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与服务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危机困扰“中国制造”:争端升至政治层面 |
|
http://cn.newmaker.com
9/18/2007 1:19:00 PM
佳工机电网
|
|
香港《经济导报》2007年第34期暮宾/(提要)对“中国制造”产品安全性的质疑和责难,引发了一些国家间的连锁风潮,拒绝进口和产品召回事件纷至沓来,“中国制造”面临从未有过的深度危机。其实中国的出口产品有六成以上是外资公司和加工贸易的产品,这些按国外标准制造的产品,如今也备受狙击,受害的不仅是中国,也会累及各国。中国官方面对新危机,一方面以坦诚合作的态度与各国磋商解决问题,一方面实事求是查找产品问题,消除漏洞,力争把危机转化为契机,使“中国制造”在品质上再上一个档次。
今年3月份以来,国外对“中国制造”的出口产品,由过去的“反倾销、反补贴”忽然转变为“产品的安全性有问题”,这个以科学数据为依据的方式,虽然使中方难以反击,并也坦承存在一定问题,但随之而来的国外舆论的责难和渲染,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警惕。有报道称,“中国国内注入荷尔蒙的速食品让六岁的男孩长胡子,让七岁的女孩乳房发育”,“中国产品是死神”,“要在商品上贴上非中国制造的标签”……伴随著国外舆论的责难,对“中国制造”产品的拒绝进口和召回,引起了一些国家间的连锁风潮,“中国制造”似乎一时间陷入了深度危机。
对“中国制造”首先“发难”的是日本。日本的群马县宣布,他们在超市销售的中国产冷冻烤鳗鱼中,检测出了禁用的添加物“孔雀石绿”,进口商已经主动回收这批从中国进口的冷冻烤鳗鱼;继而是美国,在美国发现大量食品污染消息,猫狗因受污染的宠物食品中毒死亡。然后,在美国和英国召回超过一百万玩具火车,因为它们涂了来自中国的含铅油漆。再后,美国独立日的烟花被撤回,因为它们可能朝意外方向发射。在中国生产的40万支轮胎因为存在安全隐患,而被决定全部收回,并宣布拒绝进口或停止销售这些产品。由中国廉价货物填充货架的沃尔玛、乐购、森斯伯瑞等零售商场受到明显影响。美国参议院已经在举行听证会,打算限制中国产品进口。
其他国家也“群起而攻之”。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说,欧盟发现的半数假冒伪劣商品源自中国;日本也呼吁对中国产品要提高安全标准;新加坡、澳大利亚、巴拿马和多米尼加已经召回数百万枝中国制造的牙膏,据说当中含有危险水平的毒素二甘醇;中国的其他一些产品,诸如玩具、毛巾以及某些电器也受到相应波及,纷纷给以没收、退货、拒购或制裁。
“中国制造”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挫折,对中国企业的威胁在不断增加。
产品质量问题被夸大
有人士指出,抹黑中国制造,是西方针对中国贸易顺差的阳谋。说他是阳谋,是因为中国的产品确实出现了一点问题,西方媒体借题发挥,借势发力,虽然不是无中生有,但也有夸大、渲染之嫌。
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的安全产品,奔驰会抛锚,摩托罗拉手机会爆炸,肯德基产品也有苏丹红,可口可乐喝多了也会出人命。中国制造即使出现一两起事故,如此妖魔化也不合常规,不符常理。
中国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也不否认中国出口食品中存在的问题。他指出,问题的原因既有不法企业非法出口造成的,也有因企业质量安全控制不严造成的,事实上,中美间每年商品贸易额高达数千亿美元,发现问题的商品实属个别。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在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坚决反对诸如此类捕风捉影、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恶意炒作的报道。这些媒体的真实用意令人深思,其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的翻版。
据了解,中国出口的产品中,有将近六成是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在今天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很多因素都参与到了中国制造领域,如“中国制造” 的贸易方式有50%以上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产品都是按照外国订货商的要求和国际标准生产的。在这个意义上,所谓“中国制造”其实就是世界制造。如果“中国制造”受到了损害,世界各国也同样受到一定的损害。高虎城重申,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对中国产品无端猜忌,惧怕市场竞争,看不到贸易的互惠互利,企图通过构筑各种壁垒阻止中国产品,让人感到十分遗憾。
前不久,日本厚生省公布了2006年日本进口食品合格率,其中自中国进口的食品合格率为99.42%,而美国是98.69%,欧盟是99.38%。高虎城指出,日本是中国食品的最大进口市场,“我想,他们的数据能说明一些问题”。高虎城表示,在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指责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加强国际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产品质量安全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不是哪一个国家独有的问题。
2005年英国苏丹红事件、美国“毒菠菜”事件,2006年美国肯德基反式脂肪油事件、日本“不二家”过期原料糕点事件,都曾轰动一时。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发表声明,称其每个月要收到200份来自193个成员国的食品安全报告。
