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自主品牌发动机:依赖外购难持久 合作开发最可行 |
|
http://cn.newmaker.com
8/21/2008 9:20:00 PM
中国工业报 胡启林
|
|
与合资品牌相比,自主品牌车型在技术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发动机等关键技术方面,劣势更加突出。这些自主品牌创立初期在发动机领域几乎没有任何技术积累,而如今却以惊人的速度频频推出新车,那么它们是采用怎样的方式为新车匹配动力呢?
中国工业报记者在采访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有关专家后发现,自主品牌车型使用的发动机主要来自四种不同的途径。
整机外购
中国汽车生产企业的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但真正达到规模的却少之又少。多数企业的资金、技术实力都相对匮乏,甚至有些企业生产的汽车连车身覆盖件都是外购的,这些企业都不具备发动机的生产和研发能力,它们使用的发动机都是采购来的。
还有一部分企业拥有自己的发动机产品,但无法满足新车型的需要,也会采用外购的方式来解决。目前国内有一部分专门生产发动机的供应商,如三菱就在沈阳和哈尔滨建立了两个大规模的发动机工厂,除了供应三菱品牌国产车型使用,它的产品更多的是满足国内汽车企业的配套。目前使用三菱发动机的自主品牌车型在市场上占有很大的比例。
从专业的供应商那里采购成熟的发动机产品,可以大幅缩短新车的开发时间,以较快的速度推出新款车型。这些外销的发动机无论技术还是调校匹配都非常成熟,可靠性有所保证,但这些发动机很少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性能表现相对中庸,而且经常会出现多款不同品牌同一级别车型采用同一款发动机的情况,产品缺乏特色,降低了竞争力。
合作开发
面对合资车型先进发动机的出色性能,很多自主品牌企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一些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纷纷开始自主研发新发动机产品。但全新开发一台性能突出、技术先进的发动机,对于那些国际汽车巨头们来说也并非易事,而自主品牌企业在发动机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技术积累和开发经验,更是无从下手。
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们普遍都与国外一些发动机技术公司展开合作,共同开发全新的发动机产品。比如奇瑞和江淮都与奥地利AVL李斯特内燃机及测试设备公司合作,长安和华晨与德国FEV公司合作,力帆与英国RICARDO公司合作,华泰与意大利VM公司合作,长丰猎豹与菲亚特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等等。
目前已经投产的仅有奇瑞、长安和华晨的自主发动机,这些发动机各项技术指标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甚至超过了很多合资车型。不过参数的好坏并不能完全体现发动机的性能,后期的调校、匹配也很关键。这方面自主品牌同样没有太多经验,有些合作开发的新发动机参数指标非常突出,但实际表现却并不出色,甚至还不如一些老型号,这主要是因为匹配不合理导致的,可见在调校、匹配方面还需要一个积累和完善的过程。
这种开发模式能够以较先进的技术和性能提高车型的竞争力,也可以在合作过程中积累到更多开发的经验,为以后独立开发新产品打下基础。但这种模式开发周期相对较长,会影响到新产品推出的速度。
模仿开发
与国外知名的技术公司合作开发的企业很多,但这些技术公司的技术实力是否过硬也难免让人产生怀疑。虽然是合作,想获得人家的技术,也要支付一大笔费用,而开发出的产品能否达到预期的性能,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这种开发模式并不是所有的自主品牌都认可,有一部分就采用了模仿开发的方式。
模仿开发也可以称作逆向开发,就是先规划出新款发动机所要达到的性能范围,以此为标准在现有的成熟车型中筛选出性能出色并且结构相对简单的发动机,再将该发动机解体之后对各个部件的构造、原理、材料等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以获得的数据和资料作为基础来开发新的发动机。比如吉利的1.3L、1.5L和1.6L发动机,力帆的1.3L和1.6L发动机就是参照了丰田A系列,比亚迪的1.8L和2.0L发动机参照的是马自达的FP和FS,自主品牌首款VVT可变气门正时发动机———吉利4G18也是以丰田1ZZ-FE为蓝本开发的。
这种模式的开发成本相对低廉,研发周期也较短,而且参考的是成熟的产品,在可靠性方面也能够保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积累到很多相关的技术和经验,很多目前知名的汽车品牌在创业初期也是这样开发新产品的。这种模式开发的发动机基本上就是参考原型复制品,虽然在开发过程中有时会对一些细节做出改动,但整体结构都不会有太大变化,其性能表现也基本与参考对象处在同一水平。不过这样的开发方式容易引起一些知识产权的纠纷,而且只能参考成熟的发动机,也使其无法掌握最新最先进的技术。
拿来主义
有些自主品牌之前有合资的背景,在开发自主车型的时候大量使用了合资车型的技术和配套体系,发动机要么就地取材,直接使用合资车型的,要么以合资车型的发动机为基础,稍做改进,就变成了自主型号。有些自主车型就是由合资车型演变而来,或者在合资车型基础上开发的,动力也沿用了原有的型号。比如一汽奔腾是在马自达6基础上开发的,底盘和发动机都直接来自马自达6,以铃木北斗星为原型开发的昌河爱迪尔也是如此。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通过收购国外的汽车企业演变而来的自主品牌,这些车型整车全都由国外开发,只是将生产线拿到国内,或者只对产品进行了小幅改动,但整车的车身、底盘和动力都没有太多变化。比如上汽荣威和名爵则是通过收购破产的罗孚获得的技术,目前生产的车型都是过去罗孚MG开发的,只是品牌属于上汽,并在中国生产。还有红旗的HQ3,其实就是皇冠玛捷斯塔在国内贴牌生产,发动机自然也完全是丰田的产品。一般把以上这几种情况都归为“拿来”派,因为发动机都是现成的,并不需要投入多少财力物力去研发。
这种方式也可以缩短新车的研发周期,目前这些车型使用的发动机都拥有成熟的技术和匹配,在可靠性和实际动力表现方面都与合资车型相当,比那些合作开发或者模仿开发的发动机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些直接拿来的发动机往往技术都比较主流,但并不算先进。使用这些发动机的自主品牌能够获得的生产经验远大于研发经检,要想使用技术更先进、性能更好的发动机,要么继续从合资企业寻找相应的型号,要么还得采用合作开发或模仿开发的模式,离真正的自主研发还比较遥远。
合作开发:费时费力前景广阔
业内专家在评价这几种模式时说,合作开发最费时费力,而且初期的产品竞争力也不强,但它可以将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产品中,当技术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这种模式也能最早步入自主独立开发的正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所以这种开发模式最值得推崇。
模仿开发能够用最低的成本和较短的时间开发出主流的发动机产品,但它在技术上会比被模仿车型慢半拍,在新技术方面也很难有所突破。
拿来主义从本质上讲与外购发动机差异不大,它的技术受制于人,研发水平处在较低的层次,竞争力不够持久,等现有的发动机技术落伍之后处境会比较尴尬。而采用外购发动机生产的车型本来在成本上就处于劣势,整车的竞争力有限,当其他自主品牌研发水平提升,推出更多先进的产品之后,这些车型将很难在市场上立足。有的企业具备发动机生产研发的能力,只是迫于暂时没有某一级别的发动机而去采购,这种情况还好,而对于那些所有产品都要依赖外购发动机的企业,则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
对 发动机 有何见解?请到 发动机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