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工机电网 在线工博会 我的佳工网 手机版 English
关键字  
  选择展区 >>
您的位置: 首页 > 电力设备展区 > 发电站设备展厅 > 新闻 > 正文 产品 会展 人才 帮助 | 注册 登录  
发电站设备
 按行业筛选
 按产品筛选
本产品全部新闻


e展厅 产品库 视频 新闻 技术文章 企业库 下载/样本 求购/论坛
  市场动态 | 技术动态 | 企业新闻 | 图片新闻 | 新闻评论 佳工网行业新闻--给您更宽的视角 发表企业新闻 投稿 
上海汽轮机有限公司
首页 | 公司介绍 | 产品与服务 | 新闻 | 技术文章 | 联系方式
上汽轮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调查 11/28/2007 2:36:00 PM
欢迎访问e展厅
展厅
1
发电站设备展厅
电力锅炉, 汽轮机, 水轮机, 燃气轮机, 核电设备...
编 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我国企业近年来在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指导下,正积极实践在开放市场环境下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培育技术创新能力。日前,在业内权威专家原机械部副部长陆燕荪建议下,本报组成调研组专程赴上海汽轮机厂有限公司调研,所获颇丰,深受启发。现将调研报道分今明两日连续刊发,望读者关注。

调研背景

1. 自主创新,作为国家发展道路提出以来,已经成为主流舆论的共识和导向,并在实践中广泛提倡和强调。而当自主创新成为一面旗帜之后,有一种穿衣戴帽的虚夸粉饰之风渐起,凡有关企业的宣传,无论其真伪虚实,言必称自主创新成果。同时在一些关键节点上,也存在着认识误区和混淆。比如,什么是真正的自主创新?国产化是否就是自主化?引进、消化、吸收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本质的不同吗?等等。

我们认为,企业自主创新有其科学性和规律性,如何在操作层次上真正理解和正确界定“自主创新”,并且将具有典型意义和启示作用的实践案例收集总结出来,对于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的指导,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从目前的实践看,特别需要在理论上提出能真正指导实践的方法和路径,和准确理解、判断的尺度,并在政策层面上对企业如何自主创新形成共识和推动力。

2. 上海汽轮机厂作为调研对象具有典型意义。

首先,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而我国又是世界上最具增长力和增长规模的电力市场。重要的是这个市场多年来作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在管理上坚持了国家利益最高的原则;

其次,我国电力制造行业几十年来发愤图强,积极引进技术,坚持消化吸收再创新,抓住了市场机遇,成为国内重大装备制造领域中,能与国际先进企业“同台唱戏、比肩高歌”最为突出的行业。而行业中有“三大动力”之称的上海、东方、哈尔滨三大发电设备企业集团,作为国家队在行业崛起的过程中成为主力军;

第三,具有54年历史的上海汽轮机厂,是上海电站设备集团中的核心企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该厂经历了引进与合资的典型过程,发展成为具有独立设计开发能力、拥有世界先进技术和装备、创造了十项中国第一、能生产从工业汽轮机到100万千瓦大型火电、核电多系列的汽轮机和燃气轮机,2006年实现产量达3600万千瓦的现代化大型企业。深入了解上海汽轮机厂的发展,特别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实践,对贯彻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具有现实意义。

3.为了对上海汽轮机厂自主创新模式进行深入了解、完整叙述、客观分析、准确评价,能够从一个典型行业的典型企业个案中,总结近30年来的实践经验,找寻中国企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特点与规律,我们专门邀请了对中国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路径与方法有着深入研究和影响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路风教授,以他为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所作的研究成果《产品开发平台:实现自主创新的基石》,对此次调研进行理论支持,同时路风教授的两位在读博士作为成员随调研组一起赴上海汽轮机厂采集访谈,也对整个调研报告的形成作出了积极重要的贡献。

问题提出

4.上海汽轮机厂始建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汽轮机制造基地,业内公认的“我国汽轮机生产摇篮”。

现任总裁顾伟先生将上海汽轮机厂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1981年,自力更生阶段。其间经历初始的创业,向苏联的引进和学习,进而自力更生,从小到大一步一个台阶,作出了从6~300MW六个功率等级,凝汽、抽凝、背压、抽背、工业驱动五种类型,中压、高压、超高压再热四个参数等级的电站汽轮机产品系列,同时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汽轮机设计制造系统,培养了一支汽轮机设计制造队伍。

第二阶段:1982~1995年,引进技术阶段。通过引进大功率等级机组的两个典型产品———300MW和600MW的制造技术和产品的部分设计技术,使企业产品设计制造技术水平开始与国际接轨;同时也开始以自己的力量对这两个产品进行了优化设计工作,包括在汽轮机计算机控制和长叶片开发这两个关键技术方面赶超了原引进技术,积累了数十项具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攻关成果,这一点尤为重要。

