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与航天设备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创造”的典范 |
|
http://cn.newmaker.com
1/3/2008 4:22:00 PM
中国工业报 邱久生
|
|
“嫦娥”、“神舟”的升空,至今还让人激动不已。那隆隆升起的,是我国航天事业在世界宇航界的地位,是日渐强大的军威和国威,是蛰伏已久的民族自信与骄傲!
五十多年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先后研制发射了80多颗卫星、6艘神舟飞船,104次成功发射长征品牌运载火箭,同时还将近30颗国外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形成了我国自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东方红系列卫星、神舟载人飞船、“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等系列航天产品,在性能和可靠性等方面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树起了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航天科技”何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的结果。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内外大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决定研制“两弹一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航天科技工业把力量集中到发展实用、急用的应用卫星上来,实行军民结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作出月球探测工程、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航天事业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是航天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是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结果。航天技术是战略性、尖端性高科技,是花钱买不来的。面对外国的技术封锁和各种困难,广大航天工作者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始终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攻克和掌握了一项又一项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带动了近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等基础学科探索的深入,带动了系统工程、自动控制、推进技术、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和工业技术的创新发展,带动了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光电子以及通信、遥感等产业的兴起,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了我国高科技产业群体的形成和发展。他们吃着玉米面、白菜、土豆、胡萝卜,在山坡闲置的厕所里做出了我国第一台姿态控制发动机,用国产酒精做出了导弹发射燃料。他们头顶烈日,风餐露宿,在戈壁滩上,一次次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地完成了研制、试验、生产任务。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智慧、热血和生命铺就了通往太空的成功之路,圆了华夏儿女千年飞天奔月梦。
三是全国各领域大力支持、团结协作的结果。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说,直接参与该工程的科技人员有近200个单位、1.7万多人,间接给予支持的单位和个人则不计其数;直接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工作的研究院、基地、研究所一级的单位就有110多个,配合参与这项工程的单位有3000多个,涉及到数十万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参与航天工程研制的单位和科技人员始终做到局部服从全局,部分服从整体,当前服从长远,形成了统一的决心、统一的意志、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行动,这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铸就了航天事业的辉煌。
远在万里之遥、系统庞大、结构复杂的“嫦娥一号”,我们都能娴熟驾驭于前,那么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其他制造业,为什么不能在一些关键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是人才匮乏?我们没有第欧根尼白天提灯找人的窘境;是科研人员没有献身精神?万户(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个为航天事业献身的人)并不孤独,与他“同行”者而今大有人在。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某些领域一直爬行在发达国家的后面?“航天科技”为我们树立一个“中国创造”典范的同时,也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中国创造”的启示!
愿这一典范和启示能照亮我国自主创新、富民强国的道路。
|
对 航空与航天设备 有何见解?请到 航空与航天设备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