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与公路设备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俄罗斯成为外国品牌跑马场 本土品牌前途未卜 |
|
http://cn.newmaker.com
7/21/2007 2:02:00 PM
佳工机电网
|
|
俄罗斯汽车市场正日益成为外国汽车品牌的“跑马场”。
最新数据显示,整个俄罗斯市场上半年的总销量为116.5万辆,销售额达到了206亿美元,同比增长百分比分别为28%和51%,其中,国外汽车品牌的销量增幅高达70%。据普华永道预测,至2011年,俄罗斯的汽车市场容量将达到550万辆,销售额将突破960万美元。
在整个国内汽车市场不断攀升的背景下,俄罗斯本土品牌的市场地位却持续坠落。今年上半年,该国的本土汽车品牌的市场份额滑落到23%,跌至历史最低。而与此同时,国外的汽车品牌在俄的销量则占到整个俄罗斯汽车市场的50%。在新车市场,国外车型首次在这一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
出于保护本国汽车工业的考虑,俄罗斯的汽车政策正从宽松渐趋收紧。对于国外品牌在境内以工业组装的方式抢占市场的行为,俄罗斯的有关部门已经表示了异议。目前,包括力帆、吉利、中兴、长城和北汽控股在内的五家中国汽车厂商的俄罗斯建厂计划已被迫搁浅。
全面沦陷?
以伏尔加汽车为代表,昔日俄国的本土汽车品牌在中高级细分市场的地位已经荡然无存。
据悉,伏尔加品牌素有“俄罗斯的梅赛德斯”之称。自1956年投产以来,凭借其与美国车相近的庞大车身和豪华车的概念,一度成为俄罗斯官员的指定座驾。然而,由于其车型和技术的老化以及国外竞争者的大量涌入,2005年,伏尔加开始面临着被停产的命运。所幸有惊无险,一年之后,原被定于2007年停产的伏尔加得以续命,但前提是需要进行外观的改型以及更换新的柴油发动机。此外,复产后的伏尔加将进行订单式的生产,以便将经营风险降至最低。
作为外来者,宝马、奥迪和沃尔沃等国外的豪华车品牌开始迅速崛起,通过本地化生产以及进口的方式,日益成为这一细分市场的中坚力量。
在刚刚过去的6月份,宝马在俄罗斯市场的月销量增长幅度已经超过中国市场。据数据显示,6月份宝马在俄罗斯市场的销量为1502辆,同比增长率为77.8%,而在中国市场的增幅则稍低,为63.2%。
与宝马相比,奥迪同期的销量为1506辆,增长速度也高达72.1%。同时,奥迪前6个月在俄国的累积销量也实现了76.3%的强劲增长,总销量达到了7272辆。
福特旗下的豪华车品牌沃尔沃也在为提升自己的市场地位增加筹码。来自沃尔沃的消息称,该豪华车品牌欲在2010年之前将俄罗斯本土的经销商数量从目前的24家发展至60家,从而有力支撑其在俄的市场扩张。
俄罗斯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不仅对欧美的汽车厂商产生了巨大的诱惑,比邻而居的中国同行更是争先恐后地加入了赴俄“掘金”的队伍。
权威数据显示,2006年跻身对俄汽车出口业务的中国企业多达153家,其中,出口收入总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为37家,占总数的24.2%。
自2004年进入俄罗斯市场以来,长城汽车在该市场也已经渐入佳境。去年,长城以CKD和SKD的方式对俄出口的汽车数量已达到8500辆,成为俄罗斯进口车中数量最多的品牌。随着长城汽车在俄4S店数量向50家迈进,其市场保有量将进一步扩大。另外,从有关的报道来看,长城在俄境内的生产工厂也将在年内投产,规划年产能为5万辆。
除此之外,身为民营企业的重庆力帆汽车集团也于近日宣布,力帆俄罗斯汽车工厂也将于今年8月正式投产,预计该工厂到2009年的年产能将达到2.5万辆。
行业人士认为,在同欧美车系的竞争中,俄本土的汽车厂商或可以低价作为其求生的最后一根“稻草”。然而,随着中国自主品牌的登陆,俄本土的汽车厂商手中把持的价格底牌将不复存在。由于两国的汽车产品在价格方面相差寥寥,因此,对俄罗斯本土品牌而言,其生存空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挤压和蚕食。
商用车的机会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自2003年以来,包括俄罗斯、波兰和捷克在内的东欧地区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5%左右。乐观的经济发展前景直接促成了卡车市场的上涨。
在2006年第四季度,受东欧地区销量增长的拉动作用,欧洲第三大卡车制造商曼商用车公司的收益增长了22%。据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哈坎·萨缪尔森透露,公司的净利润也同比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受俄罗斯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利好影响,德国曼估计其今年在俄销量将增长3倍,从去年的1570辆达到4000辆。
“俄国卡车市场将持续上涨,与此同时,我们的业务也将实现超比例的增长。”曼商用车部门的主管Anton Weinmann表示。据Weinmann介绍,曼商用车是第一家在东欧成立生产工厂的卡车制造商,这无疑是其拓展在俄业务的优势所在。
