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系认证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莫将“中国制造”变成“危险标识” |
|
http://cn.newmaker.com
8/12/2007 5:10:00 PM
韦桂华
|
|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制造迅速融身国际市场,并以“价廉物美”赢得全球消费者的喜爱。据报道,美国2006年进口的1.7万亿件商品中,约15%来自中国。
美国资深记者莎拉•邦乔妮在《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家庭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真实经历》中,这样写道:“没有中国货的一年,生活简直是在与家人的争吵中度过的。我试图证明‘中国制造’并不能影响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事实并非如此。经过一年没有‘中国’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中国商品你也可以照样(在美国)生活下去,但是你的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家庭开支也会大大增加。以后十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
但近年来,一场针对“中国食品”乃至“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这场新危机的出现,不仅有着中外产品质量标准差异,还有着来自出口市场竞争者的敌意,欧美等发达国家媒体的歧视行为。同时,一些国内企业也不得不咽下自己的短视行为所带来的恶果。这些企业简单地将产品交付给海外经销商,而没有建立强大的终端营销体系。
不管从那个角度来解析这场危机,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的信誉已经开始受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要在国际市场重树中国制造的信誉,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第一,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规范体系。第二,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这种扶持,不仅需要体现在融资上、税收上、项目上,更需要体现在质量管理上、经营理念上、人力资源上、技术创新上。第三,建立全球共同的质量责任体系。第四,对外宣传和批驳两手硬。中国产品在全球形象的危机化,与中国产品对外宣传与批驳不硬有相当大的关系。在国际市场,中国产品大多只顾闷头赚钱,基本不愿意在品牌上进行投入。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使我们丧失了应有的利润空间,而且会使我们最终丧失未来的市场。而面对国际一些歧视性舆论批评,中国产品的正面批驳也是不充分、不到位的。例如境外部分媒体对出口美国“中策轮胎”和出口日本“土锅”的报道,就是不真实、不客观的,但我们的批驳力量又何在呢?
中国是世界经济第四大国,中国制造成为惠及全球经济的一股重要力量,但中国产品的形象与市场地位极不相适应。中国企业必须要走产业升级的道路,而不以降低质量的方式来确保利润,避免“中国制造”成为全球消费者眼中的“危险标识”。
|
对 管理体系认证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体系认证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