第三阶段:1995~2003年,中外合资阶段。1995年12月上海汽轮机厂与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合资组建由中方控股的上海汽轮机有限公司,1999年西屋公司股权转为德国西门子公司,中方股比68%,德方32%。在“站在巨人肩膀提升”的战略目标下,建立起具有先进水平的现代汽轮机开发体系。

第四阶段:2003年以来,实现赶超阶段。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实现了三大飞跃———从引进技术到合作设计开发,到大规模自主创新,到与国际巨头比肩合作竞争,迅速占据世界汽轮机产品技术的制高点,成为国际上最大的具有先进水平大功率600~1000MW汽轮机制造企业。

5.对上海汽轮机厂的认识,是从以下几个问题开始的———

第一个问题:上海汽轮机厂是我国大型发电制造企业中第一个中外合资的企业,12年来经历了与美国西屋和德国西门子两个合作阶段;引进技术的经历则更长些,从80年代初算起来,已逾四分之一世纪。那么现在这个企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企业,是否具有自主创新的能力?

第二个问题:如果上海汽轮机厂是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与优势的企业,那么他们是如何搭建自己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的,他们的模式有什么特点?

第三个问题:上海汽轮机厂的经验可以对其他国内企业提供怎样的借鉴,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方面、在核心竞争优势的提升方面、在从竞合到赶超的战略设计与执行方面等等,是否具有典型意义?

第一:自主创新企业的标志

一个企业是否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关键看它是否具备“产品开发平台”。因为,“技术进步是通过产品形式而实现的”。

产品开发平台指的是以产品开发为目标的技术活动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产品序列、专业研发团队和技术支持系统。

———路 风

6.关于产品序列。上海汽轮机厂目前在火电机组研制方面,拥有自己完美的产品序列,同时在核电、燃气机组研制中,也具备先进的产品储备。

———1000MW:超超临界汽轮机,具空冷、抽汽、纯凝式功能。2006年已有2台单轴超超临界1000MW机组成功投运,另2台今年9月业已交付,并正在争取11月实现双投运。这4台100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堪称是目前世界火电机组的“顶级皇冠”,比目前全球不到10台投入运行机组具有更高的参数性能及技术水平。而上海汽轮机厂已交付运行和已下订单的有34台。

上海汽轮机厂的产品序列递进演化,与路风教授对产品开发平台演进动力的描述十分契合。路教授指出,随着企业系统集成能力向知识深度与广度的发展,其产品开发平台从产品Ⅰ向产品Ⅱ而产品Ⅲ递进。上海汽轮机厂近几年自主开发形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亚临界、超临界、大型热电联供、空冷等不同功率等级、多功能、多品种的产品。同时还在研发方面形成三个主导技术设计平台:一是基于引进西门子技术的设计平台,支撑了从2003年以来的高端产品研制;二是基于引进西屋技术的设计平台,经20余年消化吸收具备再创新能力;三是前苏联、捷克的冲动式技术设计平台,已经成为企业技术组织结构中的基本记忆。

汽轮机作为一种大功率的动力机械,涉及到计算高速气动力学、高温、高压、高转速、高应力的强度振动力学、自动控制、大型铸锻、大型精密数控制造、新材料领域一系列最前沿的技术,因此动力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综合工业技术水平的高低,目前世界上仅少数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才具有大型动力装备的独立开发和制造能力,上海汽轮机厂以他们整齐的全产品序列,具国际先进水平的40多种新产品机型,当之无愧地进入到这个阵营中。

7. 关于专业研发团队。上海汽轮机厂现有员工3283人,其中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分别为472人、429人,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366人。

