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与公路设备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客车设计大赛引发的争议 |
|
http://cn.newmaker.com
1/25/2008 4:04:00 PM
中国工业报
|
|
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持,在技术的基础上表现着思维与情感;而技术则是功能与理性的良好表述,它的不断更新又为艺术的表现提供了可能。二者关系本是唇齿相依,但在近日举办的首届城市客车设计大赛上,面对奖项的归属问题,艺术家评委与客车专业评委却一度剑拔弩张,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的“龙虎斗”。
由于对客车设计大赛金奖的不同评判标准,使得评委们的讨论异常激烈,已经进行一整天的评选没有最终统一。开奖当天,金银铜奖也暂不公布。
也许对看惯了评奖活动赞助挂帅、泛滥成灾的人们来说,这次的针锋相对显得很没有“风度”。但对于客车行业来讲,由客车设计大赛引发的客车行业和设计行业的“龙虎斗”,在客车设计史上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它将艺术想像与中国客车现有设计理念之间的思想碰撞真实地呈现在公众面前,让人对未来中国客车行业提出了新的“问号”———客车设计,设计的该是今天的客车,还是未来的客车?
重庆,1月12日,在首届“恒通杯”中国城市巴士设计公开赛结果揭晓的前一晚,就此次客车设计大赛奖项究竟该“花落谁家”,共11人组成的大赛评委团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以来自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的教授为代表的艺术派,和以来自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部中国城市车辆专家委员会、恒通客车等单位的行业专家为代表的技术派,就哪幅作品应该获得大赛金奖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讨论的焦点在于,客车设计大赛金奖是颁给能依据现有客车制造水平实现生产的设计作品22号;还是选择当前客车法规无法允许上路,但设计理念前卫、对未来产品具有前瞻性意义的设计作品115号。双方各执一词,讨论激烈。透过表面矛盾,其深层意义是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交锋中,哪种选择更适合中国客车的未来设计路线?哪种能成为中国未来客车设计水平快速成长的道路?
艺术派:为理想化作品抗争
就连恒通客车总经理邓平也没有想到,此次由他们携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举办的首届“恒通杯”中国城市巴士设计公开赛,从2007年8月启动以来,会受到如此多的关注。邓平在会上坦然:“城市巴士设计并不受到大众的关注,举办这个活动之初我们对于能否成功很是担忧。但是汽车设计业和客车行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和一幅幅优秀作品的出现,使我和参赛评委对参赛情况非常满意。”
这其中,新一代年轻人参与城市客车设计的热情让邓平深受鼓舞。据组委会介绍,共收到了来自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78所高等院校、10多所汽车设计机构,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外院校近300多名选手的报名申请,有效作品168个;官方网站及发布公开赛信息的各网站共接到逾30万次的访客点击。这些城市巴士参赛设计作品虽然大多数来自于高等设计院校学生之手,作品不乏稚嫩,但也出现了令人惊喜之作。以115号参赛作品为例,该设计注意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将客车车灯设计为中国传统珍宝绿如意的外形,表达了吉祥如意之美好祝愿;而且注意到人与车的统一,进行了大量人性化设计,例如将乘客扶手设计成立交桥螺旋式向上楼梯,方便不同身高的乘客扶握。
前来观摩作品的RCP法国艺术公司、公共交通整体设计董事长黑金娜对参赛作品表现出来的无限创意表示由衷的称赞:“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一定要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民族个性进行创作。此次公开赛上有非常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例如如意、京剧脸谱、舞狮等这些创意出现在客车设计里面,是非常可喜的一件事。”
但是,正是对中国现有客车的设计、制造模式的大幅突破,也使得115号作品能否夺冠成为艺术派与技术派争论的焦点所在。115号设计的城市客车采用似水天连接的窗和门,安装大幅通透玻璃,车厢玻璃与车底距离甚至低于600mm,这些都超越了目前中国客车的制造水平和设计想像力,更无法满足国家对于客车安全法规的强制性标准。出于更看重设计的创意,以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童慧明教授为代表的艺术派人士,还是对115号作品赞不绝口。童慧明教授说:“虽然作品对现有工艺技术水平提出了挑战,但其中的很多细节为中国现今的巴士设计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野,从设计角度看,我更喜欢此幅作品。”
“除了将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相结合外,该幅作品还能够重视到对乘客的人文关怀上,例如使用金属弯管制作成螺旋式扶手,方便不同身高乘客抓扶;注意到城市巴士大容量的承载特点,借鉴地铁大通道式乘车方式,只在车辆一边放置座椅,满足更多的乘客乘车。比起那些更侧重实际的客车设计作品,这个设计元素的应用对于未来的客车设计是具有可借鉴和指导意义的。”童慧明说。
