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与服务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维护产业安全 重点机械产品预警机制待建 |
|
http://cn.newmaker.com
8/20/2007 9:53:00 AM
中国工业报记者 韩金池
|
|
王虹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国际部工作。最近她感觉她所在的“反倾销办公室”这个名称将工作范围限定得过窄。“实际上,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简称“两反一保”)只是诸多贸易救济措施中的几种,而维护产业安全这个概念更确切。”她说。
王虹的想法反映了当前国际间贸易摩擦的发展趋势:“两反一保”案件呈下降趋势,其他贸易壁垒被越来越多地采用。
另一方面,中国机械产品在国外屡遭反倾销起诉,而在国内我们对进口机械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的案件数却是零。
机械产品难行“两反一保”
那么,是不是国外机械产品没有对国内产业造成冲击呢?“冲击肯定是有的。”王虹说,但是我们一般是采取协调或协商解决的方法,所谓和气生财。毕竟,诉诸争端解决机制是一种极端的办法,目前对机械产品来讲还不太适合。另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对于其规则,我们从了解、认识,直到最后运用,需要一个过程。
近年来,机械工业的上游行业,运用“两反一保”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具体到机械行业,就不是特别容易。”王虹说,要真正反别人的倾销,必须在国际通行规则认可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她列举了几个能够构成反倾销的要件或要素。比如,预备起诉的进口的机械产品必须与国内生产的是同类产品,这是最大的前提。但是两个产品是否属同类产品,就机械产品来讲还有很多复杂的判定标准。再如,必须有证据表明进口产品造成国内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效益下降,或者导致大量工人失业等实质性的损害发生。另外,如果要发起反倾销的话,那么起诉的几家企业要具有行业代表性。发起反倾销起诉需要不菲的费用。
由于种种苛刻条件的制约,到目前为止,国内这方面的呼声一直非常微弱。
建立重点产品预警机制
对于装备行业或者深加工行业来说,贸易救济措施可能不单单是“两反一保”。很多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困扰机械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产业安全问题。
前段时期,针对跨国公司并购国内行业排头兵企业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些重点行业受到了保护。但是单靠这些措施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很多行业是上述措施无法监控的。
王虹认为,应建立机械行业重点产品的预警机制。她解释说,所谓重点产品,是指那些进口量大且又属于竞争性行业的产品。
王虹所以提出选择重点产品建立预警机制,恐怕主要还是因为投入的制约。目前机械工业中的两个行业,汽车和机床已经建立起了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建立一套完备的预警机制需要一笔不菲的投资,而维护其正常运行也需要相当大的经常性投入。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只是在加工中心和数控车床两个产品、6个税号上建立了预警机制。“调查研究,建立数据,进行分析,都需要专门的人员。”这位负责人说,目前的工作是借助于协会原有的资源,如果全面铺开,工作量更大。
统一两个《目录》
一方面机械工业正在积极筹划建立产业安全预警机制,但另一方面大量国外设备———很多是国内完全可以生产的设备,却凭借优惠政策涌进国内市场,从而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冲击着国内市场。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副干事长王黎明在7月底召开的一个论坛上说,2006年中国所进口的金属加工机床,有60%是通过社会投资进口的,也就是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利用设备投资进口免税的政策进口了大量机床。
对于内资企业来讲,现在有《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这个目录经过3次修订,已经越来越严格。但外资企业却仍在实行从未修订过的,非常宽泛的《外商投资企业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
一个目录越来越严,一个目录却原地不动,不但对国内企业有失公平,也不符合世贸组织的原则。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郑国伟告诉记者,2006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口设备278亿美元,按机电设备平均进口关税和年末汇率计算,共免征关税和增值税约600亿元人民币。
“这个目录早已过时,应该修改。”郑国伟说。
|
对 管理咨询与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与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