这个企业的专业研发团队具有50年的底蕴。我国的动力装备业与航空航天一样,从五十年代起国家就进行了大量持续的投入,建立了完整的人才、研发、试验体系。上海汽轮机厂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代表人物是戚荣普副总师,他参与并领导了国内引进捷克技术、上海汽轮机厂试制第一台6000千瓦电站汽轮机的工作。有趣的是,戚荣普当年所受的教育与训练,来自于西方国家;而他所从事的则是引进东方技术的活动。这对于后来他们跳出捷克斯洛伐克技术框框,结合中国实际自行设计制造中国第一台1.2万、2.5万、12.5万、30万千瓦等各种容量及类型的汽轮机,恐怕都有所助益。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上海汽轮机厂经历了完整的产品自主研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培养出一批优秀技术人才和一支成熟的设计队伍。而对这支队伍倍加珍惜,是企业技术能力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这个企业的专业研发团队具有内在的组织凝聚力。调研期间,接触了企业数代科技人员,其中有现已退休,但仍在一线辅助年轻人的老技术骨干主任工程师彭泽瑛,有总工程师何阿平,以及技术信息中心主任陈婴、设计研究所副所长阳虹、设计研究所所长助理蒋浦宁等等,他们从60多岁到四五十岁到二三十岁,在年龄层次上呈现出良好的递进组合。访问中,阳虹女士提到与彭泽瑛老的师徒关系。而在企业研发体系中,一直注意采用老带新、长助幼的方法,使一些多年积累的经验在组织中植入和延续。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这个企业的技术口向本企业乃至电站集团、电气集团的主要领导岗位输送了一些高端管理人才,如企业现任总裁顾伟,前任总裁张素心(现任上海电气集团股份公司总裁助理、产业发展部部长),电站集团常务副总裁朱斌,前任总裁、现任上海电气集团总裁黄迪南等等,事实上对企业研发团队的自信与自励都给予了重要的精神支持。

这个企业的专业研发团队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上世纪90年代,他们紧紧抓住亚临界300MW机组的三步优化,以自主设计的905叶片取代引进的869叶片,培养了一批设计骨干;“十五”期间,他们抓住高效燃煤发电,超临界600MW产品、空冷汽轮机系列的自主开发,一系列抽汽、超临界、空冷600MW机组我国电力工业主力机型,又培养出一批青年技术骨干;“十一五”期间,在超超临界100MW领域,实现了自主研发产品能力的突破,在现代汽轮机开发平台上培养了精通CAD、CAE、CFD、FEA技术的科研创新队伍和复合型人才。企业的同志告诉我们,设计人员算热平衡图,西门子的技术人员按8小时一张定额,而上海汽轮机厂工程师是半小时一张。

这个企业的专业研发团队还具有自信和自强的特质。动力工业涉及国家强大与安全,爱国主义其实是国际动力装备业的基本规则,东西方各大国无不例外。因此国内动力装备企业,也都具有极强的使命感和奋发图强的精神。上海汽轮机厂虽然有着合资经历,但也一直是在对方“不培养竞争对手”的压力下成长壮大的。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中年技术人员罹患癌症,查出来已是晚期,之前他一直带病工作,直到住院前一晚,还在为一个技术难度很大的项目工作着。第二天他的同事收到了一封信,他在信中仔细地交代了手里的工作,然后写道:再见了STC(上海汽轮机有限公司),不能再和同志们并肩战斗了,非常遗憾,也非常牵挂厂里,希望同志们再接再厉,为企业、为国家的装备制造业继续奋斗。在我们离开上海汽轮机厂的时候听说这位工程师病情仍在恶化,但他的精神却感动着身边所有的人。

8.关于技术支持系统。包括有形的技术支持系统、无形的技术支持系统,以及外部技术支持系统。在此主要分析上海汽轮机厂有形和无形的技术支持系统。

有形的技术支持系统包括环境设施、工具、设备等;无形的技术支持系统则是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及组织系统。

“权正钟叶根铣”的故事。上海汽轮机厂的叶根槽加工车间平时并不对外开放,因为这个不大的车间里有着分量很重的东西,叶根槽加工是汽轮机制造环节中技术要求非常高的环节,而且这个车间的设备绝大多数是国产的,甚至是本厂自制的。在汽轮机车间徐自忠主任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叶根槽车间,也第一次看到以中国设计者名字命名的床子:6台正在工作的叶根槽铣床,有5台是郑重地将“权正钟”名字铸在机器上的,据说这在全国同行业也是第一次。

徐主任告诉记者,权正钟是上海汽轮机厂工艺处的一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3年企业开始面对电力工业大发展的形势和手头井喷式订单的压力,解决汽轮机转子叶根轮槽铣生产瓶颈口,成为当时企业生产的关键。如果到国外采购需3000万~4000万元人民币,而且两年后才能投入使用。为此,公司成立了以劳模权正钟为总设计师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攻关小组,从图纸设计到零部件加工、数控程序编制到安装调试成功,只花了120天的时间,成本费仅200万元人民币,其加工精度和速度甚至好于进口设备。

丁健宝的故事。在汽轮机车间的大型数控铣床区,我们看到一位穿着工装的老者,他的身躯已经有些佝偻,却在大型设备周边匆匆来去,一副全神贯注的样子。徐自忠告诉记者,这个人就是厂里的全国劳模丁健宝,他说,丁健宝这个人是上海汽轮机厂的一个“宝”。丁师傅对数控机床的钻研到了痴迷的程度,对机床的了解可以说是明察秋毫。多年来丁师傅在一线看床子,几乎每天只睡4、5个小时的觉,凡是机器出了故障,大家都习惯请他帮忙。现在鉴于丁师傅年事已高,车间安排他担任“这8台大型数控铣床总领班负责人”。徐主任说这个岗位很适合丁老师傅。