然而,随着竞争对手沃尔沃卡车公司在俄罗斯市场的动作加快,德国曼的优势将受到威胁。
来自沃尔沃卡车公司的消息称,这家瑞典卡车制造商将投资1亿欧元,在俄罗斯西部建设另外一家卡车生产工厂。预计该工厂的投产时间在2009年,届时其每年的生产计划为10000辆沃尔沃卡车和5000辆雷诺卡车。而此前,沃尔沃在俄罗斯市场的一家本土工厂的年生产能力仅为500辆。
在商用车市场,尽管国外厂商的扩张同样来势汹汹,但与已失去了半壁江山的乘用车市场相比,商用车市场或是俄本土汽车厂商最后的安慰。从该市场目前的力量对比来看,以GAZ为代表的本土商用车厂商在本国的卡车市场仍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近日,俄罗斯汽车制造商GAZ表示,去年的卡车和客车销量分别为202015辆和20723辆,产量的增长直接带来了收益的增加。据称,2006年其净利润达2.32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将近1倍之多。公司在去年的营业额为36.6亿美元,这一数字在2007年有望达到46亿美元。
在巩固本土市场的同时,GAZ的海外收购步伐同时展开。该厂商已于2006年收购了英国商用车厂商LDV公司,以增加销售渠道提升商用车的市场地位,增加其在欧洲和全球市场的出口数量。
“欧洲的经济环境对卡车制造商非常有利。”德国第二大银行HVB Group的分析师Nathan Kohlhoff如此说道。面对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急于攫取利润的厂商们自然不会视而不见。继德国曼和沃尔沃卡车之后,姗姗来迟的欧洲头号卡车生产商戴-克也开始跃跃欲试,准备在东欧建立自己的生产工厂。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十年,国外的商用车品牌和各自的产量仍将逐年增加,届时,以GAZ为代表的俄罗斯本土品牌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相关新闻
俄罗斯汽车业合资步伐加快
2002年3月,俄政府通过了由俄工业科技部和经贸部共同起草的《俄罗斯2002-2010年汽车工业发展纲要》,按这一文件的规划,截至2010年,俄国的汽车工业将成为符合欧洲标准的、有竞争力的产业。
在制定了这一美好的远景之后,俄罗斯政府不得不同时面对汽车企业设备老化、生产工艺落后等种种弊病,其中汽车零部件的质量粗劣问题尤为突出。
鉴于此,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经济发展与贸易部及财政部于2005年出台了相关解决方案,制定了“工业组装”的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即,对进口的零部件实施零关税或低关税政策,而整车进口则需收缴高额的关税。
这一发展思路一方面使得俄罗斯汽车市场的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改观,同时也大大改善了俄罗斯国内的投资环境,包括中国在内的汽车厂商纷纷采取在当地建立组装工厂进行生产的方式抢占市场,从而直接造成了国外汽车品牌的市场份额直线上升。
除此之外,合资成为俄罗斯汽车市场的又一潮流。
根据2005年俄政府通过的《2005-2008年汽车工业中期发展措施计划》规定,到2009年前,在俄境内至少应有6个外国汽车大型组装厂投产。与中国政府对合资比例进行限制的做法不同,俄罗斯政府对外国公司在合资公司中的控股行为持许可态度。
受诸多利好因素的鼓舞,俄罗斯本土汽车制造商的合资步伐大大加快。俄罗斯的汽车巨头AvtoVAZ公司将与意大利的汽车制造商菲亚特在发动机生产领域进行合作,双方的投资额达8亿美元。“这一合资项目是由AvtoVAZ提出,之后得到了菲亚特的回应。”AvtoVAZ公司的董事长弗拉基米尔·阿尔特科夫在日前如此表示。
另外,作为与菲亚特的合作内容之一,AvtoVAZ还希望将合作项目在B级车领域有所推进。
“(与菲亚特之间的)合作项目有望进一步深入,但还需要在经济的和技术的层面进行斟酌。”阿尔特科夫说道。
在众多的合资案例中,AvtoVAZ与菲亚特的“联姻”只是其中一例。除此之外,AvtoVAZ与标致雪铁龙、保时捷和零部件生产商麦格纳也在就合资一事进行接触。
毋庸置疑的是,国外汽车厂家的蜂拥而至对于俄罗斯汽车市场的迅速崛起功不可没,但同样使本土品牌的市场地位受创颇深。目前,这一现状已令该国的部分业内人士对民族汽车工业发展颇有微词。这些人士呼吁,政府应利用现行法律加强对汽车生产及销售市场的行政干预,依靠现有力量促进本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然而,将发展的希望寄托于相关政策只是权宜之计。据称,在经历长达10余年之久的谈判工作之后,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心愿或将在半年之后得以实现。届时,失去政策保护的俄罗斯汽车厂商能否自保,将是俄罗斯汽车工业不得不迎接的残酷考验。
|
对 汽车与公路设备 有何见解?请到 汽车与公路设备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