高虎城强调,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政府一样,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出现的问题,从来不回避,始终本著实事求是、负责任的态度来处理解决。近期出现这些案件,只要责任在中方,中国政府都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查处涉案企业,整顿出口秩序。
争端焦点升至政治层面
随著中国与其贸易伙伴在食品等产品安全问题上的相互指责愈演愈烈,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安全与质量标准正日益取代关税及配额,成为国际贸易争端中的主角。
面对近期发生的一系列有损出口产品形象的事件,中国政府凸现了其严格控制食品安全的决心。此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禁止了中国产牙膏和多种养殖海产品的进口,原因是担心这些产品受到了化学污染。近日来,中国有关部门已承诺加大对出口商品的审查力度,同时表示已下令关闭了数千家无证经营和生产问题食品的企业。中国政府同时表示也要加强对进口商品的检查。
安全标准历史上就是曾被用作设立贸易壁垒的武器,实际上大家都在玩这种以安全为由行贸易保护之实的把戏。例如欧盟所执行的安全规定就缺乏国际科学知识的支持,它采用的激素标准阻止了从美国进口牛肉,而对自然生成的黄曲霉素真菌的规定则将非洲玉米和坚果挡在门外。食品安全标准也存在各国标准不同的现实,如中国不允许进口肉类和动物饲料中含有任何沙门氏菌和瘦肉精成份,而美国和欧盟在不影响健康安全的范围内允许有微量残留。
美国政界近期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采取的行动,让人感觉到一丝经贸之外的政治气味。美国总统布什在当地时间18日宣布成立内阁工作小组,以检查入口食品与其他商品安全性。同日,美国国会酝酿表决通过一项关于食品标签法案,规定所有进口肉制品和农产品都须注明原产地。更有议员在食品安全听证会上警告,细菌污染食物所造成的威胁,应获得与反恐战争同等的重视。对正忙于为突如其来的“食品安全问题”风暴作形象抢救工作的中国而言,美方上述连环行动显然是新增压力源。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指出,两国贸易关系紧张,为美国舆论炒作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适当的环境。时殷弘说:“在贸易巨额逆差的背景下,很多人会有强烈的动机,要相信这样的故事,讲这样的故事,夸大这样的故事,来加紧对中国产品的警觉。”
美国的那些贸易保护主义者们应该认识到,以偏概全、鼓动对“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将贸易商品质量安全问题扩大化乃至政治化,并不是一种理智的行为。因为这不仅将损害中国企业,也会损害在华美资企业的利益。
加强沟通磋商解决问题
8月21日,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在北京会见了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薄熙来指出,中美双方应加强沟通和磋商,客观对待、理性判断、务实解决两国间的经贸问题。
薄熙来说,1979~2006年,两国贸易额从25亿美元增长到2,600多亿美元,增加了100多倍;中国连续五年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目前已是美第四大出口市场,这说明了中美经济的互补性,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具有强劲的内在动力。
奥尔布赖特对薄熙来的看法表示赞同。她说,美中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依赖、互利互惠。当前美国选战已经拉开,财政和贸易赤字、就业等问题都会引发各界的关注和讨论。中美关系的发展有很多机遇,也面临不少挑战。中国是美国经贸最有潜力的合作伙伴,美中关系对美至关重要,双方应了解彼此立场,以高效、和缓的态度处理经贸问题,共同推动两国关系平稳、健康发展。
安邦集团研究总部高级分析师、研究总监贺军说,从迄今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来看,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这一轮指责还是很“配合”的。除了国务院和一些部委官员呼吁不要过份夸大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并进行适当解释和澄清之外,中国政府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国内市场的规范和清理上,而且采取了切实的行动来改变这种现状。商务部等部委为此迅速列出了出口贸易商的“黑名单”,首次上榜“黑名单”的企业就有400家之多。
"世界是平的”,但利益分享则是不平衡的。在这条全球化的价值链上,发达国家市场享受了这些制造工厂的廉价劳动力、低廉的环境成本,并且获取了价值链环节中最大部份的利润。发达国家市场在多年享受到廉价制造的好处之后,现在却蓦然发现,“中国制造”是有毒的、危险的,应该拒之门外。但问题是,能将“中国制造”拒之门外吗?如果真要这么硬干,受害最深的恐怕还是众多习惯于廉价商品的美国普通老百姓。幸好市场不会这么做,沃尔玛也不会这么做。
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了好处,也为全球化承受了代价。中国在回应全球攻击的同时,应该告诉那些攻击者,应该用“二分法”来看待“中国制造”:谁在享受廉价“中国制造”的好处?谁又在承担其中的代价?如果只想享受好处,不想承担代价,那这个游戏就没法玩下去了。
|
对 管理咨询与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与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