彭泽瑛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引进美国西屋公司技术时,企业的计算机程序采用与美国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美方安排了6个月的计算机语言培训,而彭泽瑛却用几天时间就逐句逐条地解读了西屋公司经典的热力计算程序;更使对方吃惊的是,他还在程序中发现了不少错误,完全打乱了美方的培训计划。上海汽轮机厂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精神和技术水平感动了西屋公司的技术人员,在随后的计算机程序转让及培训中,他们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为了尽快掌握消化引进技术,在国内新的计算机没有安装前,大家没有等待,而是夜以继日地工作,几乎以每个程序几天的时间将热力计算、轴系扭振、叶片强度振动、通流部分自动优化等FORTRAN程序重新用ALG语言改写,打成穿孔纸带,在老式的计算机上使用,为消化应用引进技术争取了2年时间。在国内计算机上马,第一台引进300MW机组试造时,彭泽瑛和同事们已提前完成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把目标瞄准了下一步的改进优化。他们分析了世界汽轮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不迷信、不崇洋,找出引进技术多方面的差距,有计划、有目标地掌握、融会贯通了整套先进的气动、强度振动设计技术,开始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进行优化,以6个月时间完成了美国工程师2年的工作量。在引进技术5年后,上海汽轮机厂的工程师就已经站在西屋公司的讲台前,向西屋专家自豪地介绍中国工程师自行设计的、比原引进技术更先进、性能更优、更长的长叶片。在随后的北京两部专家评审会上,他们编写了引进技术三步优化设计和905长叶片设计等6本专题报告,经过全面的技术答疑和论证,被誉为是国内汽轮机开发最为详细、完整的设计报告,为90年代争得国内市场作出了贡献,并先后获上海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通过上述对上海汽轮机厂的产品开发平台构成要素的逐一分析,不难得出本文第一个问题的肯定答案:上海汽轮机厂是个具有自主创新动力、能力与优势的企业。

第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

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是中国工业企业长期需要的,而且是可以受益的。所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为我国政府主张的自主创新三个模式之一。

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是两个本质不同的模式,而是否具有自主产品开发平台,成为两者之间的关键变量。

———路风

20余年来,上海汽轮机厂经历了三个具标志性意义的技术引进:第一次是1981年,原机械部电力部组织的300MW/600MW技术引进;第二次是1995年与西屋合资时的技术转让;第三次是2003年开始与西门子公司的三次超超临界技术转让。

虽然学习外国技术对后进者来说是必要的,但如果不能从依赖外国设计的生产模式(亚产品层次的学习)过渡到自主产品开发(产品层次的学习),一个企业就不可能获得技术能力。从上海汽轮机厂的经历看,有如下经验使他们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没有丢掉自己原有的产品技术平台,并且不断学习、积累和提升自主能力。

9.经验一:边学边干的组织学习路径。

一般的技术引进,囿于外方的限制与戒备,以及中方企业的局限与理念,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造成了一系列被动的局面和结果。上海汽轮机厂的引进,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是基于自己产品设计平台的积极学习,而且是边学边干。

主任工程师彭泽瑛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在接到×××电厂的1#325MW火电机组和巴基斯坦木扎法戈电厂的4#320MW火电机组订单时,上海汽轮机厂还没有相关业绩,有些技术难题还需要攻关。当时企业已经和美国西屋达成引进技术的协议,所以企业送去美国培训的技术人员,是带着实际设计项目去学习的。当然他们的这个边学边干的项目,应该算“地下活动”。

现在已经是企业设研所副所长的阳虹,当时作为厂里选拔的技术人员,在西屋进行了三个月的培训。她调侃说,当时的工作状态很刺激。因为,白天听西屋的科研人员授课,到了晚上这个派出去的团队就要集合起来研究自己厂里带来的两个新产品设计项目。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记下来,第二天上课时再向西屋的老师请教。培训期间每天做总结,做档案,进行小组交流,整理思路,制定程序说明书等等。就是在这样的学习工作状态中,他们硬是把这两个项目的技术难题啃了下来。

后来,当上海汽轮机厂将这两个项目最终研制完成,并请西屋相关专家来做技术鉴定时,“他们张大了嘴巴,瞪大了眼睛”,对自己学生的技术水准“非常的惊讶”。“那次我们带着项目在西屋学习收获很大,也可以说这两个项目在上海汽轮机厂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彭泽瑛忆起那段经历还很欢喜。

