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通信/网络设备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北斗一号产业化悖论:终端售价近2万十倍于GPS |
|
http://cn.newmaker.com
6/28/2008 3:19:00 PM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最近这段时间,我们这里加班都还来不及。”航天恒星空间技术应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恒星)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航天恒星生产的“动中通”卫星通信指挥车在地震后第一时间被紧急调往灾区,“后来看到的许多电视信号,都是通过我们这台车转播出来的。”航天恒星一位王姓工程师说。
在公司无尘车间里生产的一种墨绿色的T型设备,就是“北斗一号”终端机。
此次汶川地震时,进入灾区的救援队伍携带的就是这种导航通信设备。它向控制中心显示了自己所在的方位,而且还陆续传回了最新的灾情和救援信息。当时由于地面网被摧毁,电报、电话、手机、互联网等日常联络手段都失去了功用。在这种情况下,“天网”是唯一一条可以与外界联系的通道。
此外,在去年年末的南方雪灾中,卫星网也发挥了作用。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国拥有9颗在轨卫星。
这一切似乎仍离我们很遥远。就像如果不是因为“北斗一号”,普通人也不会知道还有航天恒星这样一家企业,它的主要业务包括了卫星地面综合应用、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和图像传输、卫星通信与广播电视传播。
但航天恒星总经理孙彤并不这么认为,“卫星应用其实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人们对此的不了解,一部分原因是中国的卫星应用一直处于从研究向应用转化的过程中。而在中国卫星应用这一轮的商业化探索中,“未来几年我相信航天恒星会有爆炸性的增长的。”
“巨无霸”市场
中科院院士朱中梁说,“在全球无缝隙通信、世界新闻电视直播、天气预报、飞机与船舶导航、个人定位、大地测绘与地理信息、海洋信息、工农业状况、自然灾害、空间科学技术研究以及军事活动等领域”,卫星应用无处不在。
“比如说我国的大西北,卫星应用就非常有优势。”航天恒星总经理孙彤说,由于西北地广人稀,铺设光缆的成本就会很高,“完全可以通过卫星通讯为当地群众提供诸如远程教育等信息服务。”
据报道,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兴瑞指出,全球卫星产业总收益从1996年到2003年以平均每年13%的速度持续增长。来自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2006年全球卫星产业销售收入已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卫星应用占60%。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此前说,这个数字预计到2010年有望达到1600亿美元。
这个产业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2005年国内市场总值不过100亿元。据知情人士透露,航天恒星去年的年销售额超过亿元,其全资控股公司要求其在未来两年内的业绩连续翻番,但“卫星应用业内像我们这样的企业也没几家”。
2007年年末,张晓强指出,我国必须以应用为中心,推进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为此,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印发了《关于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具有产业化前景,且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以企业投资为主的重大卫星应用项目,应给予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同时指出,要通过政策环境建设,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发展卫星应用产业。
另外国家还要求卫星应用的地面设备,到2020年要实现80%的国产化。据孙彤介绍,目前国内使用的设备80%以上由国外进口,国产不足20%。
孙彤说,卫星应用产业链可以粗浅地分为设备制造和运营服务两块。“像我们这样做技术研发、终端产品生产的,许多都具有航空航天背景,”他说,“事实上相对于设备制造而言,运营服务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国外权威机构统计,2010年在全球卫星应用1600亿美元的产值中,将会有70%由卫星服务业创造。
产业化悖论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副会长郝为民一直认为,我国卫星通信的商业化转型迫在眉睫。
“我们一直都在探索包括卫星通信、导航定位等在内的所有业务板块的民用化、产业化。”孙彤说。
以“北斗一号”为例,“我们的终端机不仅有像GPS一样的导航定位功能,而且还有通信功能”,因此才能把灾区的情况以及救灾信息发送出来。但是目前由于成本过高,还“无法和GPS形成竞争”。
据了解,“北斗一号”目前的售价将近2万元,价格几乎是普通GPS的10倍。“北斗一号”终端机即使是手持机也“块头太大”,在“要便宜、要方便”的消费者眼里肯定没有竞争力。
航天恒星目前“正在研制‘北斗用户机芯片’,相关技术嵌入到一个芯片里面,同时还会把移动终端简化”,到时候就可推广民用了。在北斗二号上天布网运营时,低成本、小型化的北斗用户机就可批量上市。
“我相信到时候仅卫星导航这个市场的规模不可限量。”孙彤说,他的理由是在卫星应用领域,国外的情况是投入1块钱,在地面应用就会催生几百块钱的市场。“而在国内,目前这个比例是一比几,或者一比十几。”而根据预计,未来几年导航产业本身就将以100%的速度增长。
北斗用户机不仅可以用于个人、船舰的定位导航,“而且也可以用于一些小量数据的采集,比如近海渔业资源数据的采集,或者山区等偏远地区的水文分析数据的采集等等。”孙彤相信国家也会积极推动北斗二号的产业化。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与美国GPS、俄罗斯格拉纳斯、欧盟伽利略系统一起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孙彤说航天恒星是军转民企业,因此肯定会走“高质低价”路线,这势必会影响到其利润率。但即使赚取所谓的“合理利润”,在应用迅速拓展的情况下也相当可观。
在产业化过程中,降低成本和规模化生产是一个悖论。如果规模化生产了就势必能降低成本,但“要消费者接受就必须先降低成本”。而从企业角度来讲,只能以降低成本来推动规模化。
据了解,目前航天恒星已经拿到了国家发改委连续两个卫星导航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支持政策。尽管如此,这个过程“主要还是要靠企业通过其他板块产生的利润做投入,边研发、边生产、边销售”,孙彤说,势必就会较慢。
中国卫星从控股到独资
“首先我们欢迎竞争。”孙彤解释说国内卫星应用市场才刚刚起步,现有的市场竞争不充分。“只有更多的人进来,才可能把这个市场做起来。”
但其有底气的背后,是“航天恒星有自己的优势”。
这家2000年成立的企业,最初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下称五院)联合了其他几家共同发起的,五院持股85.76%。而五院的正式名称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我国空间开发、航天器研制、空间领域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国家队”,也是卫星应用及空间技术二次开发的骨干力量。
“首先我们对卫星非常了解。”孙彤说,他们应该是这个领域的龙头。五院自1968年成立后先后研制并成功发射了70余颗不同类型卫星。
尽管很多其他企业都在做北斗系统的民用化,但“北斗一号”双星导航定位系统论证、一代和二代导航终端产品研制五院都是主要承担单位,而且承制了所用北斗卫星,五院还介入了中国和欧洲有关伽利略计划的部分合作项目,据悉伽利略的一部分设备就反包给了五院下属的一个研究所进行制造。航天恒星有先天优势,近水楼台先得月。
2008年初,中国卫星(600118.SH)发布公告,从航天恒星各股东手里收购了其所有股份,使得后者成为这家上市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相对而言,有资本市场这个平台,我们的资金压力会相对小一点。产业化进程将会加速。”最近航天恒星刚通过这个资本平台融得了超过1亿元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同时中国卫星作为卫星应用服务公司,又和做基础设备的航天恒星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但航天恒星却又相对独立地存在。
据了解,最近航天恒星会在西安进行新的注册,把注册资本金追加到近2亿元,同时名字也正式改为“航天恒星空间技术应用有限公司”。
|
对 手机/通信/网络设备 有何见解?请到 手机/通信/网络设备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