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头/丝锥/板牙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借力高校 推进切削加工技术提升 |
|
http://cn.newmaker.com
3/29/2008 1:05:00 PM
《机电商报》记者 臧亚伟
|
|
切削加工技术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主要支柱,刀具是发展现代机械制造业的重要基础。没有切削加工和刀具技术的进步,要发展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没有保证的。
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行业对于切削加工技术、刀具技术提升的呼声越来越高,高速切削、高效切削已经成为普遍的需求,这就需要切削加工技术的全面进步。
研发实力欠缺
成都工具研究所的转制为企业之后,行业里不再有免费的新技术推广,整个刀具行业似乎处于缺乏国家级技术依托的状态。依靠谁来做技术支撑?很多企业为此感到焦虑。
国内多数企业由于先天的原因并不具备较高的研发实力,高档产品的研发能力薄弱,很难产生有自己产权的原创性成果,企业技术改造也因此难以得到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据《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研究组提供的数据,中国有约69%的大中型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中小型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则更是缺乏,他们在技术方面的需求主要来自外部的输入。
相比较而言,国外企业的研发实力却不可小觑。如著名的肯纳金属公司在全球有1000多名科研人员和开发工程师,年均获得的30多项美国专利,在国内还与天津大学、上海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在不同应用领域有密切合作。
技术创新能力恰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技术创新,只是一味的模仿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更谈不上去扩大市场份额。缺乏创新必然严重制约质量的提升,而质量不高,附加值就少,就很难赚取利润,当然就更没有资金投入研发去提升质量。国内很多企业偏偏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如此一来,我们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将越拉越大。
其实有不少企业也看到了这一点,并积极采取行动。如株洲钻石、厦门金鹭等大型企业都在招兵买马,大量吸引高水平人才,以促进自身研发实力的迅速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向高校借力
而对多数企业而言,他们往往由于基础所限无法在短时间建立完善的研发队伍,于是便考虑向高校借力。
从世界切削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发达国家也都走的是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以高速切削为例,德国的高速切削技术由协会牵头,以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制造技术研究所为基地,由著名的工具厂、机床厂、汽车厂参加;美国则由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以麦道公司、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单位共同建立了一个高速铣削试验台,研究高速铣削时切削过程的动态性能,以提高高速铣削的效率和加工精度。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一直也走着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许多高校还建立有切削加工实验室,尽管由于各种原因许多高校的相关研究室逐渐弱化,但仍有大量高校的相关学科建设十分完备,技术实力仍旧比较强大,如山东大学以艾兴院士为代表一大批专家、学者在陶瓷刀具等领域长期保持其技术优势,哈尔滨工业大学以袁哲俊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多年来在金属切削方面也一直拥有较强的实力,另外如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一大批高校都有自己特色的高水平相关研究内容。
实际上人们所熟知的“群钻”正是北京理工大学于启勋教授协助当年身为北京永定机械厂工人的倪志福共同进行科学实验并对其进行了理论总结,不失为一段佳话。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工具厂、宝钢等企业成立了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并联合30家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形成了具有良好互利合作关系的切削与刀具协作组,各成员单位可从中获得最新技术支持和成果享受。
哈尔滨理工大学多年来不断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
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完全可以依赖高校等科研机构作为技术支撑,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积极推进行业的发展。
牵线搭桥
但要实现高校对企业、行业的技术支撑,就必须使校企之间形成一条“创新链”,双方之间紧密合作,在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更可以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
有了技术支撑,恐怕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进行一些推动和协调。
毕竟,各方之间需要一个牵线搭桥的中间人,实际上,近年来,各级政府机构以及行业协会也意识到了产学研合作对于地方经济或者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也全力促进各方产学研合作。如在由教育部、财政部推动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中,各地政府也大力投入数控加工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及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少地方的政府机构也主动当“红娘”,设立产学研协调领导小组,甚至组织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以及各种协作组,寻求“政府鼓励、市场驱动”的良好合作秩序。
|
对 钻头/丝锥/板牙 有何见解?请到 钻头/丝锥/板牙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