当时美国人判断自己的电力市场已饱和,因此做出了逐渐出售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战略选择。所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引进西屋技术并与其合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些机会,拿到了一些技术,学到了很多东西。其时,正是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并开始进入汽轮机设计制造领域时期,美国西屋公司正处在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前沿。因此,企业着眼于提升计算机技术,一是实现了产品设计的计算机化,引进了100多个计算机设计程序;二是成功地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掌握了汽轮机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技术,使之20多年来始终保持与国际先进技术同步发展;三是数控加工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较差和性能较低的问题。

10.经验二:边引进边改进的抱负传导方式。

虽然在近30年经历了三次大规模技术引进,但上海汽轮机厂制造的机组“没有原型机”概念,他们说:“我们不是从零开始,不是盲目的全盘接受”,而是坚持“以我为主,在既有基础上前行”。以我为主,作为植入企业文化理念和精神境界中的抱负,以边引进边改进的方式薪火相传。

上世纪80年代,引进第一套机组制造后,马上对引进机组进行优化设计。相对于大刀阔斧的改进方式,他们采取了小步快跑的方式,通过“三步优化”设计,不但提升了自主开发能力,而且“逼迫”外方参与对原技术的优化工作。而在两个对方不转让的核心技术(长叶片设计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研发中,完成了超越引进技术的自主开发,确立了上海汽轮机厂在300MW、600MW两个主力机型制造领域内自主开发的地位与能力。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企业与西屋合资并全面引进西屋技术,即对引进产品和技术再次进行大规模的更新换代,借助于双方进行了3次亚临界、超临界600MW产品的联合设计,先后自主设计制造了40余种各种参数、各种功率、热电联供、空冷、工业驱动等性能达到当代国际水平的新产品,完成了17个新的汽轮机模块、12个长叶片系列开发、39种新一代机型的设计开发。

在这里,建立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汽轮机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平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海汽轮机厂半个世纪以来产品发展可浓缩为“20年2个产品”和“7年40个产品”两个明显不同的线索: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以近20年时间进行125MW、300MW两个产品的自主设计、不断地完善、改进、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初又是近20年时间进行引进型亚临界300MW、600MW两个产品的消化吸收、完善、优化。不少技术人员终生围着一个产品,完善的产品代号由A、B、C、D、E、F、H、K排列。从2000年到现在的7年,各种新产品、新机型像井喷一样,以一次开发成功、技术一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面貌全面进入国内、国际市场。

而这个巨大变化的重要技术支持是通过1995年合资的机遇与自身的努力,成功地建立了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融合了当代最先进技术的现代汽轮机设计制造平台。

该系统的建立始终是企业几代人的努力目标。远在上世纪80年代,引进西屋300MW、600MW机组时,上海汽轮机厂最早、最全面地对计算机程序进行了消化和吸收应用,在按引进计划,新的计算机中心没建立前,就主动组织力量,将主要的计算机程序转化到当时老的计算机上,提前2年开始了引进技术的消化。20年来他们始终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进行系统软件的开发和提升。

目前该系统集中了西屋、西门子和上海汽轮机厂3方面技术体系的计算机程序,如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基本无保留地引入了美国西屋公司用于汽轮机开发的所有计算机程序系统(当时被西屋称为“皇冠上的宝石”);又如2003年后引进西门子超超临界汽轮机产品设计程序;再如自主开发的计算机程序系统以及最先进的国际商业程序,在产品开发中占据了半壁江山。

通过自主建立的计算机程序系统形成核心程序的开发、维护、前后处理、系统运行和管理的能力,该开发技术平台的规模、功能、自动化程度、水平达到外国公司相同的水平,在国内处在明显领先地位。

11.经验三:边改进边创新的能力传导机制。

注重在引进技术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进行再创新。上海汽轮机厂每一次引进,都决不仅满足于按引进图纸制造产品,而是通过自主的二次开发将原引进的产品性能水平提升一步,并取得自主知识产权。

2002年国内电力工业由亚临界向超临界600MW机组发展时,上海汽轮机厂没有引进外国的产品,而是采用一系列先进技术对1995年合资的技术进行了更新,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临界600MW机组,设计技术、性能和运行业绩达到和超过外国公司产品(例如某日本公司的超临界600MW高压缸9级3D叶片,6级3D叶片,STC采用效率更高的高压11级、中压8级3D叶片,日本公司低压末级为1029mm长叶片,我们采用相似的1050mm长叶片等),该机型2年多来,相对日本机型,更是创造了连续36台机组一次投运成功,没发生过任何重大问题的优异业绩。正因为有自主产权,在2年时间内很快发展形成抽汽、空冷、660MW、680MW等多种型式及时满足市场的要求,总计订单超过70台;2007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出口国外(土耳其)的超临界600MW机组。

