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与公路设备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提速追赶 抓住创建全球性汽车企业的最后一次机会 |
|
http://cn.newmaker.com
4/1/2008 8:11:00 PM
佳工机电网
|
|
2008年,将成为中国汽车企业提速追赶的关键一年。
2007年,欧美汽车工业惨淡经营,破产或巨额亏损屡屡传出。在欧美汽车不景气的大背景,高速发展的中国汽车业被全球汽车巨头们视为必争之地,一边急于争夺掌控权,一边急于输出最新车型。 这既给予了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学习的机会,但也加剧了中国汽车业追赶的压力。
追赶需要强劲的技术支撑,搭建技术塔基需要时间。全球最大管理咨询公司之一的奥纬咨询在“汽车创新展望2015”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世界汽车巨头每年的研发开支达700亿欧元,其研发工程师高达80余万名;2015年,研发费用将增至8千亿欧元,工程师将增加30万名工程师。这批新增加的技术人员,将主要来自中国、印度等成长市场。但相比之下,中国汽车研发投入明显低于国际巨头们。
奥纬咨询管理合伙人Dannenberg博士表示:世界成熟汽车企业摊薄在每辆新车的研发投入约为600欧元,而中国仅为100欧元;当中国汽车企业在每辆新车研发上平均投入300欧元至350欧元时,才可能与丰田汽车、大众汽车等国际汽车巨头竞争,追赶上至少还需要15年。
但中国汽车企业并不想等15年,因为后面还有印度汽车工业这个强劲的追兵。目前中国汽车业已达成共识:近10年将是中国汽车转型或成长的关键时期,能否在这十年内做大做强,组建一个系统的研发体系,得看各家企业的努力。
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汽车研发如何追赶?为此,记者专访了上汽技术中心主任、上汽英国控股公司总经理、上汽英国技术中心董事长高卫民。上汽是唯一仿造国际汽车大集团模式、打造全系列平台研发体系的中国汽车集团,高卫民正是这个研发团队的一把手。
略显清瘦的高卫民表示,目前正是创建全球汽车企业的最后机会。他也坦率指出中国汽车研发存在 “套利”误区,快速简单推新品的自主品牌汽车模式已经不可复制,传统自主品牌改头换面有两大出路。此外,高卫民也透露了打造国际平台研发能力的关键点。
打造全球性汽车企业的最后一次机会
上海证券报:国际汽车业步入新一轮兼并重组期。有人认为,中国和印度将是产生下一个汽车巨人的地方。如果中印汽车业不抓住机会,就可能仍然延续现在汽车业欧美日争霸的格局?
高卫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创立一个新的全球性的汽车公司仅可能在中国。但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说,唯一从头开始做的机会就在这几年。
上海证券报:打造一个全球性汽车公司需要有自己的东西,就拿研发领域来说,在这几年里,我们走怎样的路才能成功赶上或者缩小与汽车巨头的差距?
高卫民:我们要走一条新路才能赶上别人,否则永远落在人家后面。有的时候,购买技术可以解决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拿上汽集团来说,我们并购MG Rover用了1年;但从技术上看,我们前进了50年。
不过,要想获得下一步的成功,就需要不断地努力和积累。否则就像小学生买了大学课本,看不懂的话,课本也派不上用场,无法提升自己,最终还是个小学生。
上海证券报:目前中国有几种自主研发的模式,上汽集团是一种模式。另外一些企业以快速研发、快速推出新产品的模式迅速扩大了销量,跻身中国汽车主流兵团。这种模式是否还可以复制?
高卫民:时间窗口不一样。在过去的某一个发展阶段,一些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低质量地推出一些新产品。但随着国内用户的成熟、外部贸易环境的变化,将越来越不可复制。如果质量无法达到标准,或者存在某些知识产权纠纷,将无法在海外市场销售。这和照相机领域一样,当初日本尼康相机靠仿效德国莱卡相机发展起来,然后再做自主研发。
上海证券报:快速发展的企业一旦销量达到100万辆后,在推新品频率以及国内销量增速方面都会放慢。这是否意味着哪里出现了问题,怎么样才能重新回到顺利发展的轨道上?
高卫民:过快发展可能会带来一些质量方面、售后服务以及其它的一些问题。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非汽车领域都有先例可鉴。
家电领域有一个韩国的LG,它的前身是金星,金星曾号称“打遍全球”,但最终因质量差而被世界市场淘汰。最后不得不重新打造体系,推出了LG。在汽车领域内风头正盛的丰田汽车,出征海外市场时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后来,丰田汽车重新打造了一个豪华车品牌即雷克萨斯。
至于中国汽车企业,如果不重视质量,过于激进,也会碰到金星和丰田当年的问题。最终解决方法有两个,一是如金星一样重新打造体系;第二个则是仿效丰田汽车的换品牌行动。
上海证券报:现在很多自主品牌汽车在国外销售,但没有自己贴上自己的品牌。业内有一种说法,在汽车定价上,同等质量下,欧系汽车品牌售价最高,日系次之,韩系车第三。高端品牌对价格的影响会有多大?
高卫民:奇瑞汽车与我们所处的时间窗口不一样。我们的质量也不一样。上汽自主品牌追求溢价,溢价背后的支撑就是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通常,一辆车如物料成本为车总价的55%至60%,那么宝马汽车的物料成本可能只占其总价的25%。中间的差距就是宝马品牌价值带来的。
中国汽车研发存在套利误区
上海证券报:国外机构的调查显示,中国汽车企业投入的研发费用太低;但从中国企业透露的情况看,它们的研发费用都很高。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差距?
高卫民:中国汽车研发存在一些逐利行为。我知道有些企业将研发中的基建投资也算成了研发支出,并申请税收上的优惠。其实这是不合理的。
另外,大家也混淆了研发和设计的界限。中国汽车业做的很多工作是开发而不是研发。研发针对于不太成熟的技术,主要是一些中长期的技术;成熟技术的运用通常被称为设计而不是研发,比如对于发动机的设计。
国外大概36个月左右完成发动机的产品设计,GM开发所需要的时间最长,福特所需要的时间稍短,克莱斯勒所需要的时间最短。福特一年花在包括电子、动力总成,全部研究开发费用至少为4亿至5亿美元。
上海证券报:在中国汽车集团中,上汽的研发团队和研发规模都是最大的。现在上汽研发团队包括英国、韩国、上海三地。未来更多的汽车集团也会拥有跨国研发团队,但管理跨国研发团队成了一个大问题,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
高卫民:拿汽车造型来讲,有欧系和亚系两大派。我们就需要协同上汽英国和韩国研发力量,并针对中国市场开发出新造型。这就提高了管理的难度。
我们采取民主集中制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成立了专业委员会,三地的动力总成专家每三个月讨论一次,以协同各方力量;其次,我们成立了最高工程委员会,以调解各个地区、国家之间无法解决的矛盾。我作为最高召集人,我在听取各方意见后,独立做出最终决策。
|
对 汽车与公路设备 有何见解?请到 汽车与公路设备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