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粉末冶金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资源控制力有待培育 钢铁业面临发展重大命题 |
|
http://cn.newmaker.com
1/9/2009 11:32:00 AM
中国工业报
|
|
全球经济危机之下,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因经营困难于近期获得政府总计上百亿元的注资。与此同时,去年底中央推出的4万亿元投资蛋糕中,最大的一块也会落到国有企业身上。一边是金融资源、优质投资项目的支持,一边是政府注资,大型国有企业在经济急速放缓时期获得了更多的资源优势。
在国企借经济放缓强化资源控制力成为必然的同时,在中观层面,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行业,其发展既受上游行业的带动,又受原料行业的制约。鉴于环境及资源的双重制约,钢铁工业的发展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张。因此,如何有效使用资源、控制资源已成为钢铁工业所面临的重大发展命题。
钢铁强国拥有很强的资源控制力
纵观世界各个钢铁强国,仅美国20%的铁矿石消耗来自进口,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在近20年的时间里所消耗的铁矿石100%来自于进口;煤炭是钢铁工业所需要的主要辅料,多数钢铁强国煤炭进口量也非常大,如日本煤炭进口量占其国内消费量的100%,德国为55%以上,英国达到60%,法国则超过95%。从这一角度看,钢铁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与本国境内是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必然联系,但这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都是资本输出大国,其投资之所以能够遍布全世界,很重要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这些发达国家与被投资国之间基本上都有着较为统一的政治立场、经济立场,其行动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基于此,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资本、政治等手段对世界范围的资源进行有效控制。
资源所具有的稀缺性禀赋,决定了资源依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历来重视对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拥有与控制。例如对于重要的石油生产国,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与其保持着十分亲密的政治经济关系。与之对应,一些相对独立的石油生产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的舞台上拥有着较强的话语权。铁矿石的重要性虽然不及石油,但依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消耗最多的原料之一。
事实表明,日本、韩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的优势钢铁企业均与铁矿石主要生产国签有长期供货合同,或以合资或独资的方式在铁矿石生产国内办矿,以使本国钢铁产业在铁矿石供应方面具有较为稳定的渠道,同时具有一定的市场话语权。
资源要素重要性需重新认识
从产业均衡发展的角度,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着铁矿石资源的约束。我国钢铁企业所拥有的矿山自产铁矿石占全国铁矿石产量的比重不到30%,而国内铁矿石自给率不到50%,即中国钢铁企业自产铁矿石占其铁矿石需求总量不超过15%。从铁矿石资源品质看,中国铁矿地质品位平均为33%,比世界平均品位低11%,低品位铁矿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国钢铁业的发展。
伴随着中国钢铁产能的急速扩张和释放,近几年中国对国外铁矿石采购量逐渐增大,2007年进口铁矿石量达到3.83亿吨,其产铁量约占全国生铁产量的50%以上,而且中国在国际铁矿石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已超过40%。中国钢铁工业在铁矿石战略布局上已从以自有资源为主转变为国外资源、国内资源并重的钢铁生产大国。
但在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获取铁矿石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保障铁矿石的供应上,我国曾在理论研究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这是因为国外产业经济研究领域通常将跨国资源采购视为国际分工的具体体现。
国外有关产业分工、产业转移、培育本国产业竞争优势的论述中,都将产业所需要的资源条件列为比较优势或生产要素中的基本要素,其基本观点是资源对一个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存在着相对重要性,而不是绝对重要性,即基本要素的普遍可供性及可替代原料的不断增多,它已经不是一个国家重要产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
国内许多学者也套用该理论对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优势进行分析,普遍认为国内铁矿石资源的短缺不应成为中国钢铁工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障碍,中国钢铁工业可以从国外进口优质铁矿石以满足国内的旺盛需求。但是产业分工、产业转移、产业竞争优势等一系列理论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其专家学者基本站在本国立场并以本国政治、经济环境为基本背景进行资源要素的研究,其所假定的前提条件通常是:投资是自由而广泛的,资本是可以自己流动的,资源供应国与资源使用国之间政治体制背景相同。
这些理论中,关于资源条件不构成一国产业核心竞争优势的论述对发达国家而言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由于其理论研究所假定的各种前提条件与中国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对中国而言只能借鉴,不能用来指导工作。而且,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发达国家服务的,其效果是发达国家永远处于世界产业链的利润顶点。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虽然在产业经济理论上对资源要素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对资源要素非常重视,将其视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对中国钢铁工业而言,需要站在维护本国产业安全的角度,重新认识资源要素对中国钢铁工业的重要性。近三年来,国际市场上铁矿石价格的持续上涨更进一步表明了培育资源控制力对中国钢铁工业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中国钢铁工业如果缺少必要的资源控制力,则意味着其在世界产业链中处于利润的低点,同时影响到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
多渠道培育资源控制力
中国每年铁矿石进口量大幅度增加,但在世界范围内的铁矿石资源的控制上依然处于相对劣势,如果这一状况不能转变,中国钢铁产业必将面向国内寻找资源,那么支撑中国现有钢铁生产规模的铁矿石最低开采量应在10亿吨左右,这无疑会增加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成本,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钢铁工业需要多渠道地培育资源控制力。
一是鼓励中国优势钢铁企业以资本的方式加强自己在国外铁矿石资源的控制权,这是对中国钢铁产业整体协调能力的挑战。没有铁矿石资源控制权,在世界贸易中,我国将只能作为钢铁加工制造方获取远低于其他国家钢铁产业的收益。而且,这种低收益背后还隐藏着一定的环境成本,这对中国社会发展是不适宜的。
二是中国钢铁工业需要在减少铁矿石的使用量、提高铁矿石的利用率方面下功夫。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各产业对于钢铁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高级化,传统意义上的数量型市场需求环境正在逐步发生改变,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钢材的使用效率已成为钢铁工业所面对的发展命题。这一命题所要解决的是如何用相同数量的原料生产出更高品质的钢铁产品,涉及许多技术及高品质钢材推广使用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国家各个部门的协调来共同完成。
提高钢材利用效率,可以间接降低钢铁工业的环境负荷。当前,还需要从保护本国环境与资源的角度减少本国铁矿石的使用量,将一些低效率、低品位、对环境资源损耗大的小矿点进行关闭,这也是保证中国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
三是从产业安全的角度考虑,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主要是为满足国家紧急或非常情况下的需要,将某些已知蕴藏或可能蕴藏重要战略矿产的地区,或某些已探明储量的矿地,作为战略保留基地,不准进行商业性勘查开发,仅供国家非常时期使用。
建立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的前提条件:首先是国内必须蕴藏所要储备的资源,其次是该种资源其他途径的供应,可以满足当前相当时间内的需求。这两点我国都已具备。在战略储备基地内,由国家投资普查、勘查,不允许矿产勘查和矿业公司从事商业性勘查开发活动。
|
对 钢铁/粉末冶金 有何见解?请到 钢铁/粉末冶金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