2003年超超临界技术开始在全球发展,上电集团决定引进1000MW超超临界技术。他们认真分析比较了近十年国际相关发展经验,决定放弃已有的、但实践证明在超超临界领域相对落后,且没有发展前途的技术和机型,而是按照最高标准、最先进、最具发展潜力的原则,选定引进了竞争力具有明显优势的产品技术。

他们在掌握产品设计技术以及国际工程结构数值计算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玉环4台机组的设计制造,以及随后外高桥Ⅲ超超临界1000MW汽轮机的联合设计制造,以不到3年的时间实现了该顶尖技术机型容量机功能上的超越。其重要标志是开始自主进行3个世界上最新、最先进、最大容量超超临界新产品的设计开发:第一是将现有玉环机组的容量增加5%,使机组的最大容量提高到1100MW;第二是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大调整抽汽流量的超超临界1000MW汽轮机;第三是开发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空冷超超临界1000MW机组;第四是正在进行世界上最大容量的单轴1200MW超超临界汽轮机的方案设计,上海汽轮机厂将具备最大机组的一系列独立设计和制造能力。

与调研组交流中,总裁顾伟说得好:“任何一个国家所需要的技术都不能完全从原始创新开始,需要并能够引进的技术必须积极引进,关起门来谈创新不现实。但同时也要看到,一国的现代化不可能用钱从国外买来。装备中国工业的重任终究要由中国自己的装备工业来担纲!”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进厂的大学生,现年46岁的顾伟是伴随着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二次创新整个历程而成长起来的,他的个人成长打上了企业历程的深深烙印。

顾伟认为,技术引进有不同的道路选择,上海汽轮机厂通过引进技术,提升了自己的核心能力,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而上海汽轮机厂的上述三条经验———边学边干、边引进边改进、边改进边创新,姑且称之为“三边经验”,很好地回答了上文第二个问题:他们的模式是如何搭建的,有何特点。

第三:具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启示

“以市场换技术”只在一种情况下才有可能达到目的,即由从事产品开发的本土企业作为引进主体,把引进的技术知识服务于自主开发。

———路风

12.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之路,是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上海汽轮机厂的道路亦很具典型性。

市场特征:中国电力市场近30年来,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目前总装机容量已达6亿千瓦,这在欧美日发电市场已趋饱和的背景下,尤显其重要。于是,在这个市场上,聚集了世界上所有顶尖的发电设备制造公司,中国企业在所难免地在一开始便要在这个市场上与高手过招。

行业特征:火电设备制造,国内最主要的有3家,上电、东电和哈电,号称“三大动力”,多年来呈三足鼎立的格局。三家企业均为国企,而几经演化哈电、东电现为央企,而上海电站集团则隶属于上海市国资委的上海电气集团。三家企业比肩而立各有长处,身处三线的东电产业布局显示出卓越的战略眼光,哈电则凭借深厚的能力底蕴纵横千里,上电集团以即有技术优势厚积薄发,力拔头筹。

用户特征:发电设备市场是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及政府主导的市场,因为装备对象都是国家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业主也多为大型国企。多年来,这个市场上进行的中外各方的博弈,堪称经典。先是以捆绑招标方式令跨国公司必须与中国企业合作参与重大项目招标,待国内企业在合作中学习并成长成熟之后,逐渐松绑,甚至以我为主。事实上,市场换技术的政策设计,在发电设备市场获得了正面的结果。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便不难理解上海汽轮机厂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了。

13.合资是为了竞争。

合资不是目的,最终在竞争中取胜才是目的。所以“以我为主”的坚持,在上海汽轮机厂的合资中尤为重要。

上海汽轮机厂是“三大动力”中惟一合资的汽轮机制造企业,当年决定出售股权合资,是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因为发电设备是国家重大装备,而上海汽轮机厂又是大型骨干国企,按当时政策是不允许外资进入的。但考虑到一是需要从资本市场引进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二是需要进一步获得先进制造技术,因此国家相关领导部门经研究决定,拿出30%的股份引进战略投资者。消息一出,即引来众跨国公司争购。美国通用电气董事长兼CEO杰克•韦尔奇,专程飞来北京,提出只要能控股51%,其他任何条件均答应。但中方高层定的调子很明确:中方控股,外方不得超过30%;货比三家,关键是要投入设计开放技术。最后西屋公司胜出,占合资企业32%股份(包括技术和管理)。

合资后,上海汽轮机厂抓住了全面引进的机会,边学边干、边引进边改进、边改进边创新,到2000年就有了以“三个产品”(全新的210MW两缸两排气机组;国产300MW纯凝机组的改造;125MW机组的改造)为代表的自主研发能力。这时西屋因管理问题和对未来市场的判断,将其电力生产系统出售给了德国西门子公司,于是上海汽轮机厂的合资方在2000年成为西门子。业内有人形容,西门子这是“拣了个皮夹子”———中国电力市场在2001年以来出现井喷行情,上海汽轮机厂增长强劲;西屋则因为握有上海汽轮机厂股权把自己卖了个好价钱,里外赚了;而上海汽轮机厂在合资中得到了什么?

