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供需矛盾凸显 船用柴油机自主品牌待发展 |
|
http://cn.newmaker.com
7/18/2008 4:21:00 PM
中国工业报
|
|
纵观中国造船业,江、浙一带民营船厂的异军突起,一改过去由中国船舶有限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有限公司这两个国字号造船厂二分天下的局面。船厂数量的快速增加迅速扩充了整体造船产能,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2008年一季度全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显示,一季度全国造船完工量36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5.9%。
然而,在新造船只不断增加的同时,却不能忽略其重要的配套件———柴油机的生产。作为船舶心脏,柴油主机是价值最高,也是最关键的配套设备。很长一段时间,国内企业只知道盲目造船,却未注意到我国船用柴油机是整个生产线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由于长期生产落后,直接造成了中国船用柴油机的供需矛盾。
之前记者从网上了解到,国内2000~8000马力的船用柴油机紧缺。从沪东重机军工部主任胡振群处,记者又得知不仅仅是这个区间的柴油机,在整个中国市场上2000~30000马力的船用柴油机都是非常紧缺的。
有业内人士分析,今后3~5年,我国的船用柴油机市场需求仍然较大,特别是大功率船用柴油机市场前景仍然看好,柴油机生产厂家如果能把握住这一机遇,将会得到长足发展。
技术依靠进口零部件难自给
中国船用柴油机发展有两大瓶颈,一是自主品牌缺失,国内有能力生产大功率柴油机的企业为数不多且生产能力不足;另一个则是配套件比如曲轴,增压器,燃油系统等生产能力跟不上。
目前国内的船用柴油机主要靠引进许可证的方式生产,以为远洋船舶配套的中速船用柴油机为例,装船量的70%为国外进口产品,其余30%基本上也是国内企业通过引进生产许可证制造的产品。胡振群告诉记者,“技术是我们的软肋,包括沪东重机也是以引进专利来生产,我国船用柴油机的自主品牌很缺乏。”
像曲轴、增压器、燃油系统等船用柴油机的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技术,目前仍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据了解,配套大功率机的曲轴是最为缺乏的,尽管我国已有几家企业目前有制造曲轴的技术能力,可是产能有限,数量和交货期都得不到保证。此外,关键零部件的大量进口也造成我国的船用柴油机迟迟做不到完全自主生产。这种产业链的不完整,在无形中还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在原本引进技术的成本压力下,零部件的大笔投入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得更小。
宁波中策集团公司总经理吴杰谈到,“中国船用柴油机最大的问题是以引进为主且产品单一,而且配套链又非常脆弱,隐患重重。其一是国外企业对其保护的市场有限制,国产柴油机面临准入难题;其二是国外企业将同一个技术以高价卖给中国的多家制造企业,这种重复的购买,从国家宏观角度来看,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行业层面来看,形成企业间的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
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完全依赖引进技术的生产方式存在着潜在威胁,一旦受到国外的技术封锁,国内的船用柴油机制造商将面临很大的困难。
众多企业涉足助推行业发展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与广州市政府近日在广州签署协议,总投资270亿元打造中国最大的船用柴油机生产制造基地,产品包括船用低速、大功率中速柴油机和低速船用柴油机曲轴等产品。新生产基地将满足华南地区造船的迫切需要,同时弥补上海地区柴油机制造能力的不足。
胡振群说,“这两年很多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向船用柴油机行业投入资金、人力,集团公司投入的新项目也是致力于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快速发展的造船业对配套产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这个行业,供求矛盾再过一两年应该会有所缓和。”
据了解,现在众多企业开始涉足船用柴油机行业,将使得船用柴油机生产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民营和股份制企业的异军突起,对老企业的冲击会越来越明显,生产企业重新“洗牌”的速度也将随之加快。
吴杰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也表示,“不同机制的企业进入船用柴油机行业,可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大功率柴油机,准入门槛要求很高,这就会迫使一批人专门去从事船用柴油机的研究学习,这对于行业而言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只看到众多企业进入对扩充柴油机产能、填补配套缺口的积极影响,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些企业如果只是单一地以引进技术生产,而没有从提高自身研发能力出发推动行业技术进步,那么仅靠购买国外技术进行生产只能短时间内解决国内供需不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长期缺乏自主品牌的尴尬局面。 增强研发能力发展自主品牌
2007年,一些关键设备的成功研制,使得我国船舶配套设备本土化率有所上升。船舶配套企业研制并批量生产了大功率、大缸径及智能型低速柴油机;在中速柴油机的国产化研制方面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部分机型已经开始装上出口船和远洋船;TBG236V8、TBG620V12两型高速柴油机在研制成功后也顺利投放市场。但是相比之下,我国柴油机企业与国外企业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偏低、研发能力不足、产品质量不够稳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等多个方面。因此,国内企业要想缩小差距,首先要增强自身产品研发能力,采用先进的生产装备,发展自主品牌,从而扩大本土化制造能力。
记者日前从淄博柴油机总公司了解到,近年来,淄柴一直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不断提升技术开发能力。
淄柴先后自主开发了8170系列、8210系列、LC250系列、H190系列、Z6150系列柴油机以及300、250、210系列重油发动机等几十个品种的新产品,并根据市场需求对原有机型进行了延伸开发。新产品的成功开发为企业进一步拓展了市场空间,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淄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3.6%,N330柴油机订单已预排到2011年。进入2008年,淄柴又表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公司本部一季度订货同比增长63%,大功率机的交货时间已到2009年。
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宁波中策一直致力于自主品牌的研发制造。吴杰介绍,中策生产的船用柴油机都是依托其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关键零部件采取国际采购的形式,其配套和信息资源与国外柴油机厂共享,并将这些重要资源通过创新融入自己的产品。
2007年宁波中策实现了其自主研发的GN8320ZC6B,4200马力船用柴油机产品的批量生产,目前订单已经持续到2010年底。公司又通过进一步研发,使DN8320ZC柴油机主机功率达到了4500马力,成为国内自主研发投入生产的功率最大的柴油机。2007年第二季度公司技术部又组织优势力量集中研究更大功率的船用主机,截至目前已经完成设计DN8330ZC柴油机的所有零部件图纸,预计2008年底完成样机的装配。今年公司将与西门子公司、COSCO中远联合完成国内主机首家用于电力推进船舶的设计配套工作,预计项目将于2008年10月份完成。
企业的自主创新固然重要,国家的政策引导也将对推动船用柴油机的自主品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胡振群谈到“行业一直呼吁我们应该有自主品牌,要具备核心竞争力,可这不是一两个企业就能够完成的。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资金的支持都是产品研发的重要保障,这就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
|
对 发动机 有何见解?请到 发动机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