不到发电量最大的一台风机的一半。“我国的风电场不盈利,与微观选址有密切关系。”
“与国外同行相比,我们在风电场设计、建设、管理等许多细节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处长梁志鹏认为,部分已投产的风电场在风机布置、机组选型方面工作做得还不够。他举例说,国内一般按照欧洲一、二类风场的划分进行机组选型,但我国的风能资源条件与欧洲有区别,选择的机组不见得就适应其风电场。
他还透露,有国际同行曾提出质疑:国内的风电场发展很快,规模也非常大,已经规划建设百万千瓦级风电场,而国际上还没有如此大的规模。“我们对其规律、技术研究透了没有?我觉得从风电机组的布置、风能规律的研究到电网接入后的运行等,还需要研究。”
“我们不希望中国的风电发展和小煤矿一样,企业非常多,但事故不断、效益不好。”梁志鹏表示,中国的风电场建设不能只是规模大,在技术上也应与国际同步。他提醒说,除了加快风电场建设,拿项目、扩规模,企业还须提高微观选址的技术、风电场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中丹携手共促产业发展
“准确且有代表性的风能资源数据,先进的计算模型与分析工具,以及丰富的行业经验等,都是确保微观选址到位的重要因素。”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只有在合适的位置安装合适、高质量的风机,并和合适的电网相连接,才能更充分地发挥风能的作用。”维斯塔斯公司中国区总裁安信诚对记者表示,我们积累了30年的行业经验与专业技术,希望和中方企业一起分享对微观选址技术的理解,以便进一步促进行业的发展。”
培训期间,来自丹麦瑞索国家实验室、维斯塔斯、中广核风电公司、中国国家气象局等专家,分享微观选址的原理和流程、成功的应用经验,同时分析典型的案例并推广关键性的软件等。此次培训活动由中丹风能发展项目办、维斯塔斯风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以及中广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于6月15~19日相继在北京和苏州两地相继举行。据了解,此次获邀的人员来自中国风电行业开发、规划、设计、政府监管等相关部门。
“中、丹政府合作项目致力于为中国风电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中丹风能发展项目办主任董路影介绍说,“希望通过技术援助,建立两国间风电行业的交流平台,结合中国风电发展的实际引进国际风电先进技术和经验、管理方法,从而推动中国风电业发展。”
全球风能理事会主席泽尔沃斯专门致信表示,过去几年,中国的风能发展已取得显著的进步,其潜力也是巨大的。国际风能理事会估计,到2020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可能会达到2亿千瓦。“此次活动将有助于为中国风电行业的发展建立坚实的基础。”
相关链接
中丹风能发展项目(简称WED)是中国和丹麦两国政府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开展的技术援助项目,主要目的是以东北地区风电场建设前期工作为重要内容,通过资源评价、专题研究等方式,学习和借鉴丹麦的风电发展技术和经验,加强我国风电机构能力建设和技术进步,提高我国风电开发和运行管理水平,促进我国风电业的健康发展。
|
对 风力发电机 有何见解?请到 风力发电机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