曾任上海汽轮机厂总裁(现任上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产业发展部部长)的张素心说:由于较好地处理了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我们藉此提升了技术能力,打造了自己的产品研发平台,确立了行业中的地位。业内权威人士认为,由于西屋对技术转让的较开放态度,上海汽轮机厂通过合资在业内率先得到了全套的先进技术,甚至是三菱改造西屋的最新技术,使企业技术能力获得质的飞跃。

以某电厂660MW超超临界机组研发为例。首台套须与外方联合设计,但标投下来了,合作方出了个大难题:一是要高价,算下来做一台亏一个亿;二是交货期要延后6个月以上,甚至1年,且决不松口;三是必须按外方既有机组方案设计,决不能改动,而且提供图纸,国产化要延迟3年。面对巨大压力,企业决策层毅然决定以我为主、自主设计、加强交流合作。

设研所阳虹忆道,顾伟总裁带领大家几次开会研究,对技术难点反复论证,最后果断拍板:自己做!为此,阳虹、彭泽瑛一行立即赴德,把我们的设计以及合作交流的有关问题与外方进行深入而艰苦的洽谈,为自主研发进行了必要的准备。待夜以继日的工作有了头绪,蓦然想起已是大年三十,国内来了问候的信息,第一个是张素心,第二个是顾伟。“顾总还说,让我们除夕夜去吃德国大餐,回来他给报销。”阳虹笑道,那个春节过得挺好。

后来外方为上海汽轮机厂自主研发的能力和决心而折服,又希望深入合作,但660MW超超临界中间再热凝汽式汽轮机的设计制造已纳入以我为主、自主设计的轨道。

类似的情景,在上海汽轮机厂的许多项目中是常见的。在超超临界抽汽供热1000MW机组的项目开发中,西门子的技术体系和能力根本跟不上中国用户的节奏,又是上海汽轮机厂主动出击,充分发挥在抽汽机组方面的技术优势,与引进超超临界技术相结合,成功自主地攻克叶片通流部分设计、抽汽运行特性、抽汽阀配置、叶片强度、自动控制系统等几大关键技术。目前以上海汽轮机厂自主设计制造的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抽汽供热机组的设计制造已接近尾声。

在发展空冷超超临界1000MW机组时,西门子虽然有专门的空冷技术和业绩,但按外方先有全球的市场分析评估,再考虑技术投入的僵化程序,根本应对不了中国空冷机组的发展势头,其技术能力和进度不能满足前期的技术准备工作。上海汽轮机厂分析了空冷汽轮机的特点,以及在长叶片自主设计能力、经验、业绩以及技术投入方面的优势,成功地将自主技术与西门子超超临界1000MW的技术融为一体,以自主方式完成了世界效率最高、可靠性最好的空冷超超临界600MW~1000MW机型的技术准备。

又例如,在发展世界上最大单机容量的单轴超超临界1200MW汽轮机方案时,上海汽轮机厂已完全掌握了自主的设计制造开发能力。

与上世纪80年代我们引进亚临界300MW、600MW机组,以20年时间进行消化、改进、完善相比,上海汽轮机厂以不到4年时间,就具备了世界顶尖水平,超超临界空冷、抽汽1000MW、1200MW汽轮机产品的自主二次开发能力,正是长期技术能力积累和自有的技术功底的体现,也使外方不断修正对上海汽轮机厂的评价。西门子经过严格的论证,已将上海汽轮机厂作为其全球的合作伙伴,从2007年起将向国际市场大力推行上海汽轮机厂设计制造的亚临界300MW、600MW,超临界600MW、超超临界600MW、1000MW等系列产品。

上海汽轮机厂总裁顾伟说:“正因为我们自强的力量和自立的精神才使我们在先后多次的技术转让和引进中,不断积累和提升自身的技术功底,才能在不断的博弈和较量中提升自己。使合资双方达到由‘不培养竞争对手’转变为‘培养合作伙伴’的双赢关系。”

14.引进是为了赶超。

引进的目的不是跟随,而是最终超越。用上海汽轮机厂自己的话说,是“站在巨人肩膀提升”。而在数次重大引进中,牢牢把握对技术开发和研制的“控制权”,则是上海汽轮机厂深刻的体会。

