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站设备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李永江:加快实现核电主设备制造国产化 |
|
http://cn.newmaker.com
3/8/2007 10:50:00 AM
佳工机电网
|
|
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国家日前制定了到2020年建成40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核电发展目标,截至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装机容量只有870万千瓦,加上2005年和2006年先后开工的广东岭澳二期和浙江秦山二期扩建项目,共1200万千瓦。而核电建设的周期一般为五年,因此,在2015年前每年至少要开工3台机组;同时考虑到核电主设备的制造周期为30~40个月,所以每种设备每年至少要有9套产品同时在制造厂制造。”
李永江表示,在目前条件下,要完成这样的制造任务有相当的难度,其中,主设备制造将是制约我国核电发展最大的瓶颈。因此,他建议国家尽早规划,加强对核电设备制造的宏观引导和布局。
侧重类别布局核设备制造
据介绍,从目前我国核电站的主设备(包括核岛和常规岛两部分)提供业绩上看,上海电气集团、哈电集团和东方集团等均具有制造核电主设备的能力,一重集团有压力容器制造和大型锻件加工的能力;二重集团有锻件加工的能力。但受研发投入不足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国内特殊设备的设计能力仍然很弱。
李永江表示,为了提高我国核电制造企业的加工制造能力,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和内外部的恶性竞争,建议国家引导国内主要的设备制造企业进行分工协作,引导和规划核电设备制造业的布局,防止造成部分主设备产能过剩或产能不足的局面。
根据核电设备的特点,他建议国家将核电设备分成几类,如分为锻件生产、核蒸汽供应系统设备、常规岛设备、泵类、主要辅机等五类,引导制造企业有所侧重,分工制造(如将某类设备分给两家集团生产,以形成批量生产规模)。这样,在合作的大前提下,通过分工,促使每家企业精心制造2~3种主设备,提高制造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竞争也可避免形成垄断。
八大建议破解瓶颈
“核电自主化是我国核电发展的重要途径,核电设备制造自主化是降低核电站造价、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李永江表示,目前,我国核电制造虽有一定的业绩,但制造技术标准、关键技术、成套能力、锻件生产和特种材料研制仍是核电设备供给能力的五个瓶颈。为突破瓶颈,他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国家应结合核电发展的技术路线,尽快制定我国核电设备制造行业标准。
第二,核电主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分属不同的行业,建议国家从政策上引导,资金上加大投入,提高设备制造集团的设计能力,引导制造集团突破传统,实现设计、制造一体化的生产模式。
第三,有的设备国内企业已有制造能力,要着力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的设备国内企业没有制造能力的,要进行定点攻关,尽快掌握关键技术。
第四,加大对锻件制造厂的支持力度,以尽快形成制造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主设备用大锻件的能力。
第五,目前,我国特种材料研制滞后于主设备制造,关键材料基本依赖进口。特种材料严重制约着主设备的国产化,因此,国家应引导企业加强对特种材料的研制。
第六,在核电关键设备的研制、开发上,企业自身筹资力不从心且承担很大风险。建议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为研制核电关键设备而由国家提供的专项资金渠道。
第七,建议政府尽快制定国产核电设备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企业减免增值税等。另外,对关键技术引进、关键零部件、特种材料、技改投入引进的仪器和设备给予进口环节减免税政策。
第八,对首台国产核电设备制造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首台设备的研制投入大、风险大,多数企业不愿承担或承担不起,为鼓励技术创新,建议政府制订首台设备的优惠政策。
链接: 应加强核电主设备制造自主化、国产化的宣传力度
对于核电国产化的意义,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凝聚态物理研究所所长姚凯伦在其提案中指出,核电属于高技术密集的产业,涉及材料、冶金、化工、机械、电子、仪器制造等众多行业。因此,发展核电是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核电的特殊性对核电设备制造行业的技术提出了很高要求。一座百万千瓦级双堆核电站,按1500美元/千瓦计算,整体造价达到30亿美元,合人民币240亿元。这么大的投资,对装备制造业的带动力是十分巨大的。由此,他建议,应加强核电主设备制造自主化、国产化的宣传力度。
|
对 发电站设备 有何见解?请到 发电站设备论坛 畅所欲言吧!
|