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与服务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国内企业“走出去”应慎行 |
|
http://cn.newmaker.com
12/6/2007 9:43:00 AM
李树花
|
|
庞大的国内市场培育了一批本土企业巨头,当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时,不少企业开始眼睛向外,到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投资设厂,迈上全球化之路。但是,“走出去”的效果如何呢?有海尔在美国站稳脚跟、联想成功并购IBM电脑业务等经典案例,但失败的例子也为数不少。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障碍是市场需求的复杂性。在欧美发达国家,各种商品普及率较高,顾客消费心理较为成熟,更加讲究品位、品牌等“软功能”,对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国家的原创品牌,不易产生持续的信任。要占领发达国家市场,需要付出巨大的营销代价。像日本丰田、索尼,韩国的三星、现代这样的跨国集团,刚刚进入欧美市场时,也是低质低价的代名词,经过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的努力,才赢得市场认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文化、消费心理和购买能力各有不同,整齐划一的“大路货”难受欢迎,需要针对当地市场设计出更加适合的产品,市场开拓十分不易。
第二个障碍是商业环境的差异性。发达国家市场规则较为健全,在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社会责任等方面有着严格标准或不成文的惯例。我国真正发展市场经济不过二十多年,各项市场规则尚在完善之中,相应地,国内企业也缺乏对商业规范的了解和执行能力,一旦进入国外市场,容易产生因误解而违法的情况。另一方面,中、西方工作和生活传统存在巨大的差异性,中方管理高层能否成功融合西方企业文化,包容企业员工,是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第三个障碍是企业实力上的悬殊。在国内,拥有几百亿元的资产与营业收入就可算是大企业了,但与一些动辄资产数百亿美元的跨国巨头相比,仍然相差不少;在技术积累、营销策略、公司治理等方面,也显得实力不足。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跨国巨头也在许多国家实现了本地化生产,而且品牌号召力强,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国内的名牌企业走上国际后,一切都要从头做起,容易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危机。如果国内企业不顾自身实力,盲目走向国际市场,分散了宝贵的企业资源,国际市场没有抢到,国内市场份额也被抢去不少,“走出去”可能反而成了企业衰落的导火索。
“走出去”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要审时度势,慎重决策。实际上,国内市场上已经汇集了众多国际巨头,在许多消费品领域,国内市场比国外更加激烈。把国内市场做好、做扎实,比不切实际地“走出去”更加重要,也更加稳当。当企业确实拥有了相当的技术、经验以及足够的资金,在国内市场接近饱和时,再“走出去”,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
对 管理咨询与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与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