一直以来,他们制定并执行了一条“掌握基本技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实现二次开发和超越”的技术发展路线。在经历了引进技术、合资合作之后,完成了产品技术的“联合设计”、“自主开发”、“国际合作伙伴”的三次重大飞跃。接下来,他们将研发超超临界1200MW等级汽轮机、百万等级核电汽轮机、超超临界600MW等级汽轮机、IGCC燃气-联合循环机组等具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

“2002年一次成功投运的联合循环汽轮机也为上海汽轮机厂的赶超战略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解”。三十出头的设计研究所所长助理蒋浦宁介绍说。当时国内还没有引进联合循环汽轮机的设计制造技术,但业主来征询上海汽轮机厂是否可以为GE公司的燃机配套提供联合循环汽轮机。

这台机组的特点是由于燃气轮机的进气温度达到1100℃以上,其尾气排放温度仍高达800℃多度,再去加热到蒸汽500℃以上,就可以再带动一台蒸汽轮机发电,因此循环热效率大大提高,达到了80%以上,被业内称为“绿色发电机组”。这种型式的汽轮机对机组的运行灵活性、安全可靠性、经济性的要求均比常规火电机组高,以往均是业主直接全套向外方采购,而且当初的引进技术并不包括这方面的内容。

幸运的是,上海汽轮机厂技术的消化吸收,设计平台的优化升级工作一天也没有停止过。看到联合循环的市场前景,公司立即以经验丰富的室主任陈倪挂帅,成立了一个平均年龄27岁的项目攻关组,蒋浦宁也是其中的一员。蒋浦宁说自己很有运气,年纪轻轻就干上了好项目。但做燃机国内都没有经验,连业主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招标期间往往是业主提一个要求,第二天他们就出一个方案,最后拿下了项目。接下来的研发设计对于这帮年轻人来说就更难了。时任总裁的张素心对大伙说,“你们就放心大胆地干吧,出了问题我来承担”。

从这一年的8月一直到12月,这支年轻的队伍集中办公,有问题一起商量讨论,除了去现场几乎没有离开过办公室。每天休息三四个小时,饿了就吃方便面。到了总装时,毕竟第一次心里没底,“我们安排晚上12点开干,怕万一装不上,影响太大。”总工程师何阿平在讲这个故事时笑着说:“虽然在检测调试中没发现问题,但是到了安装时心里还是发毛。所以定在夜12点往本体里下转子,一则是在企业里这是头台,如果失败会对大家情绪有影响。更为关键的是对这些年轻人的积极性会有打击,因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还很脆弱。”好在结果非常顺利,一次吊装成功,严丝合缝。

蒋浦宁的故事,让我们对上海汽轮机厂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与期待。这个由时任国务院四位副总理(朱镕基、邹家华、李岚清、吴邦国)签字批准的大型发电设备合资企业,长期坚持打造自己的产品研发平台,持续积累了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以创新为驱动力的国际化竞争型企业。

上海汽轮机厂的经验林林总总,关键一条就是坚持自强自励,“万众一心、爬坡登峰、追求卓越、勇做一流”的企业精神。有一个“链子拴大象”的比喻: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条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种场景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那时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

在中国企业界,不乏由于合资和引进而被“链子拴大象”的情况,当然这些企业被拴住的是创新精神和勇气,拴他们的也不是铁链子,而是自己的习惯思维。上海汽轮机厂的经验,应该对他们有很好的启示。

发表评论】【新闻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更多有关发电站设备的新闻:
·武重获东方电气超重型核电设备加工机床订单 4/6/2010
·突破技术瓶颈 核电“神经中枢”有望国产化 4/6/2010
·国电龙源为鄂尔多斯羊绒提供脱硫机组 11/28/2007
·二重为南汽生产的350MW空冷转子顺利出产 11/23/2007
·阿尔斯通为UniStar提供Arabelle涡轮机 11/22/2007
·南汽轮9E燃机首跨国门 11/16/2007
·接38亿水电订单 阿尔斯通在华战略升级 11/16/2007
·哈汽签订四台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 11/16/2007
·双拳难敌四手 电站锅炉业遭“十面埋伏” 11/16/2007
·[图]葛洲坝集团成功投产三峡工程第三台国产机组 11/12/2007
查看与本新闻相关目录:
·电力设备展区 > 发电站设备展厅 > 发电站设备新闻
上海汽轮机有限公司联系方式:
网址: Http://cn.newmaker.com/com11655.html 电话:86-021-64358331
地址: 中国·上海·上海闵行江川路333号 邮编200240

对 发电站设备 有何见解?请到
发电站设备论坛 畅所欲言吧!





网站简介 | 企业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English | Showsbee | 会员登录  
© 1999-2024 newmaker.com. 佳工机电网·嘉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