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通讯/办公文具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国产软件面对印度“软件蓝领”模式左右为难 |
|
http://cn.newmaker.com
3/11/2005 10:22:00 AM
佳工机电网
|
|
未来十几年,中国读者除了要习惯别人夸奖我们的经济奇迹,同时也要习惯他们夸奖印度。
冷眼向南看印度
现在,中国制造对于欧美世界而言,是太平洋经济新巨人的代名词,印度是印度洋新世纪的开创者。20年前在软件业一跃而起的印度,只是过去一两年才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尤其从去年开始,摩根士丹利提出的印度追赶中国经济论,一度成为全球经济学界最时髦的谈资。
认识印度经济要先从软件开始。日前,北京市政府组织的中印软件峰会上,印度四大“软件大亨”北上中国“布道”赚尽眼球。尽管拥有9.5%的经济增速,但中国的软件业被印度远远甩在了后头。
印度“软件蓝领”奇迹
中印软件峰会上透露出的信息说,印度每年的软件和服务外包收入超过100亿美元,班加罗尔也因为汇集了200多家外国IT公司,被誉为“印度的硅谷”。
中国只是在4年前才开始战略上的追赶步伐。2000年,国务院以18号文件的形式给予国内软件业税收优惠政策以后,中国软件产业实现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并在对日本的软件外包业务中取得优势。但印度软件公司早已占有了大部分的欧美市场,并保持着年均45%的增长。
印度软件商像一座山一样重压在中国软件业上面。
北京的一位观察家昨天说,印度20余年的软件奇迹,其秘密就在于抓住了欧美软件外包的这根“魔绳”。软件外包就像制造业中的贴牌生产,把别国软件商技术含量较少的那部分拿过来做,走一条“软件蓝领”之路。尤其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印度在此条道路上赢得了50%的欧美市场,成为全球IT业的“风向标”。
上世纪80年代初,甘地政府就明确提出“要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并颁布了发展软件业的优惠政策,启动了强大的“软件蓝领”教育体系;1990年,印度电子工业部划定了以班加罗尔为代表的三大软件科技园区。
印度软件商仍很高傲
虽然中国和印度软件业需要互相“取暖”,但对于中国弱小的软件业,印度对手不但高高在上,而且短期内甚至不给中国同行以机会。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副司长许勤在中印软件峰会上指出,目前,中国的软件外包市场主要集中于亚洲,而印度的软件外包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印度企业进入东亚市场,中国是不可或缺的。
但印度高德纳公司副总裁Sujaychohan开出这样的条件——中国帮助印度公司进入东亚市场,印度帮助中国公司进入欧美市场。
印度四大软件商之一的INFOSYS公司华人林茂德似乎更高傲,“今天中国企业还帮助不了我们,具体在中国做业务,我们目前还没办法和中国企业配合。”
虽然印度的软件人才培训商已进驻上海,印度“老师”们已经开始在中国高校招兵买马,但他们却不一定急着给中国的软件公司“传道授业”,中国公司想要攀上印度软件商还需时日。
中国难袭印度模式
在印度软件业的光环下,学习印度软件外包的秘法时下是北京软件业人士的谈资,但中科院院士倪光南有不同看法,他认为,中国不能拷贝印度模式。
“中印的国情不同,印度没有很大的内需市场,而中国有很大的内需市场,这是中国的重要优势。如果我们将中国软件产业的主攻方向放在外包方面,而将国内市场拱手送给外国软件公司,是不明智的”。在倪光南看来,我国软件产业正确的策略是利用内需拉动,大力发展自主软件,同时,在条件具备的场合发展外包。
事实上,至今,印度仍没有一款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优秀软件品牌,这与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何其相似。尽管产自中国的产品销往全球,但中国厂家却因为缺乏自主技术而进退维谷,中国是不是要把软件业也变成另一个“made in china”的基地呢?
据了解,目前,印度软件公司也为此加速转型,要把那种“以第三世界的思维模式,满足第一世界的期望标准”的生产方式变成历史。对于中国软件业来说,这需要在战略上予以警惕。
|
对 电子/通讯/办公文具 有何见解?请到 电子/通讯/办公文具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