尽管在讨论过程中,艺术派们已经意识到115号作品与现实的客车制造水平和法规标准相距甚远,但艺术派坚持的鼓励开拓性创新和针对未来可尝试性探索的原则,让这些教授们很难割舍对这份作品的极度热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严扬就表示:“客车设计大赛不等同于客车新品设计比拼,应更注意到当今社会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因此在这点上现实性和未来性并不是矛盾的。也许只是个时间的问题。正如几十年前很难有人会想到电视和投影仪进入人们生活一样,也许有一天这样的客车会成为现实。”
技术派:拒绝设计空洞化的妥协
虽然115号参赛作品受到了艺术派的一致好评,但是不具备可操作性的现实,却让技术派专家们无法推崇。115号设计的大幅无接缝玻璃,在现有的客车制造工艺状况下无法生产和安装,即使可以实现,大幅玻璃的成本也制约了此款产品实现产业化。
因此,在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博士丁良旭、建设部中国城市车辆专家委员会教授级高工张炳荣及恒通客车总工程师万昶眼中,此次城市客车设计大赛金奖获得者的作品应该贴近现实。“我认为金奖应该授予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中国客车行业技术的努力,可以实现的客车设计作品,这样才对中国客车工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才能使这次设计大赛免于纸上谈兵”。丁良旭如是说。
丁良旭表示,从此次参赛结果看,巴士文化已经影响到了学校,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来,也成为大赛的成果之一。但是从参赛作品看,由于作者大多数是美术院校的学生,难免出现作品设计跟现有客车制造水平和政策法规脱节的现象。他坦言,作为一名专门搞客车检测的技术人员,他欣赏115号作品在客车设计上实现了一种突破性探索。但是从技术角度来说,他并不推崇。他解释道,115号作品考虑到公交客车大容量的承载特性,只在车辆内部一边安装座椅,而另一边空置,这种大通道设计对车辆安全性提出了挑战,因此不会成为客车产品设计可采纳的方案。为了保障客车的安全性,通透玻璃也是不被允许应用的,这些创意对于真正的客车设计开发并不具有实际意义,相反还破坏了车辆的安全性。“不管标准要不要求,我们都不能牺牲客车的安全性”。丁良旭斩钉截铁地表示。
丁良旭对参赛作品的某些元素给予了肯定,他认为这些来自学生之手的作品,从外形设计到内饰布置已经突破了中国客车目前的设计理念,甚至有些作品制作精良到超乎专业人士的想像,只需经过稍加修改就具有实现从草图到模具化的可能。他坦然最喜欢接近现实类似22号的设计作品,理由是虽然从外表看中规中矩,但是在细节上处理得很好,虽然不是专业人士的作品,但是局部造型的比例、结构都是符合客车设计要求的;同时又没有拘泥于现有客车的外形设计,添加了一些时尚元素。
“这样的作品虽然目前并没有面世,但是经过我们客车行业人士的努力,通过我们各方面的协调处理是可以实现的”。丁良旭如是说。也许是对于现有客车制造水平的精准把握和不拘泥中国现有客车制造水平的探索尝试,使这款介于创新与现实的设计作品赢得了技术派的认可。
客车设计:现实和艺术之间究竟有多远?
在参加了此次“恒通杯”后,很多人既感叹我国艺术院校学生开阔的设计思路,也同样充满了疑问———具有前瞻性艺术作品的创新思维是否应当被我国客车企业所吸纳?
一直以来,中国客车企业在客车产品的设计上更多地停留在对现有产品外形的开发上,而鲜有针对未来客车的设计作品。这不仅阻碍了中国客车设计对于未来的探索,制约了中国客车现有的设计的水平,也导致了目前很多客车产品至今都无法摆脱外来客车的影子。
黑金娜说,从设计大赛中我们看到三种类型的客车设计:一个是现代的客车,即现在行驶在大街上的汽车,也许设计作品将某些元素进行了修改,但总体而言还是目前在街上运营的巴士;第二种设计作品是明天的巴士,这样的作品经过我们技术的突破有可能会令其出现在奥运会或者世博会;第三个是未来的客车,这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我们应该选拔为未来着想的设计师。这个未来不是一年或者两年,而是5年或者8年以后。这些来自于设计院校的学生们虽然没有真正地投入到市场中,导致了他们的作品有很多不成熟之处,但这也是他们的可贵之处。我们应该不断开拓他们的优势,倡导处于行业前沿的客车企业通过对技术的改良实现前卫的设计,使他们设计的作品投入到生产当中来。
从这几年国内的客车设计看,中国客车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正在加强,中国客车不再被评价为一味的模仿,正在创造出自己的特色。从近两年客车企业推出的客车产品来看,公交客车的方基调,公路、旅游客车的流线型、大气,形成了我国主流客车外观造型的特点,像厦门金龙推出的XMQ6129Y、苏州金龙与意大利工业设计公司合作设计的KLQ6127Q客车等。依靠造型设计的创新、突破,也成为客车企业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形象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许这些设计出让评委们感叹不已作品、来自艺术院校设计系的学生们至今仍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城市客车,更不知道城市客车生产要受到怎样的法规制约,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将设计理想融入到城市巴士设计中。创新、动感和激情应当是未来客车设计的基本准则,深入仔细研究市场需求和探索客车设计技术,创立中国客车的设计风格或特征,这才是中国客车工业走向世界的路径。
也许,在艺术派和技术派激烈争锋中,与其抱着舍我其谁的态度,不如共同选择一条能切实引导中国客车设计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道路。
|
对 汽车与公路设备 有何见解?请到 汽车与公路设备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