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港口设备/海洋工程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受制船用发动机 船企艰难应对订单井喷 |
|
http://cn.newmaker.com
2/28/2008 1:15:00 PM
中国工业报
|
|
2007年我国造船业承接新船订单超亿吨,占世界市场份额42.5%,成为世界造船史上第一个年接订单量超亿吨的造船大国。2007年我国造船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7%,有数据显示,过去的十年中,中国造船产量增加了500%。
我国造船业蓬勃发展,在其背后却存在着“壳工业”的尴尬———我国船用柴油机装船量仅占世界5.4%的份额,这与我国的造船量相比极为不相称。
造船业井喷背后的隐忧
随着我国造船技术的提升,近几年国内迅速崛起了大批民营造船厂,造船业的火爆无疑带动了船用发动机市场的井喷。江苏、浙江、安徽一带许多民营造船企业今年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10年。据企业说,只要拿到主机(船用发动机),就能接到订单。据记者了解,不少船厂老板为了抢购到一台柴油发动机,不惜亲自乘飞机到发动机制造厂里盯着,想尽各种办法购买其产品。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事实上,我国船用发动机是大功率紧缺,小功率过剩。由于不同规格的发动机需求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如主要为集装箱船等大型船舶配套的超大型低速船用柴油机的研制上已经与世界同步,我国最大功率达49760马力的主机也已经诞生,大功率船用发动机国产化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由于小功率船用发动机技术含量较低,一批车用发动机生产制造企业为扩张其产品结构也纷纷涉足此类产品的生产,使得小功率发动机产能过剩。
而据记者了解,目前国际远洋航运、国内近海航运和长江流域运行的船舶,主流为5000~20000吨以上船舶。该吨位段的船舶使用的主机功率就集中在3000~6000千瓦(近4000~8000马力)。在我国这个功率范围内的船用柴油机的生产却是个缺档。
有关人士预计我国5000~20000吨船舶的年建造量大约在350艘左右,因此在5000~10000千瓦功率的中速船用发动机领域,强烈的市场需求与落后的生产能力形成了明显的落差。由此看来,今后三至五年内国内不少造船企业仍旧处于等主机的状态并不是危言耸听。
摆脱借“技”下蛋是关键
造成造船企业等主机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国大功率中速船用发动机发展现状又是怎样呢?记者在采访几家大功率中速船用发动机生产厂家后了解到,目前我国大功率中速船用发动机生产制造业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受制于人。一直以来,我国柴油机企业绝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或引进国外技术在国内生产,即引进许可证生产。然而,企业的借“技”下蛋却并不是聪明的办法。由于大部分关键件需遵照授权厂家的采购要求,必须采用进口配件,因此使得成本增加,利润空间缩小;此外,由于知识产权归授权厂家,因此,在市场火爆的形势下,尤其是当原生产厂家开始开辟国内市场,直接将整机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时,国内企业竞争力明显不足。
二是市场份额由外资企业所把持。尽管进口柴油机存在价格较高,订货周期较长,但是由于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柴油机较少,所以直接进入中国的产品数量还是较多,如MAN、B&W、Wartsila、MAK等将近占据一半的市场份额,且订货也已持续到2010年,并且这些进口产品的性能、功率等参数明显要高于国产产品。如2006年,MAN公司推出的32/40PIG燃气发动机,功率分别可以达到5400~8100千瓦。该机“高性能喷气”系统,可以实现10万次点火,远远优于功率最强劲的火花塞,而且使用寿命长得多。
三是国内企业自主研发实力尚不足,形成批量生产尚需时日。在良好的市场前景面前,一些企业开始上马大功率中速柴油机项目:有些曾引进250mm缸径柴油机的企业才开始引进研发300mm缸径的柴油机,甚至一些并没有生产经验的企业也纷纷涉足,企图在市场火爆之时分得一杯羹。然而,要形成稳定、批量生产能力并非一日之功,大多数企业还处于摸索阶段,引进项目还在建设中,厂房的建设、设备的更新、工艺的磨合等都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此外,由于工艺水平较为落后,尤其是曲轴等关键零部件大量依赖进口,核心部件的受制于人,已成为中国从造船大国走向造船强国的桎梏。当然造成企业的生产效率较低、产量也较低的现状,经营机制等自身因素是毋庸赘述的。
记者看来,一个行业中存在的隐忧可能会创造发展契机。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克服技术软肋是把握住这个发展契机的关键。
企业案例
崛起的中层力量
在船用发动机行业步履维艰的今天,除了像大连船柴、陕柴等大型造船集团旗下的配套船用发动机生产厂,江浙一带的非国字号企业的崛起为船用发动机的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力量。
宁波中策,是这股力量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一家企业,拥有自主技术、摆脱了“受制于人”的束缚等种种原因,这家企业走入了记者的眼帘。
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前身为国营宁波动力机厂,创立于1951年,是浙江省研制生产大型柴油机和柴油发电机组的重点直属企业。从1978年,宁波中策就已经成功自主开发出具有7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1000千瓦和1320千瓦的中速船用柴油机。
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要求企业必须有自己的“看家本领”。拥有自主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人,一直以来,宁波中策坚持“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淘汰一代”的产品开发体系。近十年来,中策每年均能推出国内先进水平的新机型。新产品产值率、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成为浙江省首批开展创建技术创新试点企业。2004年,其自主研发的3000千瓦的G8300ZC,已达到国内领先地位。2005~2006年间成功研制出3400~4200千瓦的GN8320中速大功率柴油机并实现批量化生产,使其成为国内第一家自主研制4080千瓦以上大功率柴油机的生产企业。
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宁波中策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自己的优势。拥有自主技术、良好的产品基础、灵活的经营机制使得中策在由国外产品把持的市场中占有稳定的份额。
目前,中策的中速柴油机产品系列已有60多个品种规格,功率覆盖2000~3309千瓦;适用范围也从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轮到化学品船、LPG、LNG船,拓展到航道疏浚用工程船舶泥泵机、挖掘机等工程动力市场。在国内同类的柴油机中占据约40%的市场份额。其中,船用主机GN8320ZC6B,4200千瓦系列新型柴油机的开发和批量生产,经过国内外市场检验,技术经济指标上完全可以同进口产品媲美。
2007年上半年,首批GN8320船用柴油机通过国际招标方式直接出口国外,成为宁波中策的船用大功率中速柴油机首次以招投标竞争形式打入国际采购市场的先例。而国内许多造船企业在综合考虑性价比、技术和售后服务时,为缓解引进许可证生产柴油机关键零部件延期交货造成船台等主机下舱的压力,纷纷换用中策的产品,甚至取消已签订的进口主机合同。
在目前中国造船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要使造机跟上造船的步伐,显然还要有相当长的时间。鼓励与扶持宁波中策等拥有自主技术的企业,尤其是对关键零部件等核心技术的突破给予鼓励,对我国实现由造船大国变为造船强国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
对 船舶/港口设备/海洋工程 有何见解?请到 船舶/港口